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文化差异背景下,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象,在中西方的表现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是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频繁,各地的文化艺术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融合,因此中西方舞蹈艺术又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下面本文就对文化差异背景下中西舞蹈艺术程式化的异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西方舞蹈;程式化;文化差异背景;芭蕾;
一、中西方舞蹈文化背景差异
中国孔子的儒家中心思想是建立一个克己复礼的仁义社会,所以他将之前的商周礼仪及社会想象成了天下大治的理想时代,所以遵从周礼是他的一生最终理想,那么他提倡的所谓的乐舞制度,也是以西周王权乐舞制度为根基的。乐舞其实本来是夏商周社会统治阶级对内对外体现王权神授的一种文化工具,通过神圣的乐舞,可以使被统治阶级以及外来民族感受到本政权的神圣性质。所以这样的乐舞体系也是儒家历来所提倡的德化的概念。
西方舞蹈的变革时期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现代舞蹈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在哲学方面,表现为与古典哲学背道而驰的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对立与融汇;在科学技术方面,19 世纪末电子、X 射线以及放射性元素的重大发现,对人类的世界观,起源问题有新的解释打破了自有宗教以来,始终笼罩在宗教神学的神秘光环下。而 19 世纪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论证;生物细胞学说的发现;史前人类考古的发掘;生物进化论的确立使“神”在那曾经令人炫目的光环中彻底消失,基督教以“上帝世说”的种种理论,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震荡。[1]由此而产生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两个走向:自我走向与形式走向。反映在艺术家、艺术作品和现实的关系方面,不仅一反传统现实主义主张,反对对客观实在进行忠实地模仿与再现,甚至根本上否认客观现实与真实的存在,他们只承认内心的现实与真实。反映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方面,反对传统文艺思想,强调形式本身即是一个自足的世界,不必依赖内容而显现其独立的意义。[2]芭蕾艺术在经过近五百年的发展和逐步创新的历史过程,经过无数的艺术家长期反复实践并得到历史验证之后,于20世纪进入了鼎盛时期,形成了一整套从训练到舞台应用等方面比较成熟的体系。芭蕾的程式化语言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的长期反复实践并得到历史验证之后所固定了的动作和舞姿。这些规范和严谨的动作具有高度的经典性,并在各类舞剧中频繁使用。西方现代舞蹈也就在这种氛围中形成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
二、中西方舞蹈动作语言形态及舞蹈程式化规则差异
舞蹈是用身体有节奏的运动来表达感情和生命意识的艺术。这也是美学中舞蹈美的基本属性。[3]无论中国舞蹈还是西方舞蹈的审美内涵,都要有情感即情节性的、情景性的、哲理性的内涵。在舞蹈形态上,中国舞蹈体现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热爱,所以在舞蹈中大多强调“曲、圆”的形态,主要是以圆为主,不管是舞台的设计还是舞者在舞台上的动作大多体现出一种圆润感以及和谐感,各种动作都呈现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的配合。我们可以将芭蕾美学概括为“开、绷、直、立”四大原则,这四大原则对许多运动和舞蹈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各个时期芭蕾编导们和表演家们的审美标准,而芭蕾基本的程式化语言就是在这四大审美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芭蕾是一种线条性、放射性、追求彼界空灵的艺术。因此,轻盈飘逸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被誉为“芭蕾程式化语言中最为优美舞姿之一”的 Arabesque中就足以体现。Arabesque 名称源自摩尔人的一种叶片状连续花纹的图案。[4]舞姿为单腿半蹲或直立,另一条腿向后伸,与支撑腿成直角,双臂成与此相适应、和谐一致的姿势,像翱翔似地装饰动作,造成在飞行中控制成舞姿的影响,从而构成从指尖到足尖尽可能长的直线。 Arabesque在世界上共有三种流派:切凯弟体系的五种 Arabesque、俄罗斯体系的四种 Arabesque、丹麦体系的四种 Arabesque。而在我国在一直学习使用的是俄罗斯体系的四种Arabesque。[5]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芭蕾的程式化语言依旧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欲望,给人以美的享受,真可谓是“经典至极”。
在芭蕾表演中“准”这一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准”是指舞者准确无误地完成每个动作,并达到这个动作的规格要求,使动作运动路线和位置准确到位。“如果动作达不到准确和规范性,显然舞蹈的质量下降,失去其绚丽色彩。”[6]中西方在舞蹈上都注重动作在舞蹈中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舞蹈动作大多表现含蓄的情感,例如:中国的扭秧歌所呈现的人体动作主要是“含、收、拧”的特点,动作的发力点在于躯干,呈现的是从展到含的动态。又如:“欲前先后”
是中国舞蹈中用的比较多的动律,它体现了中国舞蹈动作的基本法则。所谓的欲前先后就是想向前做动作时,首先要把身体和臂膀向反方向运动。最后达到动作运动的目的。“逢左必右”也是用于较多的动律,所谓的逢左必右就是注重动作的回法,与中国书法中的回锋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所有的这些动律都可以归纳为动作的韵律之美,以及形神之美。
西方舞蹈动作大多表现出豪放的情感,与自身的性格有关,最具典型性的代表就是芭蕾舞,它主要是通过脚尖朝地,通过脚尖的力度来支撑起全身的重量,使人的身体发挥到极限。动作中更加要求人体的直立以及高大,腿部的伸展以及外开,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追求更多的是形式美和色彩美。
中国舞蹈多以收势为主,主“静”;西方芭蕾多以放势为主,主“动”。中国舞蹈讲究“倾、曲、圆、拧”,造型多于动作。所谓“收势”是指动作的走向多为内向型,不是外延型。所谓“静”也是相对而言,由于中国传统舞蹈的重心靠下,因此动作雕塑感强,节奏舒缓细腻,如敦煌舞,舞姿均在动与不动似与不似之间完成。芭蕾则很讲究外向型动作,舞姿要舒展,直蹦开是芭蕾舞舞姿的规则,跳、转有严格的程式化规定,人体四肢要向四面打开。中国舞蹈注重人体的造型美,不大靠灯光、布景,所以独舞剧目丰富。而西方芭蕾注重剧场效果、舞台构图、总体调度,舞蹈本身也是强调动作和技巧;尽管中西方的舞蹈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还是有些相同的。如:中西方在舞蹈中都表现自己的感情,把舞者的感情色彩带入到了舞蹈之中;在舞蹈中都比较注重动作的研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芭蕾基训中动作的规范性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个单一性动作都是为下一个复合动作或技巧打基础,基训中规范的训练每个动作是基础,能力是在规范训练动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基础训练的好与坏,决定了基本能力的高与低。规范化的训练对舞蹈演员而言,是缺一不可。通过对中西方的舞蹈文化的了解,发现他们的舞蹈艺术既有外在的不同也有内在文化精神上的不同,对我们了解舞蹈艺术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当我们在欣赏舞蹈的时候,应该理解这些文化和思想上的差异,领悟其蕴含。我国应该在不断发扬本民族的舞蹈基础之上,吸收外来的舞蹈文化,创造出本民族的伟大舞蹈特色。
参考文献:
[1][美]瓦尔特. 索雷尔 . 西方舞蹈文化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1:452.
[2][英]罗賓. 乔治. 科林伍德 . 艺术原理[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5:112.
[3][美]杰伊. 弗里曼 . 当代西方舞蹈美学[M]. 光明日版出版社,1995:156.
[4]朱立人.芭蕾术语词典[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3.
[5]李春华.古典芭蕾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6]李永明著《芭蕾舞及教学论研究》[M ].人民出版社 2007:13
【关键词】:中西方舞蹈;程式化;文化差异背景;芭蕾;
一、中西方舞蹈文化背景差异
中国孔子的儒家中心思想是建立一个克己复礼的仁义社会,所以他将之前的商周礼仪及社会想象成了天下大治的理想时代,所以遵从周礼是他的一生最终理想,那么他提倡的所谓的乐舞制度,也是以西周王权乐舞制度为根基的。乐舞其实本来是夏商周社会统治阶级对内对外体现王权神授的一种文化工具,通过神圣的乐舞,可以使被统治阶级以及外来民族感受到本政权的神圣性质。所以这样的乐舞体系也是儒家历来所提倡的德化的概念。
西方舞蹈的变革时期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现代舞蹈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在哲学方面,表现为与古典哲学背道而驰的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对立与融汇;在科学技术方面,19 世纪末电子、X 射线以及放射性元素的重大发现,对人类的世界观,起源问题有新的解释打破了自有宗教以来,始终笼罩在宗教神学的神秘光环下。而 19 世纪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论证;生物细胞学说的发现;史前人类考古的发掘;生物进化论的确立使“神”在那曾经令人炫目的光环中彻底消失,基督教以“上帝世说”的种种理论,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震荡。[1]由此而产生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两个走向:自我走向与形式走向。反映在艺术家、艺术作品和现实的关系方面,不仅一反传统现实主义主张,反对对客观实在进行忠实地模仿与再现,甚至根本上否认客观现实与真实的存在,他们只承认内心的现实与真实。反映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方面,反对传统文艺思想,强调形式本身即是一个自足的世界,不必依赖内容而显现其独立的意义。[2]芭蕾艺术在经过近五百年的发展和逐步创新的历史过程,经过无数的艺术家长期反复实践并得到历史验证之后,于20世纪进入了鼎盛时期,形成了一整套从训练到舞台应用等方面比较成熟的体系。芭蕾的程式化语言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的长期反复实践并得到历史验证之后所固定了的动作和舞姿。这些规范和严谨的动作具有高度的经典性,并在各类舞剧中频繁使用。西方现代舞蹈也就在这种氛围中形成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
二、中西方舞蹈动作语言形态及舞蹈程式化规则差异
舞蹈是用身体有节奏的运动来表达感情和生命意识的艺术。这也是美学中舞蹈美的基本属性。[3]无论中国舞蹈还是西方舞蹈的审美内涵,都要有情感即情节性的、情景性的、哲理性的内涵。在舞蹈形态上,中国舞蹈体现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热爱,所以在舞蹈中大多强调“曲、圆”的形态,主要是以圆为主,不管是舞台的设计还是舞者在舞台上的动作大多体现出一种圆润感以及和谐感,各种动作都呈现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的配合。我们可以将芭蕾美学概括为“开、绷、直、立”四大原则,这四大原则对许多运动和舞蹈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各个时期芭蕾编导们和表演家们的审美标准,而芭蕾基本的程式化语言就是在这四大审美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芭蕾是一种线条性、放射性、追求彼界空灵的艺术。因此,轻盈飘逸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被誉为“芭蕾程式化语言中最为优美舞姿之一”的 Arabesque中就足以体现。Arabesque 名称源自摩尔人的一种叶片状连续花纹的图案。[4]舞姿为单腿半蹲或直立,另一条腿向后伸,与支撑腿成直角,双臂成与此相适应、和谐一致的姿势,像翱翔似地装饰动作,造成在飞行中控制成舞姿的影响,从而构成从指尖到足尖尽可能长的直线。 Arabesque在世界上共有三种流派:切凯弟体系的五种 Arabesque、俄罗斯体系的四种 Arabesque、丹麦体系的四种 Arabesque。而在我国在一直学习使用的是俄罗斯体系的四种Arabesque。[5]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芭蕾的程式化语言依旧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欲望,给人以美的享受,真可谓是“经典至极”。
在芭蕾表演中“准”这一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准”是指舞者准确无误地完成每个动作,并达到这个动作的规格要求,使动作运动路线和位置准确到位。“如果动作达不到准确和规范性,显然舞蹈的质量下降,失去其绚丽色彩。”[6]中西方在舞蹈上都注重动作在舞蹈中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舞蹈动作大多表现含蓄的情感,例如:中国的扭秧歌所呈现的人体动作主要是“含、收、拧”的特点,动作的发力点在于躯干,呈现的是从展到含的动态。又如:“欲前先后”
是中国舞蹈中用的比较多的动律,它体现了中国舞蹈动作的基本法则。所谓的欲前先后就是想向前做动作时,首先要把身体和臂膀向反方向运动。最后达到动作运动的目的。“逢左必右”也是用于较多的动律,所谓的逢左必右就是注重动作的回法,与中国书法中的回锋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所有的这些动律都可以归纳为动作的韵律之美,以及形神之美。
西方舞蹈动作大多表现出豪放的情感,与自身的性格有关,最具典型性的代表就是芭蕾舞,它主要是通过脚尖朝地,通过脚尖的力度来支撑起全身的重量,使人的身体发挥到极限。动作中更加要求人体的直立以及高大,腿部的伸展以及外开,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追求更多的是形式美和色彩美。
中国舞蹈多以收势为主,主“静”;西方芭蕾多以放势为主,主“动”。中国舞蹈讲究“倾、曲、圆、拧”,造型多于动作。所谓“收势”是指动作的走向多为内向型,不是外延型。所谓“静”也是相对而言,由于中国传统舞蹈的重心靠下,因此动作雕塑感强,节奏舒缓细腻,如敦煌舞,舞姿均在动与不动似与不似之间完成。芭蕾则很讲究外向型动作,舞姿要舒展,直蹦开是芭蕾舞舞姿的规则,跳、转有严格的程式化规定,人体四肢要向四面打开。中国舞蹈注重人体的造型美,不大靠灯光、布景,所以独舞剧目丰富。而西方芭蕾注重剧场效果、舞台构图、总体调度,舞蹈本身也是强调动作和技巧;尽管中西方的舞蹈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还是有些相同的。如:中西方在舞蹈中都表现自己的感情,把舞者的感情色彩带入到了舞蹈之中;在舞蹈中都比较注重动作的研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芭蕾基训中动作的规范性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个单一性动作都是为下一个复合动作或技巧打基础,基训中规范的训练每个动作是基础,能力是在规范训练动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基础训练的好与坏,决定了基本能力的高与低。规范化的训练对舞蹈演员而言,是缺一不可。通过对中西方的舞蹈文化的了解,发现他们的舞蹈艺术既有外在的不同也有内在文化精神上的不同,对我们了解舞蹈艺术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当我们在欣赏舞蹈的时候,应该理解这些文化和思想上的差异,领悟其蕴含。我国应该在不断发扬本民族的舞蹈基础之上,吸收外来的舞蹈文化,创造出本民族的伟大舞蹈特色。
参考文献:
[1][美]瓦尔特. 索雷尔 . 西方舞蹈文化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1:452.
[2][英]罗賓. 乔治. 科林伍德 . 艺术原理[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5:112.
[3][美]杰伊. 弗里曼 . 当代西方舞蹈美学[M]. 光明日版出版社,1995:156.
[4]朱立人.芭蕾术语词典[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3.
[5]李春华.古典芭蕾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6]李永明著《芭蕾舞及教学论研究》[M ].人民出版社 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