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其余时间均在校外。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就得加强校内外沟通,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恰当的方法,不断地激励、督促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具体应该怎样指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一、激发兴趣,合理引导
要想让孩子真正爱上课外阅读,笔者认为,需要具备内外两方面的条件。所谓内部条件,就是指学生自身了解到课外阅读对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和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不妨向学生多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经典诵读课等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所谓外部条件,就是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老师这方面自不必说,关键是孩子父母要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鼓励、支持的态度。笔者曾经做过调查,本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住在“学生之家”,家长不在身边,即使有家长在身边督促,但接触的大多是与课本相关的基础知识。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及时给出合理引导。如有条件的家庭可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教师可建议家长一定抽出时间来陪孩子阅读。对于孩子来说,家长读什么书并不重要,关键的是他们看到家长读书这种行为,认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读完之后交流感想,便能营造出一种浓郁的阅读氛围。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使孩子也爱读书,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二、遵循规律,适应需求
在我们学校每周二的经典诵读课上,孩子们都会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课外书来读。这其中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典名著,也有风靡校园的《杨红樱系列》《哈利波特》《父与子漫画》等时尚读物。对待这种时尚读物,教师应该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如果只是因为时尚读物内容浅显而一味禁止,反而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校园时尚读物,适应了孩子们的需求,满足了孩子们好奇心强、爱冒险的心理,它把孩子们带到一个神奇而又美妙的世界,因而受到了欢迎。它们也理所当然成为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一要积极地体验这种时尚;二要积极地引领这种时尚。
三、寻求方式,培养习惯
1.开放式的阅读方式
有了孩子们感兴趣的好书,接下来就该考虑怎样读书了。要建立一种开放式的阅读方式。一方面需要家长配合老师,就不会发生因为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导致盲目选择读物的事。教师可以把每个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什么读物以推荐的方式印到纸上发给家长。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像我国的四大名著等,虽然列为经典,但由于年代久远,与我们现在的价值观难免出现矛盾之处。所以,尽管是一部好作品,但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2.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他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未必能长久坚持下去。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幼年起就该养成的良好习惯就需要适当的强制手段培养。这里的“强制”指的是教师给学生的课外阅读以适度规划。教师可采取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并定期检查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以至于哪天不阅读孩子们反而觉得没有获取新知,感到不自然了。
四、珍视差异,持续热情
此外,作为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性别、爱好的差异,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会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喜欢童话、冒险、科普类图书。除了选择书目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还表现在,孩子们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尽相同。在被问到“《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时,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孩子说:“喜欢猪八戒,原因是他长得很逗。”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千万不要妄图纠正,统一答案。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允许课外阅读存在差异,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孩子今后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
在实践中,我就开辟了各种阵地,让学生得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如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的好书;进行专题性读书辩论会,让学生对于同一本书读后产生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辩驳……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投入,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对于积极阅读的同学,除了及时鼓励,并奖励一些小东西,如一本有趣的书,一支钢笔,一个漂亮的本子等。这些方法其实就是一种隐性的评价。
阅读课外读物,和书中人物一起经历喜怒哀乐,在喜悦中获得享受,在挫折中不断长大。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字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洗礼。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总之,我们要善于把握,引导学生带着热烈的情绪投入到阅读中,让课外阅读焕发艺术光彩,让孩子们更主动地到浩瀚的书海里遨游,让孩子们在书香中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微山县实验小学)
一、激发兴趣,合理引导
要想让孩子真正爱上课外阅读,笔者认为,需要具备内外两方面的条件。所谓内部条件,就是指学生自身了解到课外阅读对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和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不妨向学生多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经典诵读课等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所谓外部条件,就是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老师这方面自不必说,关键是孩子父母要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鼓励、支持的态度。笔者曾经做过调查,本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住在“学生之家”,家长不在身边,即使有家长在身边督促,但接触的大多是与课本相关的基础知识。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及时给出合理引导。如有条件的家庭可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教师可建议家长一定抽出时间来陪孩子阅读。对于孩子来说,家长读什么书并不重要,关键的是他们看到家长读书这种行为,认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读完之后交流感想,便能营造出一种浓郁的阅读氛围。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使孩子也爱读书,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二、遵循规律,适应需求
在我们学校每周二的经典诵读课上,孩子们都会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课外书来读。这其中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典名著,也有风靡校园的《杨红樱系列》《哈利波特》《父与子漫画》等时尚读物。对待这种时尚读物,教师应该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如果只是因为时尚读物内容浅显而一味禁止,反而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校园时尚读物,适应了孩子们的需求,满足了孩子们好奇心强、爱冒险的心理,它把孩子们带到一个神奇而又美妙的世界,因而受到了欢迎。它们也理所当然成为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一要积极地体验这种时尚;二要积极地引领这种时尚。
三、寻求方式,培养习惯
1.开放式的阅读方式
有了孩子们感兴趣的好书,接下来就该考虑怎样读书了。要建立一种开放式的阅读方式。一方面需要家长配合老师,就不会发生因为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导致盲目选择读物的事。教师可以把每个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什么读物以推荐的方式印到纸上发给家长。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像我国的四大名著等,虽然列为经典,但由于年代久远,与我们现在的价值观难免出现矛盾之处。所以,尽管是一部好作品,但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2.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他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未必能长久坚持下去。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幼年起就该养成的良好习惯就需要适当的强制手段培养。这里的“强制”指的是教师给学生的课外阅读以适度规划。教师可采取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并定期检查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以至于哪天不阅读孩子们反而觉得没有获取新知,感到不自然了。
四、珍视差异,持续热情
此外,作为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性别、爱好的差异,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会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喜欢童话、冒险、科普类图书。除了选择书目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还表现在,孩子们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尽相同。在被问到“《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时,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孩子说:“喜欢猪八戒,原因是他长得很逗。”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千万不要妄图纠正,统一答案。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允许课外阅读存在差异,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孩子今后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
在实践中,我就开辟了各种阵地,让学生得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如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的好书;进行专题性读书辩论会,让学生对于同一本书读后产生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辩驳……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投入,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对于积极阅读的同学,除了及时鼓励,并奖励一些小东西,如一本有趣的书,一支钢笔,一个漂亮的本子等。这些方法其实就是一种隐性的评价。
阅读课外读物,和书中人物一起经历喜怒哀乐,在喜悦中获得享受,在挫折中不断长大。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字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洗礼。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总之,我们要善于把握,引导学生带着热烈的情绪投入到阅读中,让课外阅读焕发艺术光彩,让孩子们更主动地到浩瀚的书海里遨游,让孩子们在书香中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微山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