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连云港工贸高职学校为例,对“职业素质”一词进行了解读,并围绕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分析学校师资队伍发展的现状,详细剖析了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五点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职业素质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职业学校教育凸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各种为经济服务的实用技能培养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调查发现,仅仅具备职业技能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其综合职业素质。笔者走访了宁远物流、中国外运、环球物流、锦之捷货代等连云港地区的多家企业,通过与高层交流、座谈,发现企业在用人方面存在共性: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他们指出:目前的学校毕业生有些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做事不行,计较收入。对企业缺乏认同,跳槽现象极其普遍。他们提出:技能不过关,企业可以通过培训解决,但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很难成为一名好员工,也很难在职业生涯中有所成就。企业的反馈是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最好的试金石,“德才兼备”永远是人才市场的用人标准。高职学校要想使毕业生受社会亲睐,必须要加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那么,什么是职业素质?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根本,专业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是职业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和核心内容,身体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载体、保障。职业素质的各要素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在新形势下,高职学校实施与普及素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而拥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教师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体,他们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态度及实施能力,直接决定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化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高职学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二、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连云港工贸高职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53人,专业课教师168人,文化课教师85人。其中高级职称77人,占教师总数的30.4%,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和高级技师149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8.7%,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49人,占教师总数的19.4%。学校现有11个专业,每个专业均设有带头人,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近三年来,学校有8名教师先后被省人社厅评为专业负责人,有2名教师被省人社厅评为教学名师。按教育部相关要求,“各高职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0%;”“80%以上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达到双师素质。”学校的师资队伍基本满足这一硬性指标要求。
立足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认真实施上级主管部门的精神,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11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每个专业的核心技能大致在6到8项之间,每个专业确定5到7门核心课程,制定相应的核心课程标准,2009年学校完成了64门课程标准的制订工作,并付诸实施。通过近几年的校本培训,教师大多以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代替了单一的讲授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推动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但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仍存在一些现象,成为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瓶颈。
1.教师“率先垂范”作用的缺失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矛盾。
学校253名专任教师中,在编教师105人,占教师总数的41.5%;人事代理教师138人,占教师总数的54.5%。这一数据显示:在教学一线担任主力军的青年骨干教师,大多为人事代理性质。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大多落在了人事代理教师的身上;学校的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也大多为人事代理教师。在一线从事繁重的教学与管理任务,却未实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心理的预期与实际的待遇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导致优秀教师跳槽现象比较普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学校缺乏归属感,不安心工作,近年来优质师资流失严重。教师不能敬业乐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对职业的态度。另外,职业学校教师的声望相对不高,挫伤了教师的职业情感,无形中使教师降低对自身文化素养与职业道德的追求,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2.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德育师资力量薄弱的矛盾
职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职业素质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它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在全面素质结构中占有首要地位,是最重要的素质。因为人的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不仅仅取决于各种认知要素,而且要受到健康情感的激励,顽强意志的支配,高尚品德的导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驱动。思想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系统中最具影响力的要素,它关系到今后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做事之道。它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意识以及职业道德风尚等。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课教学应发挥主要功能。优秀的德育师资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学校德育师资队伍相当薄弱,现有的6名德育课教师中,专职3人,兼职2人,外聘1人。这样一个德育师资阵容,很难担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无法在新形式下,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手段与管理机制进行探索与创新,无法使思想道德教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德育师资力量的薄弱构成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最大瓶颈。
3.职业能力培养与双师型教师缺乏的矛盾。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和核心内容,职业能力由专业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构成。而学生职业能力高低取决于双师型教师的水平。“双师型”教师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获得中级以上教师资格证书,取得高级工及以上的职业资格。近五年来,学校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组织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引导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168名专业教师中,有149名教师获取了高级工以上等级证书,近三年来有118名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双师型”教师在素质和能力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多教师虽然获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但是缺乏生产一线的工作积累,动手能力不强,综合实践能力较弱;二是学校虽然出台了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计划,但是因教师工作繁重,难以脱离教学岗位,影响了企业实践计划的实施;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并非只是从事简单的生产性劳动,更需要的是对生产过程的全面了解,有着更高的参与企业技术活动的迫切要求。然而,由于企业与学校之间关系不顺,教师实际上难以深入到这些技术活动当中去。三是学校尚未出台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制度,导致教师双肩挑的积极性不高。
4.职业意识的培养与职业指导教师缺乏的矛盾
职业指导是指针对学生专业情况,个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择业、从业、立业、创业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育、指导和帮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私营、个体、集体和三资企业的出现,城市第三产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为高职生就业提供了宽广的市场。但是通过用人单位反馈,很多毕业生未能转变就业观念,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做事不行,计较收入。针对这一现象,高职学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创业意识,掌握有关职业和创业的知识、技能,为他们今后在市场竞争中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学校职业指导以政治课形式呈现,作为一门学科式课程,未考虑其与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庭的内在联系,降低了职业指导的结合度。
5.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健康教师缺乏的矛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挫折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据2010年本人对三所高职学校251名学生的调查,与全国常模比较,除躯体化之外,其余8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的水平,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高职生群体相对于国内正常人群而言,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干预与矫治,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目前学校虽有3名教师获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但并未从事相关工作,造成了资源浪费。
6.人文素养培养与艺术类师资缺乏的矛盾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包含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但是在高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艺术教育被忽略,学校未开设艺术类课程,无专职的艺术类的教师,使得学校的审美教育缺乏抓手;第二课堂活动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和发展个性的重要阵地,在人才素质培养上起着积极的作用。其中,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学校诸如书法、绘画、音乐、文学、摄影等各类社团组织需要加强指导,而学校长期以来缺乏相应的艺术类教师,社团开办的质量往往不高。
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背景下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要切实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必须从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健全与完善师资管理与激励制度,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开展导师制等方面着手,以优良的师资推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以下谈谈笔者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1.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折射。要想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教师应当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与塑造学生。学校领导应规划学校发展的蓝图,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看到自身发展的空间,使教师树立“校兴我荣,校耻我衰”的意识,自觉将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学校应加强对师德行为的督导与管理,树立先进榜样,也惩罚落后典型,开展系列的活动,规范教师的日常行为。倡导教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规范品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2.健全完善师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①积极推进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教师岗位聘任制,以“水平、业绩”为杠杆,打破“身份”,逐步实现在编教师与人事代理教师的同工同酬,努力实现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奖优罚劣,体现优秀人才的价值和地位,提升人事代理教师的归属感,增强师资队伍的活力。
②形成完善的教师选拔与考核的指标体系。学校应建立系统的师资培养计划,形成教师上岗资格考核、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教师业务考核、职务晋升等一系列量化指标体系,建立完善教师进修学习管理办法和教师各级岗位聘任实施方案等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促进学校师资建设的良性循环。
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客观、公正地先进评比办法,真正发挥先进教师的指引作用;奖金与福利待遇方面客观体现奖勤罚懒,改变以往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促成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激励制度
学校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教师搭建一个终身学习、自我提升的平台,在教师进修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使教学能力强、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教师能充分享有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学校应改变以往教师零散下企业锻炼的状况,将专业教师有计划地送到大中型企业,集中时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将教师到企业锻炼作为一项制度,与学生实习、毕业设计、横向科研课题开发等工作结合起来。培养教师能达到同行业、本专业的先进技术水平,掌握和引领本专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始终不渝地紧跟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动态,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关规定,给予“双师型”教师优惠待遇。
4.立足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有赖于一支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意识与行为的培养,需要多元师资的通力合作。
为了帮助学生融入未来企业氛围,针对目前的现状,学校需加强德育工作,引进2-3名优良的德育教师,提升学生德育素养;需引进1-2名艺术类教师,开设艺术类选修课,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行美育渗透;应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培养1-2名接受过培训和获取相应证书的职业指导员,对学生作专业的职业指导;应开设心理咨询室,整合现有的师资,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以上做法,搭建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师资队伍,为学生职业生涯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5.导师制活动全员化,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目前,导师制成果作为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通过开展导师制,合理挖掘每一位教师潜能,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导师制引导下,近三年全省职业技能比赛中,学校有十五名学生分别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学校应发挥导师制的巨大功能,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将导师制活动全员化,从指导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应根据学生人数确定聘任导师数量,提出拟聘任导师名单,公布拟聘任导师相关信息,组织有关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导师工作考核纳入学校教职工的年度考核,考核的方式采取学校考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学年进行一次。根据导师考核结果,学校每学年对作出成绩的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主要包括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然落实到教师们身上。每一所高职学校都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前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司.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高教司[2002]13号文
[2]教育部教高司.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Z].高教[2003]16号文
[3]杨彦红.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J].学术纵横,2012(12)
[4]苏彬.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J].中学时代,2012(2)
关键词: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职业素质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职业学校教育凸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各种为经济服务的实用技能培养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调查发现,仅仅具备职业技能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其综合职业素质。笔者走访了宁远物流、中国外运、环球物流、锦之捷货代等连云港地区的多家企业,通过与高层交流、座谈,发现企业在用人方面存在共性: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他们指出:目前的学校毕业生有些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做事不行,计较收入。对企业缺乏认同,跳槽现象极其普遍。他们提出:技能不过关,企业可以通过培训解决,但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很难成为一名好员工,也很难在职业生涯中有所成就。企业的反馈是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最好的试金石,“德才兼备”永远是人才市场的用人标准。高职学校要想使毕业生受社会亲睐,必须要加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那么,什么是职业素质?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根本,专业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是职业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和核心内容,身体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载体、保障。职业素质的各要素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在新形势下,高职学校实施与普及素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而拥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教师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体,他们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态度及实施能力,直接决定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化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高职学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二、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连云港工贸高职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53人,专业课教师168人,文化课教师85人。其中高级职称77人,占教师总数的30.4%,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和高级技师149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8.7%,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49人,占教师总数的19.4%。学校现有11个专业,每个专业均设有带头人,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近三年来,学校有8名教师先后被省人社厅评为专业负责人,有2名教师被省人社厅评为教学名师。按教育部相关要求,“各高职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0%;”“80%以上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达到双师素质。”学校的师资队伍基本满足这一硬性指标要求。
立足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认真实施上级主管部门的精神,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11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每个专业的核心技能大致在6到8项之间,每个专业确定5到7门核心课程,制定相应的核心课程标准,2009年学校完成了64门课程标准的制订工作,并付诸实施。通过近几年的校本培训,教师大多以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代替了单一的讲授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推动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但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仍存在一些现象,成为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瓶颈。
1.教师“率先垂范”作用的缺失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矛盾。
学校253名专任教师中,在编教师105人,占教师总数的41.5%;人事代理教师138人,占教师总数的54.5%。这一数据显示:在教学一线担任主力军的青年骨干教师,大多为人事代理性质。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大多落在了人事代理教师的身上;学校的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也大多为人事代理教师。在一线从事繁重的教学与管理任务,却未实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心理的预期与实际的待遇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导致优秀教师跳槽现象比较普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学校缺乏归属感,不安心工作,近年来优质师资流失严重。教师不能敬业乐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对职业的态度。另外,职业学校教师的声望相对不高,挫伤了教师的职业情感,无形中使教师降低对自身文化素养与职业道德的追求,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2.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德育师资力量薄弱的矛盾
职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职业素质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它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在全面素质结构中占有首要地位,是最重要的素质。因为人的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不仅仅取决于各种认知要素,而且要受到健康情感的激励,顽强意志的支配,高尚品德的导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驱动。思想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系统中最具影响力的要素,它关系到今后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做事之道。它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意识以及职业道德风尚等。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课教学应发挥主要功能。优秀的德育师资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学校德育师资队伍相当薄弱,现有的6名德育课教师中,专职3人,兼职2人,外聘1人。这样一个德育师资阵容,很难担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无法在新形式下,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手段与管理机制进行探索与创新,无法使思想道德教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德育师资力量的薄弱构成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最大瓶颈。
3.职业能力培养与双师型教师缺乏的矛盾。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和核心内容,职业能力由专业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构成。而学生职业能力高低取决于双师型教师的水平。“双师型”教师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获得中级以上教师资格证书,取得高级工及以上的职业资格。近五年来,学校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组织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引导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168名专业教师中,有149名教师获取了高级工以上等级证书,近三年来有118名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双师型”教师在素质和能力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多教师虽然获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但是缺乏生产一线的工作积累,动手能力不强,综合实践能力较弱;二是学校虽然出台了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计划,但是因教师工作繁重,难以脱离教学岗位,影响了企业实践计划的实施;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并非只是从事简单的生产性劳动,更需要的是对生产过程的全面了解,有着更高的参与企业技术活动的迫切要求。然而,由于企业与学校之间关系不顺,教师实际上难以深入到这些技术活动当中去。三是学校尚未出台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制度,导致教师双肩挑的积极性不高。
4.职业意识的培养与职业指导教师缺乏的矛盾
职业指导是指针对学生专业情况,个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择业、从业、立业、创业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育、指导和帮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私营、个体、集体和三资企业的出现,城市第三产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为高职生就业提供了宽广的市场。但是通过用人单位反馈,很多毕业生未能转变就业观念,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做事不行,计较收入。针对这一现象,高职学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创业意识,掌握有关职业和创业的知识、技能,为他们今后在市场竞争中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学校职业指导以政治课形式呈现,作为一门学科式课程,未考虑其与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庭的内在联系,降低了职业指导的结合度。
5.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健康教师缺乏的矛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挫折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据2010年本人对三所高职学校251名学生的调查,与全国常模比较,除躯体化之外,其余8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的水平,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高职生群体相对于国内正常人群而言,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干预与矫治,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目前学校虽有3名教师获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但并未从事相关工作,造成了资源浪费。
6.人文素养培养与艺术类师资缺乏的矛盾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包含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但是在高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艺术教育被忽略,学校未开设艺术类课程,无专职的艺术类的教师,使得学校的审美教育缺乏抓手;第二课堂活动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和发展个性的重要阵地,在人才素质培养上起着积极的作用。其中,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学校诸如书法、绘画、音乐、文学、摄影等各类社团组织需要加强指导,而学校长期以来缺乏相应的艺术类教师,社团开办的质量往往不高。
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背景下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要切实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必须从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健全与完善师资管理与激励制度,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开展导师制等方面着手,以优良的师资推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以下谈谈笔者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1.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折射。要想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教师应当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与塑造学生。学校领导应规划学校发展的蓝图,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看到自身发展的空间,使教师树立“校兴我荣,校耻我衰”的意识,自觉将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学校应加强对师德行为的督导与管理,树立先进榜样,也惩罚落后典型,开展系列的活动,规范教师的日常行为。倡导教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规范品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2.健全完善师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①积极推进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教师岗位聘任制,以“水平、业绩”为杠杆,打破“身份”,逐步实现在编教师与人事代理教师的同工同酬,努力实现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奖优罚劣,体现优秀人才的价值和地位,提升人事代理教师的归属感,增强师资队伍的活力。
②形成完善的教师选拔与考核的指标体系。学校应建立系统的师资培养计划,形成教师上岗资格考核、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教师业务考核、职务晋升等一系列量化指标体系,建立完善教师进修学习管理办法和教师各级岗位聘任实施方案等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促进学校师资建设的良性循环。
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客观、公正地先进评比办法,真正发挥先进教师的指引作用;奖金与福利待遇方面客观体现奖勤罚懒,改变以往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促成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激励制度
学校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教师搭建一个终身学习、自我提升的平台,在教师进修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使教学能力强、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教师能充分享有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学校应改变以往教师零散下企业锻炼的状况,将专业教师有计划地送到大中型企业,集中时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将教师到企业锻炼作为一项制度,与学生实习、毕业设计、横向科研课题开发等工作结合起来。培养教师能达到同行业、本专业的先进技术水平,掌握和引领本专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始终不渝地紧跟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动态,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关规定,给予“双师型”教师优惠待遇。
4.立足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有赖于一支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意识与行为的培养,需要多元师资的通力合作。
为了帮助学生融入未来企业氛围,针对目前的现状,学校需加强德育工作,引进2-3名优良的德育教师,提升学生德育素养;需引进1-2名艺术类教师,开设艺术类选修课,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行美育渗透;应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培养1-2名接受过培训和获取相应证书的职业指导员,对学生作专业的职业指导;应开设心理咨询室,整合现有的师资,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以上做法,搭建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师资队伍,为学生职业生涯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5.导师制活动全员化,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目前,导师制成果作为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通过开展导师制,合理挖掘每一位教师潜能,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导师制引导下,近三年全省职业技能比赛中,学校有十五名学生分别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学校应发挥导师制的巨大功能,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将导师制活动全员化,从指导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应根据学生人数确定聘任导师数量,提出拟聘任导师名单,公布拟聘任导师相关信息,组织有关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导师工作考核纳入学校教职工的年度考核,考核的方式采取学校考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学年进行一次。根据导师考核结果,学校每学年对作出成绩的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主要包括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然落实到教师们身上。每一所高职学校都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前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司.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高教司[2002]13号文
[2]教育部教高司.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Z].高教[2003]16号文
[3]杨彦红.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J].学术纵横,2012(12)
[4]苏彬.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J].中学时代,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