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本文仅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数学教学与整个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二、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即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例如:化简[1+cos(απ/3)]/cos(π/6α),按照化简的通常方法,需要运用cos(αβ)的公式,可想见展开后的繁杂程度。有学生指出,它很接近“正切半角公式”的模式(直觉思维),能否将上式中的两个余弦中的一个换成正弦,就可将化简程序简单化(思维的变通性)。由此分析出,由于cos(απ/3)=cos(π/3α),且cos(π/6α)=sin(π/3α),因此,立得原式=ctg1/2(π/3α)=ctg(π/6α/2)。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摈弃原有解题套路,对所化简的式子凭着正常思维的结果,加以联想,用简捷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以及潜在的创造性。
三、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对数学的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数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对那些包含新的和社会意义内容的问题,独立地列出公式并加以解答的先决条件。”在这里,克鲁切茨基通过数学活动中解决具有社会意义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数学的能力与“创造性”的数学能力(指在数学科学活动中的能力,它能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或新成就)联系起来,展示了两种能力的可转化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五、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为此,都是要做到:①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②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維、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总之,在数学素质教学中,都是应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各个方面以及培养的途径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应成为数学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二、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即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例如:化简[1+cos(απ/3)]/cos(π/6α),按照化简的通常方法,需要运用cos(αβ)的公式,可想见展开后的繁杂程度。有学生指出,它很接近“正切半角公式”的模式(直觉思维),能否将上式中的两个余弦中的一个换成正弦,就可将化简程序简单化(思维的变通性)。由此分析出,由于cos(απ/3)=cos(π/3α),且cos(π/6α)=sin(π/3α),因此,立得原式=ctg1/2(π/3α)=ctg(π/6α/2)。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摈弃原有解题套路,对所化简的式子凭着正常思维的结果,加以联想,用简捷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以及潜在的创造性。
三、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对数学的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数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对那些包含新的和社会意义内容的问题,独立地列出公式并加以解答的先决条件。”在这里,克鲁切茨基通过数学活动中解决具有社会意义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数学的能力与“创造性”的数学能力(指在数学科学活动中的能力,它能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或新成就)联系起来,展示了两种能力的可转化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五、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为此,都是要做到:①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②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維、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总之,在数学素质教学中,都是应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各个方面以及培养的途径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应成为数学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