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但在小学数学的合作学习中仍存在着“小组划分随意、组织散乱、问题缺少研究价值”等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此,笔者从创建合作小组、掌握合作技能、把握合作契机、建立评价机制这几方面入手。有效的合作,使学生学会了扬长避短,互帮互助,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倾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人,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不仅如此,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有效合作,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散发着活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合作;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所呼唤的一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团体意识、表现力以及个性发展。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分组的自由、组织的散漫、设定问题的研究价值不足,从而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失衡,小组探究“浮于表面”,脱离主题。
那么如何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让学生学会有效合作,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散发出真活力呢?
一、 建立合作學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以活动小组为单位,以活动小组的成效为评价标准,为了达到教育目标的教育活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很重要。
(一)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及取得成效的基础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坚持“小组间同质、小组内异质、达到优势完善”的原则。首先,要合理分配学习小组的人数。一般来说,以4~6人为宜,人员过多对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凸显不利,人员太少则对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帮助不利;其次,要视学生间的差异进行分组。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合理分组,优化各自的特点,每个小组都有层次水平不同的学生,使各个小组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花了将近一个来月的时间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依其知识水平、能力表现、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进行“同质”分类(分为优、良、中、差四个层次),再进行“异质”组合(优、良、中、差四个层次各选一人)成为一个学习活动小组。同时,这样的组合应充分考虑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并积极调整各个组合的成员。当然,第一次的组合不一定是科学合理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进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微调,逐步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小组间同质”。
这样分组,不仅可以做到学习上相互帮助,还可以促进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二)分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取得成效的关键
明确学习任务和分工到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必须要明确各自的分工情况,这样才能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在一个阶段,每个人都是相对重要的,都需要担任起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负责人、记录人、报告人、检查者、操作者等,每个成员间需相互协助,并且做到成员间的相互轮换,让每个成员都可以在各自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这样一方面使小组角色之间能相互依赖,另一方面也能增进学生间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一课时,团队内有的当“小老师”,有的当“小朋友”,还有的负责记录……学生分工到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小老师负责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如何操作,协同教师共同完成任务,裁判要公正、公平。他是小组中选出来的值得信任的人,学生通过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在合作中互帮互助,又充满着竞争,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成功。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学生带来了自己喜爱的玩具和学习用品,教室里开了10多家小商店。小组活动开始了,活动中学生模仿店员的样子照顾客人,问“顾客”买什么,并辨别着纸币的真伪和大小……好像真的是营业员,而“顾客”也比起商品,看着质量的好坏。而如果不这样分组开展活动,不仅整个班级会杂乱无序,而且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都会被影响,局面真不可想象。
二、 掌握合作技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作学习也不例外。一般在小组讨论中,成绩好的学生不会等待别人发言,就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其他学生不需经过大脑思考便知道了答案,长此以往,好的会更好,而成绩相对差的学生则会更差。此时,教师就必须事先计划好,明确合作要求,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一)学会倾听
卡耐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这充分说明,学会倾听是一种重要的能力。那么,如何掌握它?这也是有原则可循的。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首先要有耐心,一人发言时,其他人就要有耐心,做到认真听讲,不妨碍打断别人发言;其次是要做到专心,集中注意力才能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和不足;再次要有“真心”,能根据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独到见解。长此以往,在养成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尊重的品质,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学会讨论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存在着诸多差异,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组织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但增强了师生间的多向信息交流,而且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产生碰撞,从而在讨论中,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那么,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呢?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令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学习或思考的结果进行组内汇报;其他成员用心听他人汇报,并将自己补充的想法表达出来;最后,还应提出各自的疑惑,并归纳整理,做好发言的准备。 (三)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间的交流、想法的表述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为了达到学习目标,首先,教师要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保障,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会倾听、能思考、会判断、能补充”的好习惯;其次,作为小组的成员,人人都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果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在补充或更正时可以说:“我赞同×××同学的说法,我还想补充……”“我对这道题目的想法是……”会倾听、能补充是有效合作的保证,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质疑和讨论中逐步形成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帮互助,从而实现个体的发展。
(四)学会组织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其实学生并不是不想合作,而是没有掌握合作的方法。因此,在学习小组开展活动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合作技巧,掌握组织方法。具体做法是:组长进行团队内分工、归纳汇总成员意见、组织组内评价,并定期培训和组织,以体现团队内的主体性;第一次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可选择分组示范,并要求学生:在讨论时,要轻声细语,不能打扰他人;在发表意见时,要经过组织的点名逐个发言;组员在发表意见时,每个人要静下心来认真听,在别人发言结束后再进行评价和完善……长此以往,不但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要充分发挥团队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以个人独立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形成广泛的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要选取值得讨论的内容,留取适当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一)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根据数学的操作内容,会出現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情况。例如,在认识“米和厘米”时,通过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用卷尺或米尺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如测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度等,就必须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作才能完成。又如,在学习统计时,教师在班里对部分学生喜欢吃的水果进行调查和统计时,就需要小组的力量。小组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又激发了学生的协作热情。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
在课堂上,当教师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时,有些学生不能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这时鼓励小组学习,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这时,教师应巡视并主动参与其中,指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小组的有效合作,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课堂“活”起来。例如,在教授“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老师通过动画演示:小猴子卖桃子,箱子里放了10个,箱子外面有3个,小猴子说:桃子一共13个,兔子说:我买9个。老师接着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托着腮帮子想不起来,老师说:你们能帮小猴子想想办法吗?小朋友们兴致勃勃,一个一个都动起了小脑筋。有的学生在自己思考了几分钟后,皱着眉头,显得有些为难。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退位减法,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困难。这时教师趁势说:遇到困难不要紧,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一听,就马上恢复了活力,纷纷互相交换意见,通过集体的智慧获得了各种解决方法,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合作的力量。
(三)学习新知探究时
在教学数学新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探索所学的知识,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例如,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触摸,实地测量,动手折叠……在说一说、比一比的小组活动中,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了解图形的面、边、角等的特征,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验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各个学习小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不断争辩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你是怎么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是用绳子比较的,还有的说用对折的方法更方便……真是精彩纷呈。通过有效合作,不仅分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而且也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让每个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同时也给不爱动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四、 建立评价机制
《数学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加以关注。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因此,评价作为小组学习的导向,必须全面且有激励性。
首先,要注重过程评价。新课标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更需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使各小组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
其次,强化学习结果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不仅要体现出个人的聪明才智,更为重要的是要体现团队的凝聚力。因此在评价学习结果时,一方面要给学生个人展示的机会,发现自己的进步;另一方面要让团队成员分享到团队成功的快乐,及时奖励优胜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确保下一阶段学习的顺利进行。
最后,力求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在体现教师的评价的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与学生互相评价,小组之间也要互相评价,全面科学地进行激励。德国教育家茅斯多德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各种形式的形成性评价在教育过程中随时进行,在练习、讨论、作业等方面得到及时的评价,鼓励每周达成阶段目标的个人及小组,满足他们的自尊心,从而在心中产生了进步的欲望,并外化为动力,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团体、班级的成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教育。即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有效的合作,使学生学会了通力合作,扬长避短,互帮互助,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倾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人,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不仅如此,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有效的合作,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贲友林.现场与背后[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3]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刘平平.合作教学与学习的策略[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大卫·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爱迪斯·约翰逊·贺路伯.合作性学习ABC[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徐英,江苏省太仓市,太仓市沙溪镇岳王学校。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合作;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所呼唤的一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团体意识、表现力以及个性发展。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分组的自由、组织的散漫、设定问题的研究价值不足,从而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失衡,小组探究“浮于表面”,脱离主题。
那么如何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让学生学会有效合作,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散发出真活力呢?
一、 建立合作學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以活动小组为单位,以活动小组的成效为评价标准,为了达到教育目标的教育活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很重要。
(一)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及取得成效的基础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坚持“小组间同质、小组内异质、达到优势完善”的原则。首先,要合理分配学习小组的人数。一般来说,以4~6人为宜,人员过多对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凸显不利,人员太少则对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帮助不利;其次,要视学生间的差异进行分组。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合理分组,优化各自的特点,每个小组都有层次水平不同的学生,使各个小组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花了将近一个来月的时间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依其知识水平、能力表现、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进行“同质”分类(分为优、良、中、差四个层次),再进行“异质”组合(优、良、中、差四个层次各选一人)成为一个学习活动小组。同时,这样的组合应充分考虑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并积极调整各个组合的成员。当然,第一次的组合不一定是科学合理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进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微调,逐步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小组间同质”。
这样分组,不仅可以做到学习上相互帮助,还可以促进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二)分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取得成效的关键
明确学习任务和分工到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必须要明确各自的分工情况,这样才能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在一个阶段,每个人都是相对重要的,都需要担任起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负责人、记录人、报告人、检查者、操作者等,每个成员间需相互协助,并且做到成员间的相互轮换,让每个成员都可以在各自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这样一方面使小组角色之间能相互依赖,另一方面也能增进学生间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一课时,团队内有的当“小老师”,有的当“小朋友”,还有的负责记录……学生分工到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小老师负责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如何操作,协同教师共同完成任务,裁判要公正、公平。他是小组中选出来的值得信任的人,学生通过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在合作中互帮互助,又充满着竞争,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成功。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学生带来了自己喜爱的玩具和学习用品,教室里开了10多家小商店。小组活动开始了,活动中学生模仿店员的样子照顾客人,问“顾客”买什么,并辨别着纸币的真伪和大小……好像真的是营业员,而“顾客”也比起商品,看着质量的好坏。而如果不这样分组开展活动,不仅整个班级会杂乱无序,而且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都会被影响,局面真不可想象。
二、 掌握合作技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作学习也不例外。一般在小组讨论中,成绩好的学生不会等待别人发言,就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其他学生不需经过大脑思考便知道了答案,长此以往,好的会更好,而成绩相对差的学生则会更差。此时,教师就必须事先计划好,明确合作要求,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一)学会倾听
卡耐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这充分说明,学会倾听是一种重要的能力。那么,如何掌握它?这也是有原则可循的。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首先要有耐心,一人发言时,其他人就要有耐心,做到认真听讲,不妨碍打断别人发言;其次是要做到专心,集中注意力才能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和不足;再次要有“真心”,能根据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独到见解。长此以往,在养成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尊重的品质,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学会讨论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存在着诸多差异,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组织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但增强了师生间的多向信息交流,而且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产生碰撞,从而在讨论中,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那么,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呢?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令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学习或思考的结果进行组内汇报;其他成员用心听他人汇报,并将自己补充的想法表达出来;最后,还应提出各自的疑惑,并归纳整理,做好发言的准备。 (三)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间的交流、想法的表述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为了达到学习目标,首先,教师要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保障,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会倾听、能思考、会判断、能补充”的好习惯;其次,作为小组的成员,人人都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果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在补充或更正时可以说:“我赞同×××同学的说法,我还想补充……”“我对这道题目的想法是……”会倾听、能补充是有效合作的保证,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质疑和讨论中逐步形成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帮互助,从而实现个体的发展。
(四)学会组织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其实学生并不是不想合作,而是没有掌握合作的方法。因此,在学习小组开展活动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合作技巧,掌握组织方法。具体做法是:组长进行团队内分工、归纳汇总成员意见、组织组内评价,并定期培训和组织,以体现团队内的主体性;第一次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可选择分组示范,并要求学生:在讨论时,要轻声细语,不能打扰他人;在发表意见时,要经过组织的点名逐个发言;组员在发表意见时,每个人要静下心来认真听,在别人发言结束后再进行评价和完善……长此以往,不但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要充分发挥团队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以个人独立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形成广泛的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要选取值得讨论的内容,留取适当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一)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根据数学的操作内容,会出現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情况。例如,在认识“米和厘米”时,通过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用卷尺或米尺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如测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度等,就必须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作才能完成。又如,在学习统计时,教师在班里对部分学生喜欢吃的水果进行调查和统计时,就需要小组的力量。小组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又激发了学生的协作热情。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
在课堂上,当教师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时,有些学生不能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这时鼓励小组学习,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这时,教师应巡视并主动参与其中,指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小组的有效合作,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课堂“活”起来。例如,在教授“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老师通过动画演示:小猴子卖桃子,箱子里放了10个,箱子外面有3个,小猴子说:桃子一共13个,兔子说:我买9个。老师接着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托着腮帮子想不起来,老师说:你们能帮小猴子想想办法吗?小朋友们兴致勃勃,一个一个都动起了小脑筋。有的学生在自己思考了几分钟后,皱着眉头,显得有些为难。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退位减法,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困难。这时教师趁势说:遇到困难不要紧,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一听,就马上恢复了活力,纷纷互相交换意见,通过集体的智慧获得了各种解决方法,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合作的力量。
(三)学习新知探究时
在教学数学新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探索所学的知识,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例如,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触摸,实地测量,动手折叠……在说一说、比一比的小组活动中,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了解图形的面、边、角等的特征,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验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各个学习小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不断争辩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你是怎么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是用绳子比较的,还有的说用对折的方法更方便……真是精彩纷呈。通过有效合作,不仅分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而且也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让每个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同时也给不爱动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四、 建立评价机制
《数学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加以关注。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因此,评价作为小组学习的导向,必须全面且有激励性。
首先,要注重过程评价。新课标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更需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使各小组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
其次,强化学习结果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不仅要体现出个人的聪明才智,更为重要的是要体现团队的凝聚力。因此在评价学习结果时,一方面要给学生个人展示的机会,发现自己的进步;另一方面要让团队成员分享到团队成功的快乐,及时奖励优胜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确保下一阶段学习的顺利进行。
最后,力求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在体现教师的评价的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与学生互相评价,小组之间也要互相评价,全面科学地进行激励。德国教育家茅斯多德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各种形式的形成性评价在教育过程中随时进行,在练习、讨论、作业等方面得到及时的评价,鼓励每周达成阶段目标的个人及小组,满足他们的自尊心,从而在心中产生了进步的欲望,并外化为动力,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团体、班级的成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教育。即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有效的合作,使学生学会了通力合作,扬长避短,互帮互助,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倾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人,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不仅如此,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有效的合作,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贲友林.现场与背后[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3]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刘平平.合作教学与学习的策略[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大卫·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爱迪斯·约翰逊·贺路伯.合作性学习ABC[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徐英,江苏省太仓市,太仓市沙溪镇岳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