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财富,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我国有着众多的民族,各民族受地域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其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组合在一起,组成了多姿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隐性教育资源,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整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且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丰富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同时展现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小学语文;教师
一、 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精神追求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多元文化交往,传统文化遭遇传承危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小学课程的教学融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发挥其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提高人文修养,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在语文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且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促进自身的发展。当前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教师未能重视传统文化的资源发掘,也未能将两者之间结合起来,导致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融合现状不容乐观,因此首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才能更好地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教学中。
二、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未能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教育
大多数小学语文课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重在识字认知,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语文课程的正确认知。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影响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忽略了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这导致传统文化资源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难以在小学语文课中发挥出教育意义。只有教师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教学价值,才能结合课程内容整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设计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帮助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料,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未能深入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在教育领域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一种隐性教育资源,通过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渗透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树立学生对文化的传承意识,更好地促进民族发展。但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没有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是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展其精神内涵,这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了解方面,难以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教育。除此之外,教师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过程中,脱离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速,不利于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价值
(一)能够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是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能够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学会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同时,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能够使学生在语文课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拥有情感体验的基础,学生能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价值。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能够自主探索,并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帮助自己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加深学生的民族自信,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与成长中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更高,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要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充分发掘中华优秀傳统文化资源,能够拓展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实现知识和品德的双向发展,以这样的方式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发展,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顺应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
(三)丰富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资源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模式化的教学,这导致学生的学习思维僵化,此外,教师没有对教学内容拓展,导致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受限。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结合起来,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学习民族文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广度。不仅如此,教师为了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结合起来,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这一方面来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教学中,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有利于深化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及功能。
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教学路径选择
总体上来说,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合到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课程为载体,结合多种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树立自觉弘扬优秀文化的意识,也能够以优秀传统文化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中的融合。
(一)引导学生诵读经典 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经典典籍,其蕴含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文字作为载体,展现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这些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小学阶段的学生语文知识不够丰富,识字认字不多,因此,教师在选择经典进行诵读的过程中,要选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简单的唐诗宋词,也可以选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让学生在诵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时间以及内容,可以选择学生的早读课,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内容,其次,大多数班级在上课之前会唱一首歌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将唱歌转换为诵读经典这样也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引导学生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筛选,选取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这样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二)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
语文课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和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课程教学进行渗透,也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紧扣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发散,通过知识拓展帮助学生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教师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前导入阶段,可以为学生讲经典典故,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升华,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用这样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使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在课后复习阶段,教师可以以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了《妈妈睡着了》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回家对爸爸妈妈说一声想说的话,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这样的课后作业形式能够使学生将课堂上学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转换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三)分阶段选择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要经过六年时间的学习,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不同,选取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具体来说,在低年级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不高,因此,教师可以选择浅显易懂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在内容上,选取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
在中年级阶段,学生经过低年级阶段的教育启蒙,能够尝试理解一些含有丰富哲理的内容。因此,在这一阶段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展现内容丰富、道理深刻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并且注重对学生品质和行为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教育意义。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经过4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文化水平,逐步构成了自身的认知体系。这一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更加旺盛,也能够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内容更加深刻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这些传统文化,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的過程中获得的收获,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修养,发展学生的内在气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将其融入小学教育体系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以这样的方式通过语文课程的教学,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并且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中获得教育,塑造自身的品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燕.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分析[J].知识文库,2020(12):150.
[2]王辉.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2019(11):117-118.
[3]陈甜甜.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作文,2020(1):27.
[4]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7):119.
作者简介:冯江波,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蒲麻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小学语文;教师
一、 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精神追求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多元文化交往,传统文化遭遇传承危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小学课程的教学融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发挥其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提高人文修养,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在语文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且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促进自身的发展。当前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教师未能重视传统文化的资源发掘,也未能将两者之间结合起来,导致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融合现状不容乐观,因此首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才能更好地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教学中。
二、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未能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教育
大多数小学语文课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重在识字认知,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语文课程的正确认知。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影响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忽略了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这导致传统文化资源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难以在小学语文课中发挥出教育意义。只有教师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教学价值,才能结合课程内容整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设计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帮助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料,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未能深入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在教育领域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一种隐性教育资源,通过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渗透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树立学生对文化的传承意识,更好地促进民族发展。但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没有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是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展其精神内涵,这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了解方面,难以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教育。除此之外,教师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过程中,脱离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速,不利于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价值
(一)能够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是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能够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学会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同时,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能够使学生在语文课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拥有情感体验的基础,学生能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价值。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能够自主探索,并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帮助自己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加深学生的民族自信,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与成长中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更高,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要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充分发掘中华优秀傳统文化资源,能够拓展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实现知识和品德的双向发展,以这样的方式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发展,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顺应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
(三)丰富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资源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模式化的教学,这导致学生的学习思维僵化,此外,教师没有对教学内容拓展,导致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受限。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结合起来,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学习民族文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广度。不仅如此,教师为了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结合起来,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这一方面来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教学中,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有利于深化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及功能。
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教学路径选择
总体上来说,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合到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课程为载体,结合多种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树立自觉弘扬优秀文化的意识,也能够以优秀传统文化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中的融合。
(一)引导学生诵读经典 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经典典籍,其蕴含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文字作为载体,展现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这些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小学阶段的学生语文知识不够丰富,识字认字不多,因此,教师在选择经典进行诵读的过程中,要选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简单的唐诗宋词,也可以选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让学生在诵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时间以及内容,可以选择学生的早读课,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内容,其次,大多数班级在上课之前会唱一首歌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将唱歌转换为诵读经典这样也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引导学生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筛选,选取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这样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二)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
语文课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和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课程教学进行渗透,也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紧扣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发散,通过知识拓展帮助学生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教师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前导入阶段,可以为学生讲经典典故,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升华,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用这样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使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在课后复习阶段,教师可以以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了《妈妈睡着了》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回家对爸爸妈妈说一声想说的话,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这样的课后作业形式能够使学生将课堂上学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转换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三)分阶段选择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要经过六年时间的学习,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不同,选取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具体来说,在低年级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不高,因此,教师可以选择浅显易懂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在内容上,选取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
在中年级阶段,学生经过低年级阶段的教育启蒙,能够尝试理解一些含有丰富哲理的内容。因此,在这一阶段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展现内容丰富、道理深刻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并且注重对学生品质和行为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教育意义。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经过4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文化水平,逐步构成了自身的认知体系。这一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更加旺盛,也能够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内容更加深刻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这些传统文化,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的過程中获得的收获,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修养,发展学生的内在气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将其融入小学教育体系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以这样的方式通过语文课程的教学,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并且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中获得教育,塑造自身的品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燕.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分析[J].知识文库,2020(12):150.
[2]王辉.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2019(11):117-118.
[3]陈甜甜.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作文,2020(1):27.
[4]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7):119.
作者简介:冯江波,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蒲麻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