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康德自由观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angji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康德的道德伦理体系中,自由概念作为连接“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拱心桥”,是一个不可知的“一切道德研究的至上边界” ,因此我们应首先明确康德的“自由观”是建立在纯粹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基于此,从感性和理性关系角度探究康德自由观存在的合理性与实践性便具有可能性。
  【关键词】:康德;自由观;自由意志;感性与理性;中国传统伦理
  一、康德的自由观
  康德的自由理念对于康德的自由观念的探讨从来都是哲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同哲学家对康德的自由观提出不同见解。很多哲学家批判康德的自由观念具有多义性。亨利·阿利森(H.E.Allison)曾指出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先验辩证论”以及“纯粹理性的法规”中关于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之间关系的表述不一致,对于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的关系没有做出统一表述。与之相对应的刘易斯·贝克(LewisW. Beck)同样认为康德的自由观是多义的,他提出了5种康德自由观:先验的自由、经验性的自由、道德的自由、自发性的自由和作为公设的自由。那么。康德的自由观真的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吗?其实反观康德对于自由的论述,提到最主要的无非是“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这两种自由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道德伦理层面上。 “实践自由”究其本质与“先验自由”是同质关系,实践自由是把悬设的先验自由落实在行动中,是行动具有“实在性”,是对先验自由的行动现实反映,不是理论的实在性,而是实践的实在性。
  康德之所以在道德哲学中引申出自由的概念,是为了证明“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自由意志”本身就是一种悬设,就像康德自己所说:“出于纯粹理性之需要而认其为真”[1],只有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假定灵魂不朽才能给人建立起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和圣洁的目标,以及来世配享天福的希望;也只有假定上帝存在才能保证德福果报的绝对公正。因此可以这样说,康德的道德理论体系建立在纯粹理性的基础上。
  二、自由意志与中国传统伦理比较
  (一)自由基础“普遍善”的挑战——“普遍恶”
  事实上,在康德对于自由意志观念的表述中,他将自由意志提升到纯理性的角度也就是纯粹理性的高度,并且认为他是最高的、不可再追溯的概念,独立于感性知识而独立存在于人自身思维之中,仅凭自身理性一惯性来决定自己行为。康德的自由意志是完全脱离感性的纯理性意识形态。康德认为理性是一种每个人都应当有的认识能力,因而是一种先天的存在。这就同我们传统的“人之初,性本善。”有着类似的思想,但是“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人的品行从出生开始是纯净的,是好的,但是随着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康德所说外界的感性刺激)的不同,人的道德品格也会产生改变,也就是外界的感性刺激改变了行为,那么这样的外界刺激是否会对动机也产生影响呢?按照康德的理论,比如这个规则:“我们应当帮助他人。”当我们把它带入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你内心意志告诉自己应当帮助他人,所以你扶了这个老人,但是这个老人非但没有对你表示感谢而且还反咬你一口说是你撞的。于是此后,你对帮助他人在实际的运用中会有一些改变(前提是你自身内心仍然坚持帮助他人的意志),例如下次扶老人时会提前录视频或者留下一些凭证,这样的方式就是改变了行为但动机即内心自由意志仍未改变,内心仍然承认帮助他人是应当的。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想,如果将这种恶的行为扩大化,要是你帮助的每一个人都以不道德的方式来回报于你,没有所谓的“好人有好报”之说,“恶”变得普遍化,你所谓的帮助他人是善的是否仍然成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康德的自由意志引导出的道德绝对命令是建立在“普遍善”的情况下,若是“普遍恶”的情况下或许善也就不成为善了。因此,我以为完全脱离感性事物的纯理性是没有充分依据的,自由概念中的理性不论在实际操作还是作为道德动机时,需是由感性实在作为支撑的。
  (二)个人视角和社会视角下的“自由意志”
  康德的自由观是建立在人本身的基础之上的,是以人为本质的一种纯理性,是一种“人理”,因此是以人为目的的道德观,这同中国传统儒家人本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孔子提出“仁爱”思想强调爱人、尊重人的思想,并且将这种仁爱“推己及人”,同时提出人是天地之根本,确立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应该区分康德的“人本”自由观建立在个人道德价值基础之上,而中国传统人本思想是基于封建统治需要的一种社会道德价值观。对于康德“个人主义自由观”,康德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小的“目的国”,从个人的角度来理解道德及理性观念。但是应当看到纯理性的,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范畴的观念是否真正具有道德理性?根据心理学理论,儿童在与社会接触之前的前运算阶段会有自我中心主义,儿童不论是身体动作上,还是思维观念上都从自身出发,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但是随着与社会的接触和学习,他们会逐渐意识到我们除了要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外,还应该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但是如果后天的社会环境和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儿童也许还是会继续以自我为中心进行道德判断。康德自身也提到过四个例子:(1)不要自杀(2)不要骗人(3)要发展自己的才能(4)要帮助别人。违背这些例子的命题都无法成为普遍的法则,而对于这四个例子 则反映出四种“义务”:(1)对自己的消极义务(2)对他人的消极义务(3)对自己的积极义务(4)对他人的积极义务。由此可见,我们的道德行为和自由意志(道德动机)何以成为道德的,不仅仅是从个人层面也是社会层面需要进行说明的。因此,我认为单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自由意志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作为支撑,自由意志的确立事实上正是社会公认德行内化并由主体进行改造的过程。
  注释:
  [1]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頁。
  参考文献:
  [1]陈晓平. 审美在康德哲学中的位置及其修正——兼论审美和自由意志的双重品格[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6-14.
  [2]陈梦霖,龚丽娜. 道德自由是人的重要本质——荀子“辨”与康德“自由意志”之比较[J]. 湖北社会科学,2011,(05):122-123.
  [3]王宝贵. 生之为人的尊严:意志自由与理性自律——康德道德人格分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92-95.
  [4]吴友军. 康德“自由意志”的不自由实质——阿多诺对康德自由观的批判[J]. 求是学刊,2004,(03):43-47.
  [5]胡万年. 康德“自由意志”与王阳明“良知”之比较[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19-22.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目标的现实路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指导意义。在马克思逝世之后,列宁在结合当时俄国的国内环境和革命形势充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国家与革命》对于当时俄国开展工人运动起到了催化作用,也是十月革命成功的精神保障。列宁在《国家与革命》这部巨作中结成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
期刊
三征高句丽是隋炀帝杨广在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丽进行的三次战争。 三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政权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農民起义的爆发。  一、征讨原因  在近代许多史学著作中都把隋炀帝三征高丽视为一种侵略战争,是隋炀帝的主要错误之一。例如朱绍侯先生主编的的《中国古代史》﹙福建人
期刊
【摘要】:《声无哀乐论》(以下简称《声论》)和儒家思想都以“和”为其音乐理论的核心,在音乐审美领域有“尚和”的音乐追求。但这种“尚和”音乐精神在康、儒的深入阐释中却体现着不同的哲学内涵及功能。嵇康的乐之“和”将老庄自然无为之道发挥到极致,而儒家乐之“和”却带有强烈“入世”精神。这使得两者以不同方式体现音乐对个人乃至社会的功能。康、儒音乐思想虽有很大不同,却都体现着我国古代音乐“尚和”的精神及关注音
期刊
【摘要】:我国传统家训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念、内容、思想内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传统家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优秀传统家训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无疑是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期刊
【摘要】:“人间佛教”的理念先由太虚大师所提出,而后在赵朴初、星云、印顺法师等人的努力实践下,日趋完善,从而成为推动佛教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层面是指将佛教从天堂拉回人间,将佛教教义、教理重新放到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来解读和思考佛教,将佛教与世间人事相结合,切实来解决人事和人生问题即 “人间化”的过程,另一层面,佛教的本意在于在人间弘扬佛法,行
期刊
【摘要】: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也是最地道的汉民族心灵救治良方。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修道成仙为终极目标。源于黄帝和老子,创建于张道陵,至今有1800年的历史,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的提倡的养生术,至今仍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中国民众。  【关键词】:道教;养生法;优点;缺点  前言  道教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追求宇宙和谐,国家太平,相信修道积德能安乐幸福。道教对于一般
期刊
一、国际背景  (一)新科技革命发展机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格局逐渐发生重大变化,新学科的不断产生与广泛应用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其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广泛应用并且呈现迅猛发展。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出现新态势,技术融合呈现新特征,制造方式发生新变化,产业发展孕育新形态。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一些重要关键的核心科学技术与问题已经呈现革命性突破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我们把握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沿革与特点。  【关键词】:党内政治生活;全面从严治党;历史沿革;特点  1.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沿革  (1)探索与创立—
期刊
【摘要】:研究中国的目录学史,则不得不提清末民初时期著名的学者姚名达所著的《中国目录学史》。这是姚名达先生自身长期对中国目录学的教学与研究的结晶,在中国目录学界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这本书的深入探究,进而总结出三个创作特点,这些创作特点对当代目录学研究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民国;目录学  民国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地位重要,目录学是其中之一。《中国目录学史》一书发表
期刊
【摘要】: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的陈布雷作为蒋介石的秘书长达22年之久,为蒋介石草拟过不少文件公告,在秘书史上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在爬梳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整理了关于陈布雷的研究现状,基于此,在学科建设领域提出见解。  【关键词】: 陈布雷;秘书;研究  陈布雷(1890—1948)追随蒋介石22年,是蒋介石的“文胆”、“智囊”。1927年以前陈布雷主要从事新闻、教育工作;1927年加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