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人间佛教观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heng198962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间佛教”的理念先由太虚大师所提出,而后在赵朴初、星云、印顺法师等人的努力实践下,日趋完善,从而成为推动佛教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层面是指将佛教从天堂拉回人间,将佛教教义、教理重新放到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来解读和思考佛教,将佛教与世间人事相结合,切实来解决人事和人生问题即 “人间化”的过程,另一层面,佛教的本意在于在人间弘扬佛法,行菩萨乘,最终达到自我的“觉行圆满”,即“化人间”的过程。“人间化”的过程在于佛教采取一系列改革的措施使佛教适应现实人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太虚大师分别在教典抉择、教理抉择、教制抉择、教产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关键词】:二谛理论;五乘法;人间化;化人间
  引言
  “人间佛教”理念的提出有其必要性,这也是佛教发展必然选择的一条道路。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必然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有其“超越性”,其次是“人间性”。宗教必然要保持超越性和人间性的一个平衡。如果一个宗教过多的将精力投放在超越以及出世方面,必然要经历衰落,因为它忽略了宗教的“人间性”,从而不再注重人事。
  一、太虚“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
  (一)佛教的人本主义思想
  “人间佛教”的思想也不是近来才有的,在原始佛教中其实也已经含有了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只是太虚明确的提出了这一观点。可见关注和关怀人间的佛教并不是近代以来才提出的,在原始佛教是已经具备“人间佛教”的萌芽,而在大乘佛教时期这种关怀人间、救世渡人的思想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大乘佛教这些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佛教的思想境界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普通民众的生活也焕发出佛法的智慧。
  (二)、真谛和俗谛
  真谛和俗谛是辩证统一,不可将此二者割裂来看,也不可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倘若佛教过度重视真谛,将会导致佛教发展缓慢或者是衰落,佛教作为宗教本身追求超越和出世,然而,佛教是产生于人间,佛教徒也是生活在世间的人,佛教的发展将无法脱离人间。同样佛教所追求的不正是通过为芸芸众生说法,是众生证悟到第一义谛,然而众生无法直接领悟到第一义谛,因此就需要通过世俗谛使众生摆脱对假有的执着,从而真正证悟到“第一义谛”。真谛和俗谛不是佛教原始就有的思想,而是随着佛教不断的发展而产生的。因为,起初佛教思想体系比较简单,佛教内部思想并没有严重的矛盾,但是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和思想体系的不断复杂,佛教内部对于出世和世俗之间产生了分歧。所以出现了二谛理论,目的就是平衡佛教出世和世俗之间的矛盾。
  二、“佛教人间化”思想
  “佛教人间化”是佛教自身改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太虚大师倡导佛教内部进行改革,革除以前陈旧的、隐匿的、不符合佛教正统的教典、教理、教制方面的内容。使得佛教教典、教理、教制与人间社会相适应,从而推动佛教的现代化转型。太虚的“佛教人间化”思想,由于受到了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背景,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因而,教理改革中坚持以中国佛教为本位。
  (一)教理改革
  每逢宗教改革,改革者们往往打出遵循正统的旗号,来保障自己改革的合法性,佛教也不例外。太虚大师在改革过程中也必须以遵循正典和正统为旗帜确保改革的合法性。因而,他倡导“回归原典”。太虚大师经常引用“佛陀本怀”来阐述自己的“人间佛教”理论。然而,考证学的兴起,使得一些学者对于他“人间佛教”倡导中所引之经与所据之典产生了怀疑,甚至认为一些经文与佛典是伪经。在这样的情况下,太虚大师不得不对教典进行改革。他提出:“不知佛经之真伪,当以法印为衡,此佛所自定也。若不问之义理如何,而但以文字断之,其不足据,无俟深辩!窃以考据之学,不适用于佛典,非一端也。人类为众生之一,众生与佛本来同体,故欲言人之现象则不能不联及于众生;欲言人之本体,则不能不联及于佛;此我佛说法,所以必遍举十法界也。又以听法着之凡圣不同,故说法时之身土亦异;或以法身说;或于净土说,或于秽土说;此法界事实,并非故示人以神秘。今考据专家专依此土,专依人类,专依劣应身以为标准;其不合者,则目为神话,或判为伪经,和如其得当也。”
  (二)教制改革
  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宗法制的影响,形成了法派和剃派的两种传承方式。法派主要在一些大的院寺形成,而一些狭小的寺院则重于自寺梯度。这种继承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持祖规和祖产。然而随着佛教的不断的发展,中国僧制演变为一个个独立的寺院,各寺自成一家,延续着自身这种传统,谁也不干涉谁,如同一盘散沙僧管制也无法将这些各自为政的寺院联合起来。各个寺院无心弘法,而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保产上,使得佛教纯洁性降低。太虚认为正是各个寺院拥有财产,因而才使得僧伽制度日趋腐败,因而他提倡僧伽不应该拥有个人财产同时僧伽集团也不应该积累私有财产,此乃僧伽堕落的根本原因。佛教外部的力量也迫使佛教不得不进行教制改革,变法维新的新政中了,佛教界组织起来僧教育会。然而佛教僧教育会不仅仅是培养培养幼年僧徒,而且还办普通小学来补助国民教育。而且佛教僧教育会一般有两位会长,一位是德高望重的出家长老,另一位当地有名望的绅士。很多佛教僧教育会实际是由政府和绅士所操纵,不仅未能起到教育佛教僧的作用,反而俗化成饮酒、吃肉、聚赌等违反僧制的腐败勾当,因而太虚大师大声疾呼地倡导教制改革。
  三、“佛教化人间”的思想
  太虚大师人间佛教佛教中“化人间”的构想与个人的终极追求是相统一的,个人就是在人间通过行善事最终达到个人人格上的完满即觉行圆满。“化人间”是达到“觉行圆满”的途径。太虚大师“化人间”的主张主要体现为通过在教义、教理和教制等方面的改革,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使佛教真正关注人事并且在人间实践。“革新中国佛教,要洗除教徒好尚空谈的习惯,使理论浸入试验的民众化。以现社会的情形和需要来说,今后我国的佛教徒,要从大乘佛教的理论上,向国家民族、世界人类,实际地去体验修学。”[]因而“人间化”与“化人间”有时间顺序,首先得有“佛教的人间化”才能有“化人间”。人间化的过程就是将佛教拉回人事,在佛教內部为适应人事和社会进行一系列改革,进而形成人间佛教的理论,进而指导佛教徒在人间的实践活动,通过人间的修行与实践,继而往上追求,最终达到“觉行圆满”。
  总结
  “人间佛教”是近代佛教发展的必然阶段,佛教的出世性和入世性本来就是对立统一,佛教出世性中蕴含着入世的思想,入世性也要体现佛教的出世性。没有绝对的出世性和入世性。将出世和入世完全对立是不恰当的,至少对于佛教来说是不够确切的。自原始佛教、大乘佛教,中国佛教中的禅宗,一直到太虚大师明确的提出“人间佛教”的构想,佛教思想中一直注重“人”的作。原始佛教中有着“佛陀本是人”、“佛陀在人间得道”等思想。大乘佛教的五乘法中就有“人乘”。可见,人生佛教并不是太虚独创,而是历来就有的思想。太虚大师明确提出“人间佛教”,并付诸于实践。而后又经历印顺、星云等人的发展,“人间佛教”的实践方面不断得到拓展,成为现代佛教发展的主要方面。
  注释:
  [1] 太虚:《从巴利语系佛教说道今菩萨行》,印顺编《太虚大师全书》,台北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第35册,页30。
  参考文献:
  [1]《中国佛教史》麻天祥著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2]《人间关怀》王守常钱文忠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罗同兵著巴蜀书社
  [4]《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觉继学愚主编中华书局
  [5]《赵朴初宗教思想研究》萧秉权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6]《佛教的“二谛”理论及其历史意义》姚卫群宗教学研究 1999年第1期
  [7]《人间佛教的百年回顾与反思——以太虚、印顺和星云为中心》世界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要】:动画专业在我国高校中是较为新型的专业,但是目前我国动画产业发展迅速,这一专业具有良好的工作前景。目前,国家与社会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出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口号,让创业拥有了更高的地位,动画专业实用性较强,工作范围较为广泛,与其他专业相比十分适合进行创业,本文结合当前就业形勢以及动画专业特点,对动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模式培养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促进动漫专业自主创业的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数学三案教学模式逐渐由理论走向了实际,在许多中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三案教学环节中课案编写是三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案的首要环节,因此笔者就结合一些教育实例来分析、探讨数学三案教学应该如何编写,来探寻一条数学课案的编写之路。  【关键词】:数学;三案;编写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各种教学模式遍地开花结果,但是有很多的教学模式在本质上并没有触及真正教育改革的本质,只是将
期刊
【摘要】:高校教育是属于人生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它是求学与步入社会的过渡期。在这段时间里,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最好的文化熏陶,艺术熏陶,而做为一名高校艺术教师其自身的文化修养尤为重要。教师是学生集体的核心,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而教师的言行又取决于他自身文化修养程度的高低。艺术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搞清教师文化修养与教育
期刊
【摘要】:中职文言文教学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本文从强调自学、使用工具书和注解、加强诵读记忆、归纳积累、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五方面论述如何少教多学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水平。  【关键词】:中职生;文言文;教学理念  根据《面向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中职教育必须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备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能直接
期刊
近几年,语文高考卷大多选用“题目自拟”的作文出题方式,恰当的题目能反映出学生对作文材料在审题立意上的把握。学生对于写作存在着难下笔,找不到灵感思路等困境。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很少以及作文语言单调,词汇量少。研究论述类作文提升的途径,尝试让学生在审题中准确把握题意,迅速拟出相对满意的标题,并且有与材料相对吻合的思路,为平时写作和考场作文提供了相对实用的经验借鉴。作为高考题目里的大题,作文的写作分数占6
期刊
【摘要】:大学生党员是党的队伍中最富有活力的力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机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作用。然而就目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情况来看,还存在部分学生党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化、先进性意识薄弱、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单一,教育内容匮乏,教育趋向形式化,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力量薄弱,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加上国际、国内形势对大学生群体造成的潜移默化影响,强化大学
期刊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目标的现实路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指导意义。在马克思逝世之后,列宁在结合当时俄国的国内环境和革命形势充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国家与革命》对于当时俄国开展工人运动起到了催化作用,也是十月革命成功的精神保障。列宁在《国家与革命》这部巨作中结成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
期刊
三征高句丽是隋炀帝杨广在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丽进行的三次战争。 三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政权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農民起义的爆发。  一、征讨原因  在近代许多史学著作中都把隋炀帝三征高丽视为一种侵略战争,是隋炀帝的主要错误之一。例如朱绍侯先生主编的的《中国古代史》﹙福建人
期刊
【摘要】:《声无哀乐论》(以下简称《声论》)和儒家思想都以“和”为其音乐理论的核心,在音乐审美领域有“尚和”的音乐追求。但这种“尚和”音乐精神在康、儒的深入阐释中却体现着不同的哲学内涵及功能。嵇康的乐之“和”将老庄自然无为之道发挥到极致,而儒家乐之“和”却带有强烈“入世”精神。这使得两者以不同方式体现音乐对个人乃至社会的功能。康、儒音乐思想虽有很大不同,却都体现着我国古代音乐“尚和”的精神及关注音
期刊
【摘要】:我国传统家训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念、内容、思想内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传统家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优秀传统家训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无疑是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