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末,接受部分学校的邀请,为他们命一套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题。考试结束之后,对试题的褒贬不一,个别试题引起了三年级任课教师的强烈的批评,意见纷纷踏自而来。老师们意见不是空穴来风,例如试题第一大题(9)小题:先看一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得到第二行的数,再把表填完。
部分学校在试卷分析中反映这道题难度太大,学生的错误率较高,城区一所颇有名气的学校三年级的数学教师集体反映该题超标了。其理由是学生还没有学过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不会计算68÷17,96÷24,124÷31,这道题真的超标了吗?它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90页的内容,除了数字略有变动外,从形式到内容和教材完全相同。
对于这样一道出自教材的原题,就因为学生考试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任课教师就意见纷纷,难道真的是命题者搞错了,否,问题出自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过程,主要有要下几个方面,值得教师在教学中反思。
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教学行为,是否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注意追求教学过程的真实有效。
其次反思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合格,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数学学科知识符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专业的要求。
第三,要反思自己对教材钻研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教材规定的例题钻研深、钻研透,而且也要把教材安排的练习题很好的把握,因为教材不可能把每一个知识点都通过例题反映在教材上,而更多的时候是把一些知识点以练习的形式安排在习题中,不重视这一点,不研究这一点,或者以敷衍的态度对待教材安排的习题,都可能给教学留下一些漏洞,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些空隙,就像本考题,题目在这里目的是要检查学生就本册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掌握情况,对“倍”和“倍数”概念的应用,以及学生在观察、计算和分析过程中找规律的能力,学生解题的方法是通过试乘,即68是17×4得到,96是24×4得到,124是31×4得到,进而得出第一行的数乘以“4”得到第二行的数,在规律找到之后完成45×4=180,56×4=224,78×4=312。
第四要在反思中克服就题讲题的行为,要注意知识的延伸和发展,特别要把在教材中习题里安排的内容,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例题的基础上,通过质疑问难、转身回望、另辟蹊径、转换角度、拓展学生的视野,尽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一个认知的整体,把学生掌握知识可能留下的疏漏扼杀在萌芽状态。
部分学校在试卷分析中反映这道题难度太大,学生的错误率较高,城区一所颇有名气的学校三年级的数学教师集体反映该题超标了。其理由是学生还没有学过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不会计算68÷17,96÷24,124÷31,这道题真的超标了吗?它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90页的内容,除了数字略有变动外,从形式到内容和教材完全相同。
对于这样一道出自教材的原题,就因为学生考试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任课教师就意见纷纷,难道真的是命题者搞错了,否,问题出自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过程,主要有要下几个方面,值得教师在教学中反思。
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教学行为,是否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注意追求教学过程的真实有效。
其次反思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合格,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数学学科知识符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专业的要求。
第三,要反思自己对教材钻研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教材规定的例题钻研深、钻研透,而且也要把教材安排的练习题很好的把握,因为教材不可能把每一个知识点都通过例题反映在教材上,而更多的时候是把一些知识点以练习的形式安排在习题中,不重视这一点,不研究这一点,或者以敷衍的态度对待教材安排的习题,都可能给教学留下一些漏洞,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些空隙,就像本考题,题目在这里目的是要检查学生就本册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掌握情况,对“倍”和“倍数”概念的应用,以及学生在观察、计算和分析过程中找规律的能力,学生解题的方法是通过试乘,即68是17×4得到,96是24×4得到,124是31×4得到,进而得出第一行的数乘以“4”得到第二行的数,在规律找到之后完成45×4=180,56×4=224,78×4=312。
第四要在反思中克服就题讲题的行为,要注意知识的延伸和发展,特别要把在教材中习题里安排的内容,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例题的基础上,通过质疑问难、转身回望、另辟蹊径、转换角度、拓展学生的视野,尽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一个认知的整体,把学生掌握知识可能留下的疏漏扼杀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