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蓝印花布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_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溪为何有溪叫蓝溪?那是因千年以来,有染蓝印花布的蓝靛草汁漂在里头。漂布姑娘们于溪中拓开长长布条,紧拽一头,放任水流荡洗。千家万户制造印花布,溪始变蓝。
  安溪的蓝印花布,又称“药斑布”、“浇花布”,是安溪古、近代最为普及的纺织品。它蓝得静谧,白得安宁,是福建省级、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需蓝靛草浸泡数日
  安溪的蓝印花布起源于何时,没有人能说清楚。已故的安溪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黄炯然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安溪蓝印花布技术,至少有千年历史。
  及至明代,棉花已成为安溪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安溪妇女善于织布,质地优良,品种繁多。名牌产品有红边布、皱布、斜纹布等。随着种棉、织布的兴起,乡镇中染布的作坊也应运而生。安溪蓝印花布作为棉布的一种加工工艺,其形成、发展与植棉、织布业的发达是分不开的。安溪农村中,大都设有染坊“布房”,能加工染制乌黑、大青、水青、桃红、雪紫等颜色,“木棉花布甲诸郡”,产品远销至江南、台湾岛和南洋群岛。到了清代,安溪人已有比较成熟的染印经验。现在安溪境内还可发现为数不少的三合土结构的“打菁坑”及木制纺车、织布机等物。
  蓝印花布“以布抹灰药而青,候干,去灰药,则蓝白相间”。黄炯然曾描述其工艺大致为:割蓝草入缸或灰坑,按比例在蓝草中加石灰泡浸,蓝草腐烂后,去梗,以木把打菁,沉淀后去清水,即成蓝靛。以纸版刻所需图案,刻好后以桐油喷透,再以豆粉加石灰和成灰浆,将油纸版平铺在白布上,以粉浆漏印其上,风干后,将布放入蓝靛缸泡浸数遍。布晒干后,刮去灰浆,放入溪流中漂洗,晒干后就成了蓝印花布。
  既消毒又意喻吉祥
  安溪蓝印花布的特点是绿色、健康、环保,蓝印花布的染料、防染剂等,都是天然的、能消毒的植物。蓝靛学名青黛,是一种中药材,有清热解毒、凉血、定惊功能。民间以蓝靛治疗腮腺、治毒疮、清热解毒、驱蚊,因此,人们穿上蓝印花布衣服、制成蓝印花布的帐帘、棉被、带上蓝布头巾、包袱皮、手帕,小孩子玩蓝印花布制成的玩具,能起到消毒作用。
  除了有药用功能外,蓝印花布还展示了它的艺术美。蓝印花布向来以质朴素净为美,在题材和内容上有以形寓意、以音寓意和借用民间传说故事来表达思想情感、以传统的几何图案来象征吉祥等,还有“百子图”、“百寿图”、“百福图”这些人们喜爱的吉祥图案,表达了人们的美好向往。
  创新曾让花布更多彩
  集美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广敏曾经撰写了《安溪蓝印花工艺的生态变迁》的论文,论文指出,近现代安溪蓝印花布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有:湖头上田李勇,1930年生,10岁从父学染布,至1956年洗手;官桥镇上苑村廖玉海夫妻,廖从小学习染布,于1957年停业;黄炯然,1951年生,他与妻郭淑静师承廖玉海、李勇。
  黄炯然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用田里紫云英的叶子染出了另一种纯蓝,菊花染出了一层黄,玫瑰染出了玫瑰红……甚至,他还与日本某企业研讨,以安溪未熟的青柿子汁染出一种布,命名为“柿汁布”。当时,日本许多小学生背的书包,都是用安溪染的布做成的。
  据了解,前些年,安溪尚卿和湖头两个染印作坊仍继续从事印染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采用了“白西洋”、“白甲仔”等“官布”,蓝印布的纹饰也比较单一,大都用“凤朝牡丹”等现代图案,蓝印花布也局限于做被面、被兜(背小孩用的条巾)。后来,因现代化纺织厂的冲击,染印坊关门停产。
  如今许多传统民间工艺随时都将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科技越发达,人们越怀旧。蓝印花布这种古老传统工艺,将成为人们怀旧的依托,带给人们美好的回忆,开发蓝印花布仍有较好的市场。
其他文献
畲银传奇  自唐代畲族迁入闽东以来,畲族银器制作便向世人展开了一幅悠远的历史画卷。明万历《福安县志》载,明宣德年间便有“三千来去客,四万打金人”的繁荣景象,福安银器由此制作日盛。  苗人说自己是蝴蝶妈妈的子孙,畲族则坚信自己是凤凰的后代。两个民族都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都为寻找土地而经历了漫长的颠沛流离。无独有偶,千百年来,他们都选择了用银器来镌刻自己民族的历史,用银饰来装点自己以及生活。  和苗银
期刊
虽然这是一张猫头鹰的“肖像照”,但作者起了一个很有趣的名字——《Like a father》(像一位父亲)。和母亲相比,父亲给我们的印象大多是深沉、刻板、不苟言笑,就像这只表情古怪的猫头鹰,斜着眼神看着你,仿佛在责问:“孩子,别闹了,你又在玩爸爸的羽毛了!”
期刊
窗户是一个绘声绘色说故事的传递者。这张照片是作者在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拍摄的,大凉山的人们内心纯洁,在这个信息发达、人与人互相冷漠的时代,作者却从窗口的风景中看到了更多的人性与纯粹。作者希望将这份情感用相机更多的传递给其他人,也希望通过照片可以触动到有能力去帮助四川大凉山的人。作者说,这是摄影人的责任。
期刊
《母亲最后的泪水》是作者途径新疆且末县与于田县间的途中拍摄的。烈日下,龟裂的的土地,低洼处只剩下了一小块水洼,恰似一只无泪的眼睛,只有周围的胡杨树在那里顽强地抗争。此时此刻,让人感受到水是那样的的珍贵。“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这句话如此直接、真实地涌上心头。
期刊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习近平在英国议会说出了莎士比亚的这一名句。这句话是中国人对几百年来中英关系的理解,也可作为2015的收梢。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只要是合法的夫妻就享有生育二胎的权利,不再受“单独二孩”政策或“双独二孩”政策的限制。最让“80后”共鸣和心痛的一句话是:“我们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
期刊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是欧洲一座著名的历史名城,这里的现代建筑与文物古迹相映成辉。阿尔穆德纳大教堂是一座新歌特风格的教堂,始建于1879年,但直到20世纪末才最终完成。作者并没有从正常角度拍摄教堂,而是从雨后的一滩积水中截取下教堂最美的一角,积水边的孩子使画面生动了起来。
期刊
“克里奥尔”一词来自西班牙语的Criollo,原指在拉丁美洲出生的西班牙人。18世纪,大批西班牙人移民到乌拉圭和阿根廷,“克里奥尔”逐渐演变成了当地人或当地文化的代名词。画面中的克里奥尔马就由西班牙输入的马繁育而成,它是世界上耐力最好的马之一,其耐力仅次于阿拉伯马。
期刊
福建是一个传统的工艺美术大省,省级以上“非遗”名录中手工技艺类共有46项,民间美术类有12项,在目前市场状况较好的省级以上项目中,手工技艺占了90%以上。其中石雕、木雕和茶叶生产已经在“非遗”项目所在地形成支柱行业,产品销往全国以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福建文化产业的“金字招牌”。  福建虽与中原腹地相距遥远,但自晋唐以来,南渐的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相融衍生,朱熹等闽地学者启沃的丰厚的人文积
期刊
福建将着手描绘新一轮“耕海牧渔”蓝图,优化海洋经济布局,突出海峡、海湾、海岛优势,将海岸带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海峡蓝色产业带。  福建是继鲁粤浙后,第4个跨入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的省份。按照计划时间表,2013年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将全面启动,2015年基本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2012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达5220亿元,增长18.1%,占全省GDP的26.5%,
期刊
水下摄影是我们通常由于器材限制很少涉猎的领域,但谁都知道那里有另一个难以形容的美丽和奇妙世界。那么来看看National Geography为我们带来的年度水下摄影作品吧。也许,下次度假,你会选择去潜水。  本刊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