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银传奇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o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畲银传奇
  自唐代畲族迁入闽东以来,畲族银器制作便向世人展开了一幅悠远的历史画卷。明万历《福安县志》载,明宣德年间便有“三千来去客,四万打金人”的繁荣景象,福安银器由此制作日盛。
  苗人说自己是蝴蝶妈妈的子孙,畲族则坚信自己是凤凰的后代。两个民族都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都为寻找土地而经历了漫长的颠沛流离。无独有偶,千百年来,他们都选择了用银器来镌刻自己民族的历史,用银饰来装点自己以及生活。
  和苗银的极尽奢华相比,畲银显得朴素很多,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畲银工匠展示自己精湛的手艺的热情。所以,畲银不仅承载着凤凰的传奇,还是一种独有的银器语言。宁德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明代曾有“来去三千客,四万打银人”的盛况。如今,这一传说中的盛况已经无缘亲见,但是在珍华堂、盈盛号和畲乡银器,人们可以看到畲族银器制作技艺的历史新篇,同时也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畲族内敛、坚韧的民族特性。
  听银器讲凤凰的故事
  林仕元是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福建银雕老字号“珍华堂“的第四代传人。在他的带领下,笔者来到珍华堂的畲族银器展厅,很快便被“银光碧月一片青”震撼——富丽堂皇的凤冠、胸牌、九连环手镯、发簪等畲族传统配饰,闽东人最爱的八卦镯、凤凰镯、天官锁,各种精美铃镯、花篮牌,各式雕龙画凤的餐具、酒具……件件精雕细刻,灿然生辉。其中,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凤凰装”上的精美银饰。
  凤冠精巧端庄:凤翅伸展,羽脉清晰,整只凤凰浑然一体;凤凰喙部下缀双鱼,上端延伸出两个镂雕的凤翎。发髻上横插一根髻针,髻头挂以凤铃,清风过处,叮当作响。除了凤冠,银钗、如意凤凰牌、银手镯、银腰带等,无不做工精美,极尽雕工之能事。
  “畲族没有文字,但有符号,整套凤凰装上都是这些无字记忆。”林仕元介绍,如意凤凰牌正面是神鸟凤凰图,背面雕刻着“凤凰到此”四字。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银器的叮当作响象征着凤凰的鸣叫。
  与其说畲族人用凤凰装饰自己,毋宁说他们从根本上认为自己就应该是凤凰的模样。事实上,每个畲族人在记事之初,都会从长者那里听到关于凤凰的故事:盘瓠因为帮助黄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时,帝后赐给女儿一顶非常美丽的凤冠和一件精美绝伦的凤凰装当嫁衣,希望女儿像凤凰一样,生活吉祥如意。两人婚后迁居深山,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因此,畲家女儿出嫁穿凤凰装,全身佩挂银饰,逐渐形成了畲族传统银饰的文化。
  民间传说之外,有史志记载的畲银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福安有银矿,畲族迁居这里后,便和银一起融入历史,畲族银器供求两旺,制作工艺也摆脱了当初仅在族内传承的制约而流传世间,畲汉两族能人巧匠辈出。所以,现代意义的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其实是融合的产物,包括畲族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畲族工匠和汉族工匠技艺的融合。
  林仕元拿起一件挂着许多小铃铛的银镯说:“这是小孩满月或周岁时佩带的银镯,上面的九个铃铛分别雕着钟、贝壳、麦穗、牡丹……代表永恒、财富、丰衣足食、富贵等含义。”这是典型的汉族银饰文化,林仕元说,“林家虽然不是畲族的,但是祖祖辈辈都和畲民们一起,为畲民服务。”他喜欢向人们介绍凤凰装的每个细节,“上面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都是畲族人民平时生活经常接触的,它们作为吉祥符号被刻在银器上代代相传。每次到畲族村落里挖掘畲族文化的时候,都是关于这些符号,语言倒成了其次。”
  治银年华,银器生花
  幽蓝的火焰中,一方银锭渐渐熔化;另外一边,林仕元的儿子、珍华堂第五代传人林伟星正在埋头制银,不时传出丁丁当当声。事实上,这一脉的畲银工匠,在蓝焰火光的映衬下,已经敲打了600余年。
  与此同时,位于宁德市的一个叫“盈盛号”的畲银工作室内,一位40岁左右的匠人也在忙碌着,同样的蓝色火焰,同样有节奏地敲打。
  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就是在这样的岁月中流传至今并逐渐丰富的。操、凿、起、解、披五大传统技艺定义着畲族银器的独特面貌;匠人们将花丝镶嵌、点翠甚至珐琅技艺带到自己的工作台,为畲族银器增添了别样的鼎盛期的畲银
  为了规范畲族银器产品的交货、检验和质量仲裁,由畲族银器技术研究所、福安市标准化计量测试学会和珍华堂共同起草的《福安畲族银器联盟标准》于2010年3月1日正式实施。
  目前,宁德大概有100多家银器企业,其中七八家规模较大,大企业和小作坊共同分享市场。“现在有几百人从事这个行业,去年福安银矿重新开采,为银雕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林仕元认为,现在是畲族银器发展的一个鼎盛期,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支持。“政府给予扶持、平台,提供土地,建设厂房,否则珍华堂现在仍然是农村里的小作坊。”
  由于政府的有效介入,一些小银器作坊逐渐被淘汰,“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助于规范整个银器行业。”林仕元已经从业40多年,目前主要做珍华堂银雕工艺技术方面的监督指导,儿子林伟星主要负责公司的运营和推广,公司还有专业的团队负责整体规划、发展。林仕元有十来个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有的跟在身边已经20多年。
  笔者见到林仕元的时候,他刚从宁德职业技术学校回来。那天,职专进行手工技能操作考试,他去当评委。2008年,在林仕元的倡导下,职专开办了银器制作班。“学生都是十五六岁的苗子,学费全免,每个月还有补贴。”林仕元口述祖传技艺,教师将其转为文字,编辑成教材,“虽然生源不足,4年下来也还是有100多人。毕业后,他们可以就业,可以自己开店,如果热爱畲族银雕工艺又肯钻研的,也可以选择留在珍华堂。”
  林仕元动情地说,“以前我做银器和大多数艺人一样,只是为了混口饭吃,现在国家重视,这门手艺又焕发新生。”他对畲族银雕工艺的发展和传承很有信心,100个孩子读这个专业,能从中挑出20人他就非常满意了,今后这20人将会很好传承银器制作技艺。祖祖辈辈没有一个真正有文化的银器艺人,这一状况已经在改变,林仕元下一步还准备办大专。
其他文献
集市,是农村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的一种传统贸易形式,起源于殷、周之际。在我国南方称墟或场,中原以北称集。它以农历计算,通常五天一集,是一种民俗现象。赶大集,在中国北方历经数千年不衰,随着小城镇化建设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集市不断流转变迁,但赶年集仍是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重头戏。  彝乡赶集“嘉年华”  大凉山,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乡僻之地没有固定的市场和从事固定商贸的人员,因而在
期刊
在中国传统竹编工艺中,“改良竹编”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优秀的艺种。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改良竹编”创造性地编制出了高级兽类和人物的造型,进一步提高了泉州竹编的艺术品位。泉州竹编工艺的跨越式发展,不得不归功于泉州目前改良竹编工艺的传承人凌文彬,他在传统竹编简单编织的基础上,大胆地镶、编插各种新花型,把泉州竹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泉州竹编历史由来已久,自晋代士族南迁以来,中原先进的竹编文化就跟着
期刊
国务院发布的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赋予了福建全新的使命。借着“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强劲东风,福建掀起以项目建设为引领的发展热潮,海洋产业乘风破浪逆势增长,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一轮的“耕海牧渔”图景正徐徐展开。  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3752公里海岸线、125个天然深水港湾、750种鱼类资源
期刊
“喝好茶,秋白露”  “寒露”前后四天是铁观音秋茶采制的最佳时机,福建泉州安溪县各个茶叶产区迎来各地茶商,有着中国茶叶第一镇之称的感德,更是热闹空前。  秋茶上市这几天感德镇一下子热闹起来,来自各地的茶商纷纷到感德设点收购茶叶,镇里的茶商还没出去,到感德镇收茶的车子就排起了长龙,每天上万名客商光顾。店铺不够用,许多茶商就在沿街租起了摊点,像这样一个摊点一天100元,还得提前预订。  茶市一开,在挤
期刊
宋代杰出的书画家、鉴赏家米芾,性极旷达,举止散淡不羁。此人富于收藏,宦游行止处,以船载书画自娱,大书“米家书画船”一旗于船头。虽说诗句中的米家船早已难觅踪迹,可就在福州南后街仍有这么一艘“米家船”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满载三坊七巷的人文底蕴游曳于繁华市井之上。  “米家船”裱褙店的历史应上溯到清同治年间。1865年,福州近郊手艺人林金师慧眼相中今南后街32号这块宝地,不惜倾囊以购,开起一家裱褙店。林金
期刊
每到周末,福州于山公园门口被中老年人挤得水泄不通,路旁的行道树用铁丝牵了线,上面挂满了写着征婚信息的红纸条。不少人驻足翻阅,也有人三五成群地聊着天。十来个婚介摊位前人头攒动,就连“周易卜卦、算命抽签、摸手骨、青蛙精看姻缘”等摊位也都围满了人。每逢周三、周六、周日上午,福州于山公园浩然亭附近就有这样一场由市民自发组织的相亲会。  刚接近人群,记者就被婚介摊主以及大妈大叔们热情招呼,询问年龄、工作和电
期刊
宁化木活字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2010年中国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发现的木活字印刷术仅存于浙江瑞安的东源村和福建宁化县。  活字印刷术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北宋毕昇发展、完善,产生了泥活字印刷。之后,元代初期农学家王祯于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创制木活字。“木活字”是用山梨木、荷树等雕成单字,因取材较方便,成本不高,制造起来又较简单迅速,所以成为中国
期刊
上下杭里的闽商往事  这里北接鼓楼,南临仓山,闽江穿流而过,是福州重要的交通枢纽,沉淀在历史长河的商业脉络,从古至今万商云集,千年繁华盛景,传承至今仍熠熠生辉。  “近市鱼盐干舸集,凌空楼阁万山低。”台江商圈,历来是福州商品批发的主要集散地,很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在福州城的历史记载中,台江因为傍依水路交通发达的闽江,很早以前开始就成了闽江流域的货物集散地,明末清初,风光旖旎的台江码头商业繁荣,码头
期刊
街巷幽深藏玄机一赖坊街巷  赖坊古村,背倚后龙山,前临文昌溪,只有一座象征性的城门楼,名叫镇安门。除此之外,村周围再没有其他的防御设施,然而,据村人介绍:赖坊立基近一千年来,却鲜有匪患骚扰的记录,这在历史上战乱频仍,匪盗猖獗的闽西地区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每当这时,村中老人会得意地告诉你:这是他们老祖宗赖五义的功劳,他老人家设计村落时,将村内街道按风水五行设计成了一个八卦迷魂阵,外人进来,只有死路,没
期刊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溯中央苏区县政和的革命斗争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段血与火的历史,这是一段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  从1927年马列主义在东平凤池村燃起星星之火到1949年政和县解放,在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党旗招展,红星闪耀,政和人民前赴后继,奋勇战斗,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革命斗争绚丽画卷,为政和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著名革命老区县和中央苏区县的光荣称号。政和的青山绿水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