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
人们称赞的“四朵梅花”是甘肃省古浪县泗水镇四坝村王庄组和陈秀英的四个女儿——王晓梅、王建梅、王雪梅、王存梅。陈秀英一家是当地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其夫是聋哑人,婆婆年近八旬,一家七口人仅靠承包土地收入、临时外出打工和政府帮扶过日子,家庭经济十分贫困。尽管如此,这个家庭却在教育子女上独树一帜,令人称赞:大女儿王晓敏在古浪二中上高二,二女儿王建梅在泗水初级中学读初中,三女儿王雪梅、小女儿王存梅都在泗水镇上的四坝小学读书。这“四朵梅花”没有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一个也不少”,快乐幸福地学习生活,且个个勤奋好学、成绩突出、关爱集体、团结同学、思想健康、乐观向上,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和乡村邻里的交口称赞。
案例分析
思想,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因此,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走进“四朵梅花”的家了解情况,陈秀英告诉我们:“我们是贫困家庭,政府和学校给了我们许多帮助。我们贫困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都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技术。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都能上学,学好科学文化,不能拖政府的后腿。”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她常常教育孩子们好好学习,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教育孩子们不比吃、比穿,就比谁的学习好。她就是这样,点点滴滴地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粒粒正能量的种子。在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使孩子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指明了方向。
陪伴,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捷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与陪伴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陈秀英一家因为经济因素,他们不看电视、不玩手机,生活安排十分简单。白天,下地干活、做家务或出去打工;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陪孩子做作业,孩子学,家长也学,有时与孩子讨论问题,有时与孩子验算验证,有时与孩子进行阅读比赛。他们家没有朋友聚会的喧闹,没有喝酒行令的亢奋,也没有唱歌跳舞的时尚,有的只是安静学习的场景和欢乐祥和的氛围。在他们的陪伴和坚持下,孩子们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认真完成作业、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为孩子学业成绩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明理,是培养孩子的重要内容
让孩子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是陈秀英一家在教育孩子上一贯的主张。在家里,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打扫卫生、喂鸡喂猪等,并督促他们认真完成,让她们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的道理,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放学回家后,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写作业、做家务、玩耍等,让她们明白做事要有计划;很少给她们钱,教育她们不乱吃零食、不乱花钱,让她们体会父母的辛苦;在与人相处时,教育孩子与人为善、与同学和睦相处;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让孩子们写感谢信,让他们从小就懂得感恩。陈秀英说:“有怎样的家长就有怎样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尽管我们生活困难,但我们绝不向孩子诉苦,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做好自己的事;遇到学校的公益劳动,我都积极参加;邻居需要帮助时,我毫不推辞。我这样做,就是想给孩子做好榜样,让他们明白乐观面对生活、勇于承担责任、助人为乐的道理。”
教育效果
虽然“四朵梅花”分别就读于高中、初中和小学,但她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交往的习惯,具有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感恩图报的优秀品质。她们学习成绩优异,都有一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将来回报社会。在他们家的土墙上,贴满了不同時间、不同学校颁发的“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者”“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少先队员”等称号的奖状,记录了“四朵梅花”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的学生时代,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贫困家庭的未来和希望。
结语
有人说,衡量家庭教育之优劣不该只考量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不该只看孩子的学历、家产、职务、官阶等方面的成功,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家庭教育的产品或结果,即孩子本身,看其内心有无幸福感、成家立业后有无成就感。“四朵梅花”的家庭生活是贫困的,但她们的精神是富足的,她们的学生时代是快乐而健康的。
也有人说,优秀的家庭始于陪伴、陷于教育、忠于三观。如果把孩子的教育比作一条河流,社会和学校教育不当,就是污染了水流。陈秀英一家凭借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坚持不懈的陪伴和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保障了家庭教育这条河流的洁净与通畅,为我们谱写了农村贫困家庭教育的优秀篇章。
人们称赞的“四朵梅花”是甘肃省古浪县泗水镇四坝村王庄组和陈秀英的四个女儿——王晓梅、王建梅、王雪梅、王存梅。陈秀英一家是当地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其夫是聋哑人,婆婆年近八旬,一家七口人仅靠承包土地收入、临时外出打工和政府帮扶过日子,家庭经济十分贫困。尽管如此,这个家庭却在教育子女上独树一帜,令人称赞:大女儿王晓敏在古浪二中上高二,二女儿王建梅在泗水初级中学读初中,三女儿王雪梅、小女儿王存梅都在泗水镇上的四坝小学读书。这“四朵梅花”没有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一个也不少”,快乐幸福地学习生活,且个个勤奋好学、成绩突出、关爱集体、团结同学、思想健康、乐观向上,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和乡村邻里的交口称赞。
案例分析
思想,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因此,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走进“四朵梅花”的家了解情况,陈秀英告诉我们:“我们是贫困家庭,政府和学校给了我们许多帮助。我们贫困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都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技术。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都能上学,学好科学文化,不能拖政府的后腿。”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她常常教育孩子们好好学习,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教育孩子们不比吃、比穿,就比谁的学习好。她就是这样,点点滴滴地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粒粒正能量的种子。在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使孩子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指明了方向。
陪伴,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捷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与陪伴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陈秀英一家因为经济因素,他们不看电视、不玩手机,生活安排十分简单。白天,下地干活、做家务或出去打工;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陪孩子做作业,孩子学,家长也学,有时与孩子讨论问题,有时与孩子验算验证,有时与孩子进行阅读比赛。他们家没有朋友聚会的喧闹,没有喝酒行令的亢奋,也没有唱歌跳舞的时尚,有的只是安静学习的场景和欢乐祥和的氛围。在他们的陪伴和坚持下,孩子们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认真完成作业、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为孩子学业成绩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明理,是培养孩子的重要内容
让孩子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是陈秀英一家在教育孩子上一贯的主张。在家里,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打扫卫生、喂鸡喂猪等,并督促他们认真完成,让她们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的道理,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放学回家后,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写作业、做家务、玩耍等,让她们明白做事要有计划;很少给她们钱,教育她们不乱吃零食、不乱花钱,让她们体会父母的辛苦;在与人相处时,教育孩子与人为善、与同学和睦相处;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让孩子们写感谢信,让他们从小就懂得感恩。陈秀英说:“有怎样的家长就有怎样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尽管我们生活困难,但我们绝不向孩子诉苦,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做好自己的事;遇到学校的公益劳动,我都积极参加;邻居需要帮助时,我毫不推辞。我这样做,就是想给孩子做好榜样,让他们明白乐观面对生活、勇于承担责任、助人为乐的道理。”
教育效果
虽然“四朵梅花”分别就读于高中、初中和小学,但她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交往的习惯,具有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感恩图报的优秀品质。她们学习成绩优异,都有一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将来回报社会。在他们家的土墙上,贴满了不同時间、不同学校颁发的“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者”“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少先队员”等称号的奖状,记录了“四朵梅花”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的学生时代,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贫困家庭的未来和希望。
结语
有人说,衡量家庭教育之优劣不该只考量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不该只看孩子的学历、家产、职务、官阶等方面的成功,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家庭教育的产品或结果,即孩子本身,看其内心有无幸福感、成家立业后有无成就感。“四朵梅花”的家庭生活是贫困的,但她们的精神是富足的,她们的学生时代是快乐而健康的。
也有人说,优秀的家庭始于陪伴、陷于教育、忠于三观。如果把孩子的教育比作一条河流,社会和学校教育不当,就是污染了水流。陈秀英一家凭借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坚持不懈的陪伴和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保障了家庭教育这条河流的洁净与通畅,为我们谱写了农村贫困家庭教育的优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