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
关键字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65-01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于是,有些教师开始迷惘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就是配角。会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甚至教师充分发挥“蜡烛”精神。在课堂上无谓的牺牲和耗费时光,以此一切迁就学生,来积极贯彻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现代教育观的核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主人。也有的教师总是与学生建立比较良好的师生关系,笑脸相迎,与学生混成了好朋友。在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追求电化教学手段,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我认为,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其实不必从形式上去追求,而要根据实际需要,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并不是运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就一定能把课上好;并不是运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就是在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当一切成为虚幌的形式时,教学就失去了他原有的实在意义了。
1构建和谐的教学课堂
目前有关新课程教师的评价反馈应该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课堂中,教师绝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点拨,促进课堂学习新的亮点的生成。然而,现在教学评价却慢慢变了味:方式单一,语言含糊,不论对象,不分是非。在课堂教学上当学生答完问题,老师就用“掌声鼓励!”“太好了!”“太棒了!”“真了不起!”这些语言。这又未免过于形式化吧!难道所有的回答都应这样肯定?都值得这样评价?《课标》是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不是说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些,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容易接受。注意这些细节,我认为这才真正领会了《课标》中有关评价的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建立民主、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必然表现。然而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不等于教师丧失了作用或是减轻负担,不少教师甚至以为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过多地介入,就有“干预”之嫌,还有的地方明确规定出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只能用20%的时间,剩下的必须全部交给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学生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也就是说,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当前许多教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究中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当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时;当他们以满腔的爱心和责任感细心呵护着每一位学生时,他们就能够体验到教学不是在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而是在进行一项快乐的创造性活动,他们将赢得社会和学生对他们的最崇高的尊敬。
2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
教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学已有知识积累经验的唤醒上。教师有选择地运用教材,根据教学目标构思整合知识,不断捉摸研究调整,从而创新。必须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跟学生一起,成为整个语文课堂的构建着、创造者、生发者。教师是教的主体,不是在说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就是一切,此时的教师是要做一个善于动脑筋的“懒”先生,把学生的主动权真正地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的“金口”真的开出来。要适当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而也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教师淋漓尽致的发挥教的主体作用,在能够在某一种情况下激发学生学的主体性。
3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学生的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维度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野;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样思维常常只是混合、精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语言叙述——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录下“智慧的火花”,写下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阅读,不但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而且他们能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多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他们主动思考,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并通过与文本、同学之间的交流,汲取一切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不断地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我作为一名“双新”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够使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越来越别出心裁,让学生沐浴在新课程改革给大家带来的甘露中,指引其寻得语文的甘甜。
关键字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65-01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于是,有些教师开始迷惘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就是配角。会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甚至教师充分发挥“蜡烛”精神。在课堂上无谓的牺牲和耗费时光,以此一切迁就学生,来积极贯彻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现代教育观的核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主人。也有的教师总是与学生建立比较良好的师生关系,笑脸相迎,与学生混成了好朋友。在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追求电化教学手段,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我认为,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其实不必从形式上去追求,而要根据实际需要,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并不是运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就一定能把课上好;并不是运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就是在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当一切成为虚幌的形式时,教学就失去了他原有的实在意义了。
1构建和谐的教学课堂
目前有关新课程教师的评价反馈应该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课堂中,教师绝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点拨,促进课堂学习新的亮点的生成。然而,现在教学评价却慢慢变了味:方式单一,语言含糊,不论对象,不分是非。在课堂教学上当学生答完问题,老师就用“掌声鼓励!”“太好了!”“太棒了!”“真了不起!”这些语言。这又未免过于形式化吧!难道所有的回答都应这样肯定?都值得这样评价?《课标》是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不是说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些,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容易接受。注意这些细节,我认为这才真正领会了《课标》中有关评价的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建立民主、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必然表现。然而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不等于教师丧失了作用或是减轻负担,不少教师甚至以为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过多地介入,就有“干预”之嫌,还有的地方明确规定出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只能用20%的时间,剩下的必须全部交给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学生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也就是说,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当前许多教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究中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当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时;当他们以满腔的爱心和责任感细心呵护着每一位学生时,他们就能够体验到教学不是在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而是在进行一项快乐的创造性活动,他们将赢得社会和学生对他们的最崇高的尊敬。
2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
教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学已有知识积累经验的唤醒上。教师有选择地运用教材,根据教学目标构思整合知识,不断捉摸研究调整,从而创新。必须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跟学生一起,成为整个语文课堂的构建着、创造者、生发者。教师是教的主体,不是在说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就是一切,此时的教师是要做一个善于动脑筋的“懒”先生,把学生的主动权真正地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的“金口”真的开出来。要适当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而也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教师淋漓尽致的发挥教的主体作用,在能够在某一种情况下激发学生学的主体性。
3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学生的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维度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野;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样思维常常只是混合、精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语言叙述——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录下“智慧的火花”,写下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阅读,不但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而且他们能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多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他们主动思考,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并通过与文本、同学之间的交流,汲取一切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不断地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我作为一名“双新”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够使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越来越别出心裁,让学生沐浴在新课程改革给大家带来的甘露中,指引其寻得语文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