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黄姚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0121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初冬,与闺蜜相约到黄姚古镇游玩。晚饭过后,我俩漫步在光洁润滑的石板街上。
  青灰的墙、黧黑的瓦、锃亮的青石板,还有那吱呀呀响了千年的木门,古镇就像一位端庄典雅的古典美女,静养于黄姚这一方青山秀水问。
  拐弯处,有丝丝缕缕的音乐声从一所房子里飘出来,声音不大,却很吸引人。我在房子前停下脚步,抬头便看到“阿姚的房子”这几个简约的红色艺术字。
  推开半掩着的木门,探进头,看了一眼。屋里像一个小茶馆,却比茶馆多了几分随性,似是一个小型歌厅。四张油亮光滑的橘红色原木长桌子,桌子上摆放着茶壶、茶杯和各色果盘。桌子旁围着些长椅、长凳或圆木墩子,上面垫着白色毛毯。三三两两的人,坐在毯子上或喝茶聊天或翻閱书籍。屋里有一个古老的木楼梯,楼梯底下摆放着一架钢琴、一架手鼓、一把吉他和一把小提琴,墙上挂着一把二胡。一位穿红色长裙套白色披肩、扎两条粗辫子、戴白色帽子的女子坐在钢琴前,边弹边唱,旁边有个留着披肩长发的中年男子在打着手鼓,轻声和着。
  我和闺蜜先是倚着门框欣赏,后来实在忍不住诱惑,便走进去找了个位置。坐下来才发现,“阿姚的房子”其实就是一问小客栈,客栈分前后两座,中间连着一个小小的天井。天井里,蓄了一些水,里面养着些睡莲,虽是初冬,但睡莲依然茂密地长满整个池子。两排露出水面的石子路,连接着前后两座房子。天井里,摆满各种盆栽花卉,围墙下种满藤蔓,藤蔓沿着墙根往上爬,爬上二楼绕着围栏走,倒像是给二楼走廊挂了一块绿色的帘。
  有三位女住客外出购物回来,手里提着些袋子。进门时,一曲刚落,她们便向红裙女子扬了扬手中的袋子,大喊:“阿姚,我们回来啦!”红裙女子笑笑:“大丰收哦!一会儿下来,今晚我们唱歌!”“好!”几个三四十岁的人快活得像孩子,嘻嘻哈哈地走过石子路。
  阿姚盖上琴盖,跟前排的人说说笑笑,长发男子依然轻轻打着手鼓。桌上摆着五六本歌谱,有人翻着歌谱小声哼唱,有人剥着橘子吃,也有人拿着手机拍照。坐我对面的是两位女生,她们也在翻着歌谱找熟悉的歌。我问其中一个女孩儿:“你们是这里的住客吗?”女孩儿摇摇头,说她们也是游客,只是连续来了两晚。接着又指着长发男子说:“他叫老沈,是这家客栈的老板,也是阿姚的丈夫。”另一个女孩儿凑过头来问我:“你觉得他们俩像谁?”
  我刚要接话,前面的人一阵鼓掌起哄,阿姚又要唱歌了!我们便停下来。这次唱的是《董小姐》,是身旁的人请她唱的。阿姚拿过一把吉他,开始弹唱起来。她唱歌时神情非常专注,声音极富感染力。有人晃着脑袋跟着轻声哼唱,有人托着腮帮子沉思,有人举起手机录视频,还有人偷偷抹着眼泪。老沈依旧打着手鼓轻声和着,唱到动容处,夫妻俩深情对望,众人又是鼓掌又是欢呼。
  他们是现实版的三毛与荷西,喜欢旅游,喜欢过漂泊流浪的日子。十年前,偶遇黄姚,便深深爱上了这个地方,从此扎根于此。阿姚说黄姚这一方山水像一块璞玉,纯净自然,来了就不想走。她租下的这问房子,房子保留着最原始的样子。白天劈柴生火,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夜晚与游客一起弹弹琴、唱唱歌、说说笑笑。
  其实,古镇里,像阿姚夫妇一样把黄姚作为故乡的外乡人很多。刚才购物回来那三位女子便是黄姚的常客。五年前,她们第一次邂逅黄姚便深深爱上了这个地方,结识阿姚之后,更是把“阿姚的房子”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年的秋、冬、春三季,她们都要回来,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有时相约结伴,有时和家人一起,有时又独自一人。每次回来,阿姚养的那两只大肥猫总爱跳上她们的大腿,窝在她们的怀里。阿姚说:“把黄姚当成自己第二故乡的人还有很多,喏,你们桌面上的这些水果、茶叶就是常住我这里的‘家人们’买回来的。”阿姚连说这话的语气,都是骄傲的腔调。
  有人说,旅游就是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到别人熟悉的地方,走一走别人走腻的路,看一看别人看腻的风景,摸一摸别人腻烦的东西。很多地方,走过看过之后就不会再去第二次了。而黄姚似乎是个例外,很多人第一次走进黄姚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青砖黛瓦、农家小院、小河流水、瓜果田园,这些景物,家乡都有!而那存活了五百多年的龙爪榕,到今天依然参天繁茂,数不清的盘根错节,看不尽的绿意婆娑,进发出肆无忌惮的活力。榕树下面蜿蜒幽深的石板路上,那一块块被无数只脚丫和无数个鞋底磨平了棱角的青石板,闪着油亮的光泽,这些,又在向世人展示着黄姚的与众不同。
  黄姚就像一位外秀中惠的古典美女,越看越耐看,越看越喜欢。文友霞姐说,她十年前便爱上了黄姚,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次黄姚。来到这里,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待上一天,静静地喝一杯茶、发一阵呆、看一出行云流水、听一会儿鸟语虫鸣。时光就这样静静地、缓缓地流着,纯净得没有一点儿杂质。
  这一次到黄姚,我多了一份熟稔,这份熟稔让我毫不犹豫地在众人面前脱下高跟鞋,赤脚走在青石板上。当脚丫与石板碰触的那一刻,我分明感觉到脚下石板的温度,这让我忍不住蹲下来,让手心也感受一下来自石板的温润。触摸着这些有着“温度”的石块,我仿佛走进了黄姚那千年前的明清旧梦,在梦里,小河碧水轻漾,院落古韵悠长,院前篱笆寂寥,梦里有我所期待的桃花源般的生活。
  如梦幻般的行走,不觉间,又走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阿姚的房子。景物依旧,就连卧在窗户底下的那只黄猫还是那副慵懒的模样,只是这一次,房子里没有飘出歌声,挺寂寥的。
其他文献
1988年4月,我有幸成为一名代征员,虽然是聘用,但我穿上蓝蓝的税服,这一副柔弱的女人身板,便扛起了一份责任。  梅溪税务所荆湾乡专管组设立在荆湾乡办公大楼内,专管组成员只有三人,一名专管组长、一名农业税增解会计以及我,挤在一间办公室上班,办公桌上除了纳税人征收清册外,还有每人一个算盘。那个时候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尽管条件简陋,但我们干起活来都是风风火火,没有一个叫苦的。那段日子,我每天去农贸市场
期刊
今年11月底,我有幸参加2019年中国散文年会,荣幸地授了奖,聆听了多位名家讲课,受益匪浅。  鲍尔吉·原野老师认为,写散文,应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和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他列举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惜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仍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
期刊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的脑海里还常常浮现出老三的形象,他那沙哑的歌声和忧郁的眼神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  当我在伊宁市民贸商场的马路边见到老三的时候,他正披着桀骜不驯的长发自弹自唱,黝黑的脸庞在热烈的阳光下发出汗渍的油亮,过往的行人向他投来不解的目光,他并不在意,依旧不紧不慢地弹唱着。他脚下的行李箱上摆放着几张歌碟和诗集,封面上他倔强的眼神与我不期而遇,我的眼前一亮:这是个有故事的人啊!  一本诗集和
期刊
童年的冬天很冷,每年都下雪。下雪还不算冷,要说冷,是打干霜。冻死老狗的天,房顶上的干霜白茫茫一片,像童话里的宫殿。到了正午,太阳穿破浓雾,地上湿漉漉的,就更冷了,手脚不知搁哪儿好。  吃不饱不说,家里又没有多少穿的,“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都是大的穿不得,留给小的穿。衣服裤子是这样,鞋子也是这样。所以,留下来的鞋,都是烂的,不是没后跟,就是前面破了洞。而且解放鞋居多,当然,能够有单鞋穿
期刊
我倆从走廊经过,隔壁办公室里有个清瘦的中年人,带着不加掩饰的纯真笑容,远远地向着我们点点头。这算是我与他的第一面,只照面,没说话。长春说,他是个画家、农民,文化馆聘请他来上班。  不久,惊喜砸到我头上——长春给我捎来一张横幅山水画。这幅画,石山秀美,树影参差,峰峦居中,左边小船飞禽,右边留白落款。款日:革新长春合著一书,余读后感其同学情缘,情义无价。庚辰仲春茶山王学钊写于奇石楼。  我把这幅画送到
期刊
彭老师是我们的物理老师,同时兼任着我们的班主任。大概是自己没有孩子的缘故吧,彭老师特别喜欢孩子。  在彭老师眼里,我们是他的学生,更是他的孩子。  小时候,我顽皮得几乎难以形容,且不说频频做些偷鸡摸狗、拔蒜苗那种为正人君子所不齿的“下流勾当”,就连飞檐走壁把新婚宴尔的夫妻搅得心神不宁、如坐针毡的糗事,我也组织过不少次;也曾富有创意地在别人家牛马的尾巴上拴几块石头和数串鞭炮,让它们在硝烟弥漫中负重奔
期刊
七大大,我称他为“七侠”。  原来,他还在当“娃娃老师”的时候,这个窑洞是被生产队征用养牛的地方,具体养几头牛,我不记得了,后来“七侠”和七娘要结婚,奶奶就找队长要回了这个窑洞,收拾干净后作了他俩的新房。  至于说到“侠”,单从外表上看,他算不上侠,单薄的身体,瘦削的面庞,但他非常的英俊,修长的个头,四方脸,好看的眼睛和浓黑的眉毛,和他的哥哥(我的父亲)不同的是,他的脸盘稍长一些,显得更斯文。现在
期刊
东乡,是我二姑母的家。  地处小城北郊的我们,习惯把小城上游的湍河河段附近叫作西乡,下游河段叫作东乡。可能是家里姊妹多,父母照顾不过来,少年时代的我,一到寒假就被父母“发配”到东乡。  东乡的冬天真的叫冬天。朔风一起,雪花就疯狂起来了,村外的小麦,树木和枯草,村里的池塘和小路几乎分辨不出来,鸟雀更是难觅影踪。  谁家的屋檐下,挂满了晶晶亮的冰凌条儿,老长老长的,不经意就触碰到你的头、你的脸,乐坏了
期刊
提到季桥猪头肉,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腌渍好的猪头。虽没烫洗、切割,但我分明感觉那猪脸上挂着莫名的笑意。瞧!那猪拱嘴、那猪耳朵、那猪舌头、那猪脸肉……说得我馋涎都下来了!  不过,你可别说我好吃!好吃猪头肉这一口的前辈如过江之鲫,多得很呢!宋朝的文学大师苏轼不仅喜欢吃猪头肉,还亲自煮,更难得的是专门写下了煮猪头的笔记:“净洗锅,浅著水,深压柴,头莫教起,日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有时自
期刊
今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学生正常开学受到影响,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全国学校纷纷响应,网络直播教学成为热潮。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对于上网络直播课,以前从未尝试过。接到学校通知,要求本校教师在QQ群上网课,我心里很是忐忑,QQ上如何上课呢?  开课的前一两天,年级组对我们进行了业务培训。一名熟悉网络教学的青年教师,将录制好的操作视频放在群里,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亦步亦趋,严格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