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习惯的关键期,我们要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有效策略
引言:预习作为学习的起始环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始发地。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学生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进一步完善的前提,它将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是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1.加大宣传,让孩子了解“预习的好处”
预习有什么样的好处呢?通过课前预习,可以让我们对新课内容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还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漏洞。这样在听课时,我们就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使听课更有针对性,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再则,在预习时,我们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建立了初步印象,再加上教师课堂的讲解和分析,便可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其次,预习还可节省课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课前提前预习,课堂听课印象会更深刻,对知识的把握会更到位,如此岂不节省复习与做作业的时间?
2.搭建平台,让孩子去影响孩子
我们都知道来自学生中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孩子去影响孩子永远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因此,适时开展预习的现场交流会的作用就变得不言而喻。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之后,我们就应及时利用一些班会课的时间开展一些预习交流会。如,让孩子说说预习的好处,说说一段时间来的预习收获,说说自己在平时预习实践中摸索到的预习小妙招,说说存在什么困惑、想寻求什么帮助等等。让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成果得到大家认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
二、“授予方法”是保证
1.专门的预习方法指导课。
所谓专门的预习方法指导课,指教师在培养的各个阶段,利用一些专门的课时授予那一阶段的学生可操作的预习方法。且应遵循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1)培养初期:授予简单的预习方法。
在这一时期,学生兴趣的激发至关重要,所以在方法的授予上应力求简单、可操作性强。因此,我们可多次开展专门的预习方法指导课,一点点授予学生简单的预习方法。方法推介:读一读课本的内容,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重点句,查一查相关资料,记一记,用自己的话加以总结,做一做课本的练习,问一问,提一些自己的疑问。
同样,对于写的预习作业,我们也应力求简单,可采用放羊式的记录方法。具体地,要求学生在每节新授课前,都要提前预习,并做好简单记录。格式为通过预习,我学会了什么?我的问题是什么?内容可长可短,原则上以保护孩子的兴趣为主。
(2)培养的中、后期:形成固定的预习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调整,我认为分5步进行预习,可操作性更强,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旧知——新知——举例——做一做——提出问题”。具体来说,在每次预习时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先想想本节课的新知跟之前我们所学过的哪些旧知有关系。再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罗列出所预习到的新知,包含解题策略、重要知识点、方法、推导过程等等,进一步根据新知进行举例说明,再有选择地选题自己尝试做一做,最后质疑问难。
例如,笔者就曾经截取了六年级下册的《统计》一课,带着学生尝试按固定的模式进行课堂预习。课一开始,我先简单写出预习作业的几个固定步骤;再投影出这节课的书本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先进行阅读,并提供了相关的一些阅读材料。一段时间的记录之后,再要求学生记录一些不懂的问题或是你认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实践证明,如此示范性的指导,学生亲力亲为,感同深受,效果比空泛的说教更显著。
2.平时的渗透指导
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时时不忘利用点滴的教学瞬间进行方法的渗透与强化。
(1)详细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用寥寥数语简要点出其好的地方,指出下次努力的方向,并及时对他所提的问题进行答复。
(2)每节课开始前对学生当天的预习情况做一些简短的点评,一般都是肯定学生在预习本中出现的好的预习方法,并做一些好方法的推介。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一课,课一开始我就进行了一些简单的点评:今天关于《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内容,同学们都预习得很好,好在哪里呢?随机,我在黑板上罗列了几点:①能举例;②能用图表表示互化过程;③能自己总结方法;④会质疑。像这样每课前的寥寥数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常规课上的方法指导。
三、“形成习惯”才持久
1.把“課前预习”作为常规作业来完成
要求学生在每节新课的学习之前都应该先进行预习,并做好预习笔记,让预习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2.重视预习作业的检查
上新课前,应安排适当的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可进行简单批阅,也可利用早读或写字课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预习的收获和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师在讲解本节课的重难点时,也应兼顾回答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觉老师非常重视他发现的问题。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发现、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到预习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3.多元评价,强化习惯
评价具有教育、激励、促进的功能。关注学生的数学预习要多方参与,给予多元评价,如此学生的数学预习兴趣才会经久不衰,也更易使课前预习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可在期中或期末的时候评选一下“预习小能手”,以表彰、激励预习好的学生。
总之,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具有较强的预习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法,利用多种形式培养预习兴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
参考文献:
[1]谭军,江姝婷.浅谈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1):115.
[2]陈倩.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与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有效策略
引言:预习作为学习的起始环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始发地。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学生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进一步完善的前提,它将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是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1.加大宣传,让孩子了解“预习的好处”
预习有什么样的好处呢?通过课前预习,可以让我们对新课内容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还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漏洞。这样在听课时,我们就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使听课更有针对性,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再则,在预习时,我们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建立了初步印象,再加上教师课堂的讲解和分析,便可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其次,预习还可节省课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课前提前预习,课堂听课印象会更深刻,对知识的把握会更到位,如此岂不节省复习与做作业的时间?
2.搭建平台,让孩子去影响孩子
我们都知道来自学生中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孩子去影响孩子永远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因此,适时开展预习的现场交流会的作用就变得不言而喻。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之后,我们就应及时利用一些班会课的时间开展一些预习交流会。如,让孩子说说预习的好处,说说一段时间来的预习收获,说说自己在平时预习实践中摸索到的预习小妙招,说说存在什么困惑、想寻求什么帮助等等。让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成果得到大家认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
二、“授予方法”是保证
1.专门的预习方法指导课。
所谓专门的预习方法指导课,指教师在培养的各个阶段,利用一些专门的课时授予那一阶段的学生可操作的预习方法。且应遵循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1)培养初期:授予简单的预习方法。
在这一时期,学生兴趣的激发至关重要,所以在方法的授予上应力求简单、可操作性强。因此,我们可多次开展专门的预习方法指导课,一点点授予学生简单的预习方法。方法推介:读一读课本的内容,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重点句,查一查相关资料,记一记,用自己的话加以总结,做一做课本的练习,问一问,提一些自己的疑问。
同样,对于写的预习作业,我们也应力求简单,可采用放羊式的记录方法。具体地,要求学生在每节新授课前,都要提前预习,并做好简单记录。格式为通过预习,我学会了什么?我的问题是什么?内容可长可短,原则上以保护孩子的兴趣为主。
(2)培养的中、后期:形成固定的预习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调整,我认为分5步进行预习,可操作性更强,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旧知——新知——举例——做一做——提出问题”。具体来说,在每次预习时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先想想本节课的新知跟之前我们所学过的哪些旧知有关系。再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罗列出所预习到的新知,包含解题策略、重要知识点、方法、推导过程等等,进一步根据新知进行举例说明,再有选择地选题自己尝试做一做,最后质疑问难。
例如,笔者就曾经截取了六年级下册的《统计》一课,带着学生尝试按固定的模式进行课堂预习。课一开始,我先简单写出预习作业的几个固定步骤;再投影出这节课的书本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先进行阅读,并提供了相关的一些阅读材料。一段时间的记录之后,再要求学生记录一些不懂的问题或是你认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实践证明,如此示范性的指导,学生亲力亲为,感同深受,效果比空泛的说教更显著。
2.平时的渗透指导
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时时不忘利用点滴的教学瞬间进行方法的渗透与强化。
(1)详细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用寥寥数语简要点出其好的地方,指出下次努力的方向,并及时对他所提的问题进行答复。
(2)每节课开始前对学生当天的预习情况做一些简短的点评,一般都是肯定学生在预习本中出现的好的预习方法,并做一些好方法的推介。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一课,课一开始我就进行了一些简单的点评:今天关于《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内容,同学们都预习得很好,好在哪里呢?随机,我在黑板上罗列了几点:①能举例;②能用图表表示互化过程;③能自己总结方法;④会质疑。像这样每课前的寥寥数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常规课上的方法指导。
三、“形成习惯”才持久
1.把“課前预习”作为常规作业来完成
要求学生在每节新课的学习之前都应该先进行预习,并做好预习笔记,让预习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2.重视预习作业的检查
上新课前,应安排适当的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可进行简单批阅,也可利用早读或写字课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预习的收获和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师在讲解本节课的重难点时,也应兼顾回答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觉老师非常重视他发现的问题。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发现、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到预习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3.多元评价,强化习惯
评价具有教育、激励、促进的功能。关注学生的数学预习要多方参与,给予多元评价,如此学生的数学预习兴趣才会经久不衰,也更易使课前预习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可在期中或期末的时候评选一下“预习小能手”,以表彰、激励预习好的学生。
总之,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具有较强的预习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法,利用多种形式培养预习兴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
参考文献:
[1]谭军,江姝婷.浅谈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1):115.
[2]陈倩.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与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