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本论文采用文献搜集,网络案例及专题访谈的方式,探索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运用聚类方法、SPSS19.0软件对游客安全感的动机细分,并针对游客安全感的形成机制进行讨论。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安全感;聚类;推—拉理论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85 — 03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旅游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健康发展,影响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能力降低。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没有受到外界因素干扰,不必承受身心压力、伤害或财务损失等状况,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安全客观状况的主观感受,是主观诉诸于客观的行为过程〔1〕。目前来看,旅游目的地的安全问题仍然不容乐观,自然灾害、偷盗、抢劫、讹诈等现象屡屡出现,导致游客对旅游目的地产生不信任感。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2015年国庆期间青岛“天价虾”宰客事件的发生,2015年10月19日香港强制购物游客致死事件,导致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安全感产生质疑,以致取消旅游行程。旅游安全对目的地的旅游业日益重要,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存在〔2〕。
1研究区域与因素选择
1.1研究区域概况
齐齐哈尔,又名鹤城,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齐齐哈尔”源于达斡尔语,意思是“边疆”或“天然牧场”。齐齐哈尔拥有中国最大、世界闻名的湿地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纷呈的北疆边陲重镇。近年来,齐齐哈尔通过举办绿色食品博览会、观鹤节、冰雪大世界、登山节、运动赛事等文化旅游项目,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旅游,促进了齐齐哈尔市旅游经济的发展。随着齐齐哈尔市经济的好转,齐齐哈尔市民的出游热情也日渐高涨,部分市民选择短途旅游,乡村旅游,城市周边旅游,部分市民选择长途旅游,境外旅游等方式。据报道,2015年“十一”前夕,台湾7日游已经全部报满,日本、韩国、美国等多个境外旅游目的地也吸引大量齐齐哈尔市民前往旅游。
1.2数据收集
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滚雪球”方法,即作者在所在学院抽取5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每位学生负责在齐齐哈尔市寻找8名非在校学生完成问卷。被调查人包括齐齐哈尔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由于齐齐哈尔本地市民的出游率日渐提升,所以市民在被访时即便不属于游客范畴,但是大部分被访市民存在曾经出游经历,或者即将有出游计划,导致市民与游客之间的差距缩小,这样调查问卷具有可行性。为了保证问卷的真实性,作者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要进行录音或者拍照作为依据,避免了学生“就近取材”的行为。同时要求学生进行配额抽样,调查地点包括百货超市、龙沙公园和扎龙自然保护区等旅游景区,保证调查人群的合理分布。调查时间为2015年9月25日—10月10日,充分保证了调查人群中游客的比例。问卷进行甄别问题的设定,可以考察问卷的有效性。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408份,其中有效问卷373份,无效问卷35份,问卷有效率91.4%,符合调查要求,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1)问卷的主体。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方式,由1-5分程度进行评价,表示非常不重要,比较不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分别表示游客对旅游安全各项因素的重视程度。量表中共分为30个问题,分别从旅游地治安状况、服务质量、地域文化、管理状态、环境安全、旅游满意度等方面提出。(2)游客特征。包括游客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状况。
2.基于安全感的游客细分类型
2.1样本基本情况统计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描述统计,男性共174人,比例为46.6%;女性共199人,比例为53.4%;18岁—25岁的年青人居多,占30.8%;26—35岁占30.8%,36—50岁占24.9%,51—65岁占10.7%,65岁以上占3.5%;学历程度高中以下的受访者占23.1%,大专学历占24.1%,本科学历占45%,研究生及以上占7.5%;企业员工占25.2%,个体工商户占35.4%,学生占25.5%,政府、事业单位员工占13.9%;月收入2000元以下占26.3%,2000—4000元占46.1%,4000-6000元占19.3%,6000—9000元占5.1%,9000元以上占3.2%。可以看出,样本分布合理,可以进行游客细分。
2.2基于安全感的游客细分
在使用因子分析前,先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即可靠性分析,α信度系数法评价的是量表中各题项得分间的一致性,属于内在一致性系数。本文选择SPSS19.0中的可靠性分析,得出基于标准化的Cronbachs Alpha为0.907,信度值较大,符合可靠性分析。效度主要是测算KMO统计量分析和Bartllet球形检验,采用SPSS19.0软件对问卷进行分析,得出KMO值为0.900,大于0.9,说明因子分析的效度较好;Bartllet球形检验的值为3304.540,在自由度为210的条件下和0.000水平上达到显著,问卷效果良好。
邹永广基于旅游目的地安全感基础上,从心理学角度将游客命名为平衡型、谨慎型、冒险型三种。本文采用K-means均值快速聚类法,根据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的同质性动机维度,根据游客对安全感的行为动机划分为三类,包括安全关注型、安全戒备型、和安全挑战型三种类型。
(1)聚类1:安全关注型。第一类游客共包含193人,占樣本总量的51.7%。安全关注型游客的特点在旅游过程中非常关注旅游安全情况,对安全形成整体的安全感知和认知,最后形成总体评价。把第一类游客定位为安全关注型,是因为调查的25个项目平均值都在4以上,均值较大,可见游客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较高。从表2可以看出,“游客的人身安全”和“旅游地的社会治安”两个因素平均值最大,分别为4.83、4.82,说明安全关注型游客最关注的为人身安全;其次,“旅游地经营者的诚信程度”,平均值为4.72,“旅游地的食品安全”,平均值为4.75,“旅游地住宿保安情况”,平均值为4.73,“旅游地交通工具安全性”,平均值为4.74,“旅游地警察对事故处理”,平均值为4.78,“旅游地自然灾害”,平均值为4.75,“旅游地旅游秩序”,平均值为4.72,“旅游地旅游设备伤害事件”,平均值为4.71,数值相差不大,可见安全关注型游客对服务质量和治安状况的关注相近。 (2)聚类2:安全戒备型。第二类游客共包含132人,占样本总量的35.4%。安全戒备型游客对旅游地安全持谨慎态度,对安全感影响因素持居中态度。这类游客对安全也比较关注,但是会有一定的选择性,从表2可以看出,安全戒备型游客的25个因素均值位居中间。其中,“游客的人身安全”均值最大,为4.67,说明安全戒备型游客最关注人身安全问题;其次,“旅游地经营者的诚信度”、“旅游地的食品安全”、“旅游地的住宿保安情况”、“旅游地的安全监控设施”均值居中,分别为4.36、4.45、4.40、4.34,可见安全戒备型游客对旅游地服务质量较为关注;“旅游地居民的热情好客程度”、“旅游地居民文明及生活习惯”、“旅游地游客与居民交流程度”、“旅游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均值分别为3.60、3.71、3.64、3.56,可见安全戒备型游客对旅游地的地域文化关注性较小。戒备型反映的是游客的一种旅游安全心态,这与实际的游客行为相符合,表明游客会持有戒备的态度。
(3)聚类3:安全挑战型。第三类游客共包含48人,占样本总量的12.9%。安全挑战型游客对旅游地安全的影响因素不是很在意,与游客出游的动机和目的相关。从表2可以看出,安全挑战型游客的25个安全因素均值小于4,说明安全挑战型游客的安全意识较低。其中,“旅游地安全事件的报导”、“旅游地游客与居民交流程度”、“旅游地的警察出现程度”、“旅游地接受外来文化”均值最小,分别为2.96、2.98、2.85、2.63,说明安全挑战型游客认为4大因素最不重要;“游客的人身安全”的均值最高,为3.96,说明也不是完全没有安全意识,而是在现有安全条件下寻求挑战、探险和自我超越。
3.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的形成机制
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安全感认知是通过对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实现的,不同阶段的认知不同,如图1所示。在旅游前,根据游客的背景及感官对旅游产生安全期望;在旅游过程中,根据旅游环境产生现实的安全感;旅游后,对旅游感进行评价,通过期望的安全感与现实安全感进行比较。
对于安全关注型游客来说,游客非常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安全问题。对于安全戒备型游客来说,游客对旅游安全有一种戒备的态度,因此拉力因素对这两类型游客的作用较大。从市场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游客非常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安全问题,调查项目的均值大多在4.0以上,尤其“人身安全”达到4.83。本文的调查问卷调查了游客安全期望程度和安全感满意程度,其中,安全关注型游客安全感期望均值为4.39,安全戒备型游客安全感期望程度为3.80,显示两种类型的游客对安全的期望较高。在安全感满意程度方面,安全关注型游客的满意均值为3.82,安全戒备型游客的满意均值为3.53,说明游客在旅游前对旅游产生安全期望,通过旅游产生的体验,旅游后进行评价。从数据可以看出,期望值与满意度有一定的差距,如若要吸引游客实施旅游行为,需要旅游目的地的拉动作用,通过旅游地的设施条件、服务质量、文化引力、治安状况、管理状态提升游客的安全感认知。
对于安全挑战型游客来说,游客具有挑战和探险精神,因此推力因素对这类游客的作用较大。从市场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类游客的安全感期望均值为3.52,旅游满意程度为2.95,通过期望程度和满意度进行比较,可见安全挑战型游客的满意程度不高。Maslow认为极具参与性的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彻底逃脱日常生活的需要,并使其获得“最高体验”〔3〕。这类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会主要考虑旅游目的地的安全问题,更多的是考虑旅游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实现幻想、逃避、体验、挑战、探险、超越在我。这类游客寻求一种满足自我的新奇活动,而这种活动能给游客带来兴奋感及情感的抒发〔4〕。Cater认为游客对风险的追求不是简单的冒险,而是追求恐惧感和刺激感,并转化与内在动力〔5〕。从数据来看,若吸引安全挑战型游客实施旅游行为,需要旅游目的地创造新奇、独特、刺激性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自发自觉的参与。
4.结论与讨论
本论文采用文献搜集,网络案例及专题访谈的方式,探索游客安全感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运用聚类方法对游客安全感的动机细分,采用SPSS19.0软件划分游客的类型,并针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的形成机制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
(1)根据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动机的差异性,游客划分为安全关注型、安全戒备型、和安全挑战型三种类型,每种类型游客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其中,安全关注型游客的特点在旅游过程中非常关注旅游安全情况,对安全形成整体的安全感知和认知,最后形成总体评价;安全戒备型游客对旅游地安全持谨慎态度,对安全感影响因素持居中态度;安全戒备型游客在现有安全条件下寻求挑战、探险和自我超越。
(2)根据推—拉理论研究三种类型游客的形成机制,可以看出,拉力因素对安全关注型和安全戒备型游客的作用较大,若要吸引游客实施旅游行为,需要旅游目的地的拉动作用,通过旅游地的设施条件、服务质量、文化引力、治安状况、管理状态提升游客的安全感认知。推力因素对安全挑战型游客的作用较大,这类游客更多的是考虑旅游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实现幻想、逃避、体验、挑战、探险、超越在我,并转化与内在动力,若要吸引这类游客实施旅游行为,需要旅游目的地创造新奇、独特、刺激性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自发自觉的参与。研究结论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营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受限于研究条件论文在以下尚有不足:首先,调查样本为齐齐哈尔市民,后续研究可结合其它旅游城市开展调研,特别是旅游发达城市,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实践指导性;其次,本文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进行专门和机制研究,缺少营销策略的提出,這也是下一个课题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邹永广,林炜玲,郑向敏.“驴友”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理研究〔J〕.驴友科学,2014,(03):77-86.
〔2〕邓梅.国内旅游者旅游安全认知状况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3,(05):72-75.
〔3〕Maslow A H.The Fa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M〕.Penguin,1976.
〔4〕邹统钎,陈芸,等.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9,(01):86-92.
〔5〕Cater C,Cater E. The 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C〕.Uk,2000:265-282.
〔责任编辑:孙玉婷〕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安全感;聚类;推—拉理论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85 — 03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旅游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健康发展,影响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能力降低。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没有受到外界因素干扰,不必承受身心压力、伤害或财务损失等状况,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安全客观状况的主观感受,是主观诉诸于客观的行为过程〔1〕。目前来看,旅游目的地的安全问题仍然不容乐观,自然灾害、偷盗、抢劫、讹诈等现象屡屡出现,导致游客对旅游目的地产生不信任感。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2015年国庆期间青岛“天价虾”宰客事件的发生,2015年10月19日香港强制购物游客致死事件,导致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安全感产生质疑,以致取消旅游行程。旅游安全对目的地的旅游业日益重要,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存在〔2〕。
1研究区域与因素选择
1.1研究区域概况
齐齐哈尔,又名鹤城,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齐齐哈尔”源于达斡尔语,意思是“边疆”或“天然牧场”。齐齐哈尔拥有中国最大、世界闻名的湿地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纷呈的北疆边陲重镇。近年来,齐齐哈尔通过举办绿色食品博览会、观鹤节、冰雪大世界、登山节、运动赛事等文化旅游项目,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旅游,促进了齐齐哈尔市旅游经济的发展。随着齐齐哈尔市经济的好转,齐齐哈尔市民的出游热情也日渐高涨,部分市民选择短途旅游,乡村旅游,城市周边旅游,部分市民选择长途旅游,境外旅游等方式。据报道,2015年“十一”前夕,台湾7日游已经全部报满,日本、韩国、美国等多个境外旅游目的地也吸引大量齐齐哈尔市民前往旅游。
1.2数据收集
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滚雪球”方法,即作者在所在学院抽取5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每位学生负责在齐齐哈尔市寻找8名非在校学生完成问卷。被调查人包括齐齐哈尔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由于齐齐哈尔本地市民的出游率日渐提升,所以市民在被访时即便不属于游客范畴,但是大部分被访市民存在曾经出游经历,或者即将有出游计划,导致市民与游客之间的差距缩小,这样调查问卷具有可行性。为了保证问卷的真实性,作者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要进行录音或者拍照作为依据,避免了学生“就近取材”的行为。同时要求学生进行配额抽样,调查地点包括百货超市、龙沙公园和扎龙自然保护区等旅游景区,保证调查人群的合理分布。调查时间为2015年9月25日—10月10日,充分保证了调查人群中游客的比例。问卷进行甄别问题的设定,可以考察问卷的有效性。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408份,其中有效问卷373份,无效问卷35份,问卷有效率91.4%,符合调查要求,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1)问卷的主体。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方式,由1-5分程度进行评价,表示非常不重要,比较不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分别表示游客对旅游安全各项因素的重视程度。量表中共分为30个问题,分别从旅游地治安状况、服务质量、地域文化、管理状态、环境安全、旅游满意度等方面提出。(2)游客特征。包括游客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状况。
2.基于安全感的游客细分类型
2.1样本基本情况统计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描述统计,男性共174人,比例为46.6%;女性共199人,比例为53.4%;18岁—25岁的年青人居多,占30.8%;26—35岁占30.8%,36—50岁占24.9%,51—65岁占10.7%,65岁以上占3.5%;学历程度高中以下的受访者占23.1%,大专学历占24.1%,本科学历占45%,研究生及以上占7.5%;企业员工占25.2%,个体工商户占35.4%,学生占25.5%,政府、事业单位员工占13.9%;月收入2000元以下占26.3%,2000—4000元占46.1%,4000-6000元占19.3%,6000—9000元占5.1%,9000元以上占3.2%。可以看出,样本分布合理,可以进行游客细分。
2.2基于安全感的游客细分
在使用因子分析前,先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即可靠性分析,α信度系数法评价的是量表中各题项得分间的一致性,属于内在一致性系数。本文选择SPSS19.0中的可靠性分析,得出基于标准化的Cronbachs Alpha为0.907,信度值较大,符合可靠性分析。效度主要是测算KMO统计量分析和Bartllet球形检验,采用SPSS19.0软件对问卷进行分析,得出KMO值为0.900,大于0.9,说明因子分析的效度较好;Bartllet球形检验的值为3304.540,在自由度为210的条件下和0.000水平上达到显著,问卷效果良好。
邹永广基于旅游目的地安全感基础上,从心理学角度将游客命名为平衡型、谨慎型、冒险型三种。本文采用K-means均值快速聚类法,根据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的同质性动机维度,根据游客对安全感的行为动机划分为三类,包括安全关注型、安全戒备型、和安全挑战型三种类型。
(1)聚类1:安全关注型。第一类游客共包含193人,占樣本总量的51.7%。安全关注型游客的特点在旅游过程中非常关注旅游安全情况,对安全形成整体的安全感知和认知,最后形成总体评价。把第一类游客定位为安全关注型,是因为调查的25个项目平均值都在4以上,均值较大,可见游客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较高。从表2可以看出,“游客的人身安全”和“旅游地的社会治安”两个因素平均值最大,分别为4.83、4.82,说明安全关注型游客最关注的为人身安全;其次,“旅游地经营者的诚信程度”,平均值为4.72,“旅游地的食品安全”,平均值为4.75,“旅游地住宿保安情况”,平均值为4.73,“旅游地交通工具安全性”,平均值为4.74,“旅游地警察对事故处理”,平均值为4.78,“旅游地自然灾害”,平均值为4.75,“旅游地旅游秩序”,平均值为4.72,“旅游地旅游设备伤害事件”,平均值为4.71,数值相差不大,可见安全关注型游客对服务质量和治安状况的关注相近。 (2)聚类2:安全戒备型。第二类游客共包含132人,占样本总量的35.4%。安全戒备型游客对旅游地安全持谨慎态度,对安全感影响因素持居中态度。这类游客对安全也比较关注,但是会有一定的选择性,从表2可以看出,安全戒备型游客的25个因素均值位居中间。其中,“游客的人身安全”均值最大,为4.67,说明安全戒备型游客最关注人身安全问题;其次,“旅游地经营者的诚信度”、“旅游地的食品安全”、“旅游地的住宿保安情况”、“旅游地的安全监控设施”均值居中,分别为4.36、4.45、4.40、4.34,可见安全戒备型游客对旅游地服务质量较为关注;“旅游地居民的热情好客程度”、“旅游地居民文明及生活习惯”、“旅游地游客与居民交流程度”、“旅游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均值分别为3.60、3.71、3.64、3.56,可见安全戒备型游客对旅游地的地域文化关注性较小。戒备型反映的是游客的一种旅游安全心态,这与实际的游客行为相符合,表明游客会持有戒备的态度。
(3)聚类3:安全挑战型。第三类游客共包含48人,占样本总量的12.9%。安全挑战型游客对旅游地安全的影响因素不是很在意,与游客出游的动机和目的相关。从表2可以看出,安全挑战型游客的25个安全因素均值小于4,说明安全挑战型游客的安全意识较低。其中,“旅游地安全事件的报导”、“旅游地游客与居民交流程度”、“旅游地的警察出现程度”、“旅游地接受外来文化”均值最小,分别为2.96、2.98、2.85、2.63,说明安全挑战型游客认为4大因素最不重要;“游客的人身安全”的均值最高,为3.96,说明也不是完全没有安全意识,而是在现有安全条件下寻求挑战、探险和自我超越。
3.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的形成机制
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安全感认知是通过对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实现的,不同阶段的认知不同,如图1所示。在旅游前,根据游客的背景及感官对旅游产生安全期望;在旅游过程中,根据旅游环境产生现实的安全感;旅游后,对旅游感进行评价,通过期望的安全感与现实安全感进行比较。
对于安全关注型游客来说,游客非常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安全问题。对于安全戒备型游客来说,游客对旅游安全有一种戒备的态度,因此拉力因素对这两类型游客的作用较大。从市场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游客非常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安全问题,调查项目的均值大多在4.0以上,尤其“人身安全”达到4.83。本文的调查问卷调查了游客安全期望程度和安全感满意程度,其中,安全关注型游客安全感期望均值为4.39,安全戒备型游客安全感期望程度为3.80,显示两种类型的游客对安全的期望较高。在安全感满意程度方面,安全关注型游客的满意均值为3.82,安全戒备型游客的满意均值为3.53,说明游客在旅游前对旅游产生安全期望,通过旅游产生的体验,旅游后进行评价。从数据可以看出,期望值与满意度有一定的差距,如若要吸引游客实施旅游行为,需要旅游目的地的拉动作用,通过旅游地的设施条件、服务质量、文化引力、治安状况、管理状态提升游客的安全感认知。
对于安全挑战型游客来说,游客具有挑战和探险精神,因此推力因素对这类游客的作用较大。从市场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类游客的安全感期望均值为3.52,旅游满意程度为2.95,通过期望程度和满意度进行比较,可见安全挑战型游客的满意程度不高。Maslow认为极具参与性的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彻底逃脱日常生活的需要,并使其获得“最高体验”〔3〕。这类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会主要考虑旅游目的地的安全问题,更多的是考虑旅游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实现幻想、逃避、体验、挑战、探险、超越在我。这类游客寻求一种满足自我的新奇活动,而这种活动能给游客带来兴奋感及情感的抒发〔4〕。Cater认为游客对风险的追求不是简单的冒险,而是追求恐惧感和刺激感,并转化与内在动力〔5〕。从数据来看,若吸引安全挑战型游客实施旅游行为,需要旅游目的地创造新奇、独特、刺激性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自发自觉的参与。
4.结论与讨论
本论文采用文献搜集,网络案例及专题访谈的方式,探索游客安全感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运用聚类方法对游客安全感的动机细分,采用SPSS19.0软件划分游客的类型,并针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的形成机制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
(1)根据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动机的差异性,游客划分为安全关注型、安全戒备型、和安全挑战型三种类型,每种类型游客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其中,安全关注型游客的特点在旅游过程中非常关注旅游安全情况,对安全形成整体的安全感知和认知,最后形成总体评价;安全戒备型游客对旅游地安全持谨慎态度,对安全感影响因素持居中态度;安全戒备型游客在现有安全条件下寻求挑战、探险和自我超越。
(2)根据推—拉理论研究三种类型游客的形成机制,可以看出,拉力因素对安全关注型和安全戒备型游客的作用较大,若要吸引游客实施旅游行为,需要旅游目的地的拉动作用,通过旅游地的设施条件、服务质量、文化引力、治安状况、管理状态提升游客的安全感认知。推力因素对安全挑战型游客的作用较大,这类游客更多的是考虑旅游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实现幻想、逃避、体验、挑战、探险、超越在我,并转化与内在动力,若要吸引这类游客实施旅游行为,需要旅游目的地创造新奇、独特、刺激性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自发自觉的参与。研究结论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营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受限于研究条件论文在以下尚有不足:首先,调查样本为齐齐哈尔市民,后续研究可结合其它旅游城市开展调研,特别是旅游发达城市,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实践指导性;其次,本文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进行专门和机制研究,缺少营销策略的提出,這也是下一个课题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邹永广,林炜玲,郑向敏.“驴友”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理研究〔J〕.驴友科学,2014,(03):77-86.
〔2〕邓梅.国内旅游者旅游安全认知状况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3,(05):72-75.
〔3〕Maslow A H.The Fa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M〕.Penguin,1976.
〔4〕邹统钎,陈芸,等.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9,(01):86-92.
〔5〕Cater C,Cater E. The 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C〕.Uk,2000:265-282.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