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票据诈骗罪中“冒用”行为的分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票据诈骗罪规定了五种票据诈骗的形情,除第三项关于冒用他人的汇票、本票、支票的规定比较笼统外,其他四种情形都很具体,而司法实践中往往针对第三项的规定对“冒用”行为作出不同的解释,使该罪在适用中出现不一致。本文通过案例,对票据诈骗罪中“冒用”行为进行分析,将票据诈骗罪与相近犯罪进行比较,确定此罪与彼此的界限。
  关键词:票据诈骗;诈骗;冒用;非法经营
  案例1、被告人张某某在乘坐出租车时拿走出租车上以前乘客董某某遗落的银行汇票,将银行汇票低于票面金额转让给被害人,取得被害人钱款数额达百余万,董某某将遗失汇票向银行挂失止付后,被害人无法贴现,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案例2、被告人刘某某作为某医药公司销售代表以采购药品之名领取该医药公司远期转帐支票,将远期转帐支票低于票面金额转让被害人,取得被害人钱款数额达百余万,后向该医药公司声明转帐支票遗失,该医药公司作废刘某某自称遗失的支票,被害人被顶票,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第一种观点认为张某某构成非法经营罪。被告人张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国家规定,扰乱市场秩序,非法买卖金融票据,其行为应构成非法经营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张某某、刘某某构成诈骗罪。被告人张某某、刘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诈骗他人财物,其行为构成诈骗罪。
  第三种观点认为张某某、刘某某构成票据诈骗罪。被告人张某某、刘某某将他人的汇票进行转让的行为系冒用他人的汇票,进行金融诈骗活动,其行为应构成票据诈骗罪。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认为张某某、刘某某的行为应定票据诈骗罪。
  一、 张某某不构成非法经营罪。
  《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对非法经营罪规定了四种非法经营行为,对于前两种行为和司法解释中列举的一些具体的非法经营行为,不能包含买卖金融票据的行为,并无争议,认为本案构成非法经营罪主要是因为非法经营罪中关于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和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的规定。认为买卖金融票据的行为违反了上述规定。
  首先,转让票据的行为不是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支付结算业务属于银行的一种中间业务,不构成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票据贴现是银行与持票人之间的票据买卖行为,是银行的本人行为,非中介或代理行为,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从盈利模式上讲,票据贴现业务是银行一种贷款业务,也不属于支付结算业务范畴。故张某某买卖金融票据的行为,不应以“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认定。
  其次,转让票据的行为没有违反国家规定。《票据法》第十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只要基于真实的交易和债权债务关系,持票人给付对价,票据是可以进行转让的,如果本案中张某某系合法持票人,其既具有票据权利,那么张某某享有收取对价转让票据的权利,其向他人转让票据的行为是合法的。本案中张某某转让票据的行为违法《票据法》不是转让行为本身,而是其冒用他人的汇票进行转让。 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对民间票据贴现追究刑事责任的个案,但是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及国家目前对民间借贷政策的放宽,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民间贴现行为这类市场正当需求的产物,应当规范,但不应以严厉的刑法禁止。
  二、 张某某、刘某某不构成诈骗罪。
  两个案例中,被告人张某某、刘某某分别在犯罪行为中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被害人信任,使被害人做出错误处分财产的行为,侵犯被害人的财物所有权,张某某、刘某某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但是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单一客体,既财物所有权,而两个案例中张某某、刘某某的行为均是既侵犯了他人的财物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两人的行为不能以诈骗罪进行简单的法律评价。作为一种可流通转让的有价证券,金融票据具有有价性、物权性、无因性、要式性等特点。由于金融票据的上述特点,使用金融票据可以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加速资金周转,规范商业信用,减少现金使用,节省流通成本。但是张某某、刘某某出于贪财利用金融票据的上述特点,在金融票据的流通和使用中利用票据骗取他人财物,影响了金融票据的信誉,妨害了金融票据的正常流通和使用,破坏了国家对金融票据业务的管理制度,两个案例均不能仅以侵犯他人财物所有权认定构成诈骗罪。而且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在我国《刑法》体系中是一般法条与特殊法条的关系,票据诈骗罪中明确规定,冒用他人的汇票、本票、支票,进行金融票据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构成票据诈骗罪。所以从一般法条与特殊法条的关系出发,两个案例均不能认定构成诈骗罪。
  三、 张某某、刘某某的行为构成票据诈骗罪。
  (一)认定张某某的行为系冒用他人的汇票
  被告人张某某在出租车上拿走其他乘客遗落的银行汇票,系非法取得银行汇票,张某某不具有合法持票人票据权利。根据《票据法》第十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张某某在取得汇票时并未给付对价,不符合《票据法》对取得票据的规定。根据《票据法》第十二条规定,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票据权利;持票人因重大过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规定的票据的,也不得享有票据权利。张某某系从出租车上拿走其他乘客遗落的汇票,不论其是采取欺诈、偷盗还是胁迫手段均是不法取得汇票,不得享有票据权利。根据《票据法》第四条规定,票据权利是指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张某某不享有票据权利,其不得转让汇票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故张某某将他人的汇票进行转让的行为系冒用他人的汇票。张某某非法取得汇票,不是合法的持票人,不享有票据权利,其明知自己无权转让票据不能使被害人取得票据权利得到票面金额,却没有告知被害人真相,而是以汇票的合法持票人身份,向被害人转让汇票,骗取被害人钱款,其行为是利用票据进行金融诈骗活动。
  (二) 认定刘某某的行为系冒用他人的支票
  刘某某作为某医药公司销售代表以采购药品之名领取该医药公司远期转帐支票,故认为其取得支票是合法的,具有合法持票人身份,享有依授权使用支票为其所在的医药公司采购药品的权利。刘某某的票据权利应依授权范围而定。但是刘某某领取支票后未真正支付药品对价,而是将支票低于票面金额转让被害人,取得被害人钱款数额达百余万,用于归还个人债务。刘某某虽然是依公司授权合法取得支票,但却违背公司的意思表示,未依授权将支票专款专用支付药品对价,而是冒用公司用于支付药品对价的支票进行私下转让,后非法占有转让金额。故刘某某的行为属于冒用他人的支票。刘某某应依授权范围使用票据权利,其明知自己无权转让支票不能使被害人取得票据权利得到票面金额,却没有告知被害人真相,而是以支票的合法持票人身份,向被害人转让支票,骗取被害人钱款,其行为是利用票据进行金融诈骗活动。
  两个案件中被告人张某某、刘某某均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两人分别通过冒用他人的汇票、支票的手段,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骗取钱款数额均符合追诉标准,既侵犯了他人的财物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均应构成票据诈骗罪。票据诈骗罪作为金融诈骗犯罪的一种,相比普通诈骗罪规定了较高的追诉标准,但不能因此以普通诈骗罪的法定刑重于票据诈骗罪而把使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活动的犯罪,统一归入诈骗犯罪进行刑法评价。从罪刑法定原则出发,对于符合票据诈骗犯罪构成的案件,应严格依据票据诈骗罪定罪处罚。
其他文献
摘 要:  东丽区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在管理使用法律文书工作中,积极探索建立科技+制度+安全+速度的法律文书管理模式,使检察系统法律文书管理应用工作更加科学、严谨、规范、有序,为业务部门节省办案时间,提高办案效率,取得良好效果。  一、以科技为支撑,加大投入,确保法律文书管理工作有力  院党组高度重视法律文书管理工作,要求法律文书管理不能出现任何问题,并注重加大法律文书管理的科技投入。一是研发
期刊
职务犯罪案件讯问笔录是检察机关在办理自行侦查案件的重要内容。笔录的制作不但客观、真实、全面地再现犯罪事实,而且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侦查活动全貌。在现阶段的司法实践中,讯问笔录是证据效力的法律文书,笔录制作的水准直接影响办案质量,关乎案件查处的成败。侦查人员在制作笔录时,应特别注意每一个细节,因为笔录中每一个细环节的失误都可能成为犯罪嫌疑人翻供的理由,成为辩护律师进行无罪辩护的缺口。下面笔者结合
期刊
1.一天,一群小蚂蚁在小山坡上玩耍。
期刊
摘 要:  篡夺公司机会最初是英美公司法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理论,用以规制公司董事及管理人员等公司内部人员,利用其参与公司管理,接触公司内部信息的便利,将应归公司所有的有商业价值的牟利机会据为己有,从而损害公司及股东合法权利的行为。本文以一个案例为切入点,探讨该公司法的概念同刑法侵犯法益交叉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篡夺公司机会;贪污;法益  基本案情:  本案四名被告分别为某国有公司A的总经理、副
期刊
亲亲相隐是中华法系的一道法律文化,延续于古代法律制度有数千年之久,是否可以适用于当代社会也一直饱受争议。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在188条引入了亲属拒证权,与亲亲相隐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对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亲亲相隐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对于完善我国法律制度具有独特的价值,也是古法今用的源泉之一。但是,刑事诉讼法需要根据当下的法治环境,批判性的借鉴亲亲相隐,并进一步完善。  一、亲亲相隐在刑事诉讼
期刊
摘 要:  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实现自己的请求权,在事情紧迫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人身、财产及自由施以扣押或其他相应的措施的合法行为。在实际生活中,自助行为普遍的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已经明文认可其为民事权利自我保护的形式之一,但是我国《民法通则》明文规定的自我保护措施只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那么,为何我国并未明文认可自助行为?而自助行为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如果有,又该怎样
期刊
摘 要:  证人证言是在司法实践中运用起来最饱受争议的一种证据形式,争议的重心在于证人不出庭作证,庭审过程中以宣读书面证言为常态。对此,刑诉法的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揭示我国证人不出庭、出庭难这种现状的根源所在,涉及到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法律上的原因、证人自己的心理原因和社会文化根源等,也提出了完善特殊证人作证豁免制度、证人保护与补偿机制等大量的对策。本文不再讨论关于证人范围、作证豁免、证人保护
期刊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增加了对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益的规定,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单独作了规定。检察机关加强审查起诉工作机制创新,推进法治建设实践,既契合了新刑事诉讼法要求的“尊重和保障人权”,又体现了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2013年初我院公诉科积极探索和创新,率先开展了“罪名解读卡”发放工作,并形成了一套“罪名解读卡发放制度”,其目的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制度构造,首先阐述了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理论基础。债权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给予债权更为充分的保护,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制度设计可使得当事人选择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的救济方式,提升债权的地位并逐步纳入侵权法的保护范围之内,使得侵权行为法的体系更为完善。第三人侵害债权这一特殊侵权样态的构成要件应当是侵害债权的行为主体、侵害债权行为主体的主观
期刊
组织卖淫罪在司法实践中广泛运用,但是组织卖淫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是什么?客观表现有哪些?如何区分组织卖淫罪与强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罪?主观意图是否要求以营利为目的等等。  这些问题有的在实践当中有所定论,但是理论界有所争议。有的理论和实践当中都值得探讨。笔者将从组织卖淫罪客体、客观、主体、主观四个方面对组织卖淫罪犯罪构成进行浅析。  一、组织卖淫的客体  对于组织卖淫罪所侵害的犯罪客体问题,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