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及创新人格为基本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现代心理学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发挥主动创造性,释放巨大的潜能。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最大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教师要尊重、理解和关爱每一位学生,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充分肯定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见解,保护并挖掘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创新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或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勇于创新、乐于创新,从而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我不用计算就很快说出了这个数能否被2、5整除。学生通过验算证明我说的正确,感到很好奇,很想知道我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兴趣非常浓厚,创新思维瞬间被激活。这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到新知识、新方法,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求异、大胆联想
大胆怀疑、探奇索疑、勇于求异是创造的开端,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求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否定和讽刺挖苦,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所以,创新可以从联想开始。联想能把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寓创新意识于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针对面临的问题,开阔思路、广泛联想、大胆求异。
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
四、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开放性习题的设计
发散性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 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考方式 。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的,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开放性习题是指题目的条件多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或具有多种解题方法,或答案不固定的题型。与传统的封闭题相比,开放题更能发展学生的智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设计开放习题,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开放题可以从两方面设计。第一,条件开放题。条件性开放题的特点是题中给出的条件并非不多不少正合适。解题时,需认真观察、思考,去寻求适当而合理的条件,不足的要补充,多余的要舍弃,促使学生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策略性开放题。策略性开放题即“一题多解”的题目,其特点是一般都给出了条件和问题,而由条件求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解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多种解题的途径,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课堂教学中多进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讨论既有师生之间的讨论,也有学生之间的讨论。讨论中,思维激励思维,智慧启发智慧,每个人的思维过程不尽相同,并且讨论使师生得以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呈现出来,在讨论中对不同的思维过程进行的交流、比较、求同存异、择优淘劣,足以引发参与讨论的每个人思维过程的涨落,足以打破平衡状态,使思维过程走向有序,使创新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均得以提高。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多进行讨论,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环境、不同学生实际及学生认知水平等情况,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地调整,以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掌握。
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或补充,以便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进行适当地调整,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样才会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对教材习题的教学要灵活多变,从不同侧面和多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使知识相互联系,提高学生对解法的理解和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凡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活动、展现自己的空间和机会,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让他们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现代心理学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发挥主动创造性,释放巨大的潜能。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最大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教师要尊重、理解和关爱每一位学生,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充分肯定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见解,保护并挖掘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创新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或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勇于创新、乐于创新,从而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我不用计算就很快说出了这个数能否被2、5整除。学生通过验算证明我说的正确,感到很好奇,很想知道我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兴趣非常浓厚,创新思维瞬间被激活。这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到新知识、新方法,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求异、大胆联想
大胆怀疑、探奇索疑、勇于求异是创造的开端,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求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否定和讽刺挖苦,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所以,创新可以从联想开始。联想能把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寓创新意识于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针对面临的问题,开阔思路、广泛联想、大胆求异。
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
四、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开放性习题的设计
发散性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 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考方式 。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的,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开放性习题是指题目的条件多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或具有多种解题方法,或答案不固定的题型。与传统的封闭题相比,开放题更能发展学生的智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设计开放习题,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开放题可以从两方面设计。第一,条件开放题。条件性开放题的特点是题中给出的条件并非不多不少正合适。解题时,需认真观察、思考,去寻求适当而合理的条件,不足的要补充,多余的要舍弃,促使学生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策略性开放题。策略性开放题即“一题多解”的题目,其特点是一般都给出了条件和问题,而由条件求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解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多种解题的途径,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课堂教学中多进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讨论既有师生之间的讨论,也有学生之间的讨论。讨论中,思维激励思维,智慧启发智慧,每个人的思维过程不尽相同,并且讨论使师生得以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呈现出来,在讨论中对不同的思维过程进行的交流、比较、求同存异、择优淘劣,足以引发参与讨论的每个人思维过程的涨落,足以打破平衡状态,使思维过程走向有序,使创新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均得以提高。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多进行讨论,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环境、不同学生实际及学生认知水平等情况,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地调整,以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掌握。
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或补充,以便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进行适当地调整,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样才会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对教材习题的教学要灵活多变,从不同侧面和多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使知识相互联系,提高学生对解法的理解和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凡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活动、展现自己的空间和机会,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让他们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