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如何让我们的评价能够真正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充分体现,而不仅仅是一张试卷的分数?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体现,我结合新课改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初步构建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三位一体”评价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诵读国学,让学生扎根传统文化的沃土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国教育中对于国学经典的传承显得比较苍白,有些经典对于老师来说也比较陌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一方面达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诵读内容,我主张多元化,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恰当的书目。必读书目包括:《三字经》《弟子规》(低年级)、《千字文》《笠翁对韵》(中年级)、《论语》《大学》(高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等内容。选读内容包括苏轼词、李清照词和《古文观止》。在活动的落实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诵读量,每天早读吟诵15分钟,每节课上课前吟诵3分钟,从而保证了学生的诵读时间和诵读量。
在评价机制上,根据学生读、背、写、习惯养成效果、特长等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档次。每个同学在学期结束前力争达到该学期高级标准,同时鼓励学生大量积累,提前考级、晋级。通过国学课程的实施、检测评价,使学生走进国学的殿堂,激发兴趣,感受快乐,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语文素养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阅读好书,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终身自觉阅读的习惯。因此我在课堂上结合课文教学,教会批注、圈点、记录等阅读方法,养成默读、速读、诵读等阅读形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提出“每天阅读30分钟,一周读完一本书”的总要求。每当学习完课文后,我都会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方便学生阅读和购买。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摘抄精妙词句,每周在自己的摘抄本上,以千为单位,记下本周阅读量的字数。其次,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在学生中开展“好书大家谈”活动,每个学生在读完一本书后,要填写一张好书推荐卡。有了阅读量的记录,有了好书推荐,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格外高涨。
另外,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会开展读书交流会、成语接龙、古诗词诵读赛、故事会、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通过语文活动来促进课外阅读。我还结合学校的“读书节”“艺术节”“演讲比赛”“读书之星”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肯定,体会到的成就感,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他们会更热心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从而爱上阅读。
三、我手写我心,让学生作文插上灵动的翅膀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采取的更多的是“老师讲—学生写—老师评”的模式,虽然老师很辛苦地批改了学生作文,但是并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互评互改,即学生写完作文后,根据作文要求由学生自己,学生之间和老师三方进行评改,然后自己进行修改,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经过实践,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当学生的角色转变后,对作文更加重视了,当学生能够评价同学的作文时自己的作文水平也会提高。为了学生评价有依据,我设计了评改表(如下)。
每次写完作文后,我都在看过一遍后,让学生先互相评一评,学生拿到同伴的作文都非常认真地阅读并修改,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和再次深入领悟写作方法的时候。经过调查,学生非常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以能够帮助他人而得到快乐。这样的评价方式,适应了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作文兴趣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也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每学年我会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带同伴点评)结集成册,同时鼓励和推荐学生将习作向报纸杂志投稿,积极参加各级作文竞赛。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时成功的喜悦,更加促进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平时,我会把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材料积累起来,放入每个人的“语文成长袋”中。到期末的时候,首先会让学生把自己在经典诵读、课外阅读、作文互评三个方面的表现写一个自我评价。然后根据这“三位一体”的量化评价模式,结合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学习特点、态度水平作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给学生一个最真实的成绩。s
可喜的是,在这种评价方式的作用下,学生们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感逐渐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很快,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一直非常优秀。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探索更加丰富、多维的学生激励评价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为了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体现,我结合新课改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初步构建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三位一体”评价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诵读国学,让学生扎根传统文化的沃土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国教育中对于国学经典的传承显得比较苍白,有些经典对于老师来说也比较陌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一方面达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诵读内容,我主张多元化,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恰当的书目。必读书目包括:《三字经》《弟子规》(低年级)、《千字文》《笠翁对韵》(中年级)、《论语》《大学》(高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等内容。选读内容包括苏轼词、李清照词和《古文观止》。在活动的落实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诵读量,每天早读吟诵15分钟,每节课上课前吟诵3分钟,从而保证了学生的诵读时间和诵读量。
在评价机制上,根据学生读、背、写、习惯养成效果、特长等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档次。每个同学在学期结束前力争达到该学期高级标准,同时鼓励学生大量积累,提前考级、晋级。通过国学课程的实施、检测评价,使学生走进国学的殿堂,激发兴趣,感受快乐,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语文素养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阅读好书,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终身自觉阅读的习惯。因此我在课堂上结合课文教学,教会批注、圈点、记录等阅读方法,养成默读、速读、诵读等阅读形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提出“每天阅读30分钟,一周读完一本书”的总要求。每当学习完课文后,我都会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方便学生阅读和购买。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摘抄精妙词句,每周在自己的摘抄本上,以千为单位,记下本周阅读量的字数。其次,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在学生中开展“好书大家谈”活动,每个学生在读完一本书后,要填写一张好书推荐卡。有了阅读量的记录,有了好书推荐,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格外高涨。
另外,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会开展读书交流会、成语接龙、古诗词诵读赛、故事会、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通过语文活动来促进课外阅读。我还结合学校的“读书节”“艺术节”“演讲比赛”“读书之星”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肯定,体会到的成就感,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他们会更热心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从而爱上阅读。
三、我手写我心,让学生作文插上灵动的翅膀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采取的更多的是“老师讲—学生写—老师评”的模式,虽然老师很辛苦地批改了学生作文,但是并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互评互改,即学生写完作文后,根据作文要求由学生自己,学生之间和老师三方进行评改,然后自己进行修改,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经过实践,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当学生的角色转变后,对作文更加重视了,当学生能够评价同学的作文时自己的作文水平也会提高。为了学生评价有依据,我设计了评改表(如下)。
每次写完作文后,我都在看过一遍后,让学生先互相评一评,学生拿到同伴的作文都非常认真地阅读并修改,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和再次深入领悟写作方法的时候。经过调查,学生非常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以能够帮助他人而得到快乐。这样的评价方式,适应了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作文兴趣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也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每学年我会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带同伴点评)结集成册,同时鼓励和推荐学生将习作向报纸杂志投稿,积极参加各级作文竞赛。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时成功的喜悦,更加促进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平时,我会把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材料积累起来,放入每个人的“语文成长袋”中。到期末的时候,首先会让学生把自己在经典诵读、课外阅读、作文互评三个方面的表现写一个自我评价。然后根据这“三位一体”的量化评价模式,结合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学习特点、态度水平作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给学生一个最真实的成绩。s
可喜的是,在这种评价方式的作用下,学生们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感逐渐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很快,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一直非常优秀。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探索更加丰富、多维的学生激励评价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