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散文教学内容的进阶选择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en_00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文本的解读是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重点,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保障。游记类散文,可以让学生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学生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现行的统编教材当中,游记散文占有一定的比重。在教读这类文章的时候,要紧扣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文本解读与内容选择。同时,游记散文在教材当中往往是以单元组合的方式出现,在教读这些文章的时候,还要遵循单元导读的要求。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选择了《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四篇课文组合成一个游记单元。单元导读明确地提出: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行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这样的导读要求符合学生学习一般游记类散文由事到景,再入情入理的规律。另外,本单元的写作活动是学写游记,那么我们在考虑文本解读和教学的时候,也要把阅读与写作适当地联系起来,以读促写,真正做到读写融合。
  游记散文的文本解读和内容选择重点是要处理好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性文字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而做出教学内容的进阶选择。

一、立足——游踪交代是疏通文脉的前提


  叙事是游记散文以及其他记叙类文本的基础,游记散文是紧紧围绕参观访问的事情而展开的,在此基础上,才有写景、抒情和议论。游记散文有的空间比较大,有的空间比较小,有的写景的层次比较多,有的过程还有一些曲折。不管空间、时间的跨度是大还是小,作者游踪交代得清清楚楚,是理解游记散文文理的前提。
  我们要引导学生找出文章当中作者的游踪,也就是作者的几个立足点。立足点找准了,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而观察角度的界定,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从而为文章的学习奠定基础。有的作者,游踪交代有始有终。比如说《紫藤萝瀑布》,一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最后是“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有的文章作者的行踪在前文交代得非常清楚,由此入景,再入情入理,作者的感情进一步陶醉和升华。教学梁衡的《壶口瀑布》,我们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我曾两次到过那里”“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这些大的范围清晰的语句,还要找到“我从容地下到沟底”“我一直走到河心”“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交代具体落脚点的文字。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将这些文字找出来,梳理清楚,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有了一个前提和基础。可以说,游记散文当中的叙事文本,尤其是游踪交代的文字是描写、抒情、议论的前提,是文章的骨骼。

二、丰感——鉴赏描写是游记学习的重点


  游记散文当中,描写往往不只有一个片段,一般都有两到三段甚至更多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是调动了作者多种感官来进行的,这些丰富的描写,正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教学中,对文章的语言的品味学习是学习的重点,要从语言的韵律、词语的精美、修辞的多样、感官的综合、表现手法的丰富等角度来品味、鉴赏,学习语言的建构,从而为写作与运用作准备。
  不能忽略的是,在几段描写当中,必然会有丰富的层次。由近到远,还是由远到近;整体到局部,还是局部到整体;由点到面,还是由面到点……准确地理解描写的层次,就能准确地把握几段描写之间的内在关系。
  《壶口瀑布》一文当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的景象,那么第二段为什么又要有雨季的描写?文章第三段已经非常形象地描写了枯水季节壶口瀑布壮丽的景观,为什么第四段又继续进行描写呢?文章第五段为什么又要写脚下的石头呢?这几段描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的层次是什么?
  经过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写第二段雨季的壶口瀑布,不仅仅是交代雨季看不真切,为下面写枯水季节看得真切作铺垫,还是一种对比,是一种情感进阶的一个起点。因为第二段雨季的水势浩大,作者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产生了惊慌的心情。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作者可以从容地下到沟底,观察到在雨季无法观察到的景象,发现之间构成“惊慌—从容—惊疑—震撼”的情感脉络。
  文章第三段,作者是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是一种仰视的视角,是一种远观。因而描写的是壶口瀑布整体的一个气势,描写得非常壮观。而文章第四段,是一种平视,是观察近旁的流水。因而写得非常的细致,是一种局部的角度。另外,第三段是从壶口瀑布水势的“刚”的角度来写,而第四段则侧重于水的“柔”,为下文抒写水的刚柔并济的性情作铺垫。
  写脚下的石一般理解是为了侧面衬托水的刚猛,水的力量之强,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其实这一段不仅仅是一种侧面的衬托,还讲出了水与石的关系,是一种俯视的角度,由水与石的关系引出下文“遇到困难压迫以力相较,奋力抗争”的议论。

三、走心——情理感悟是游记学习的关键


  在梳理好文章描写段落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哲理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把握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的时候,依然要细心体会抒情、议论性的文字与叙事、描写类的文字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或者说叙事、描写类的文字是怎么为抒情议论作准备的。
  叙事、描写为后面的抒情、议论作铺垫,这是人所共知的。《壶口瀑布》一文当中,议论、抒情重点在两个片段。一个是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在描写完了水的千姿百态以后,作者生发一个感想“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作者由眼前的水联想到人的思路就逐渐地清晰。继续描写脚下的石,突出水与石的关系,再写“水遇到压迫,就会怒不可遏,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時,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由此有了下面“水—人—民族”的哲理思考与情感抒发。黄河“冲出壶口”的伟大与中华民族冲破一切阻拦、昂扬奋进的姿态与精神就吻合在一起。
  值得指出的是,在《壶口瀑布》描写的过程当中,作者有意识地将水的情态完全用拟人的手法在描写,这其实也是为后面由水到人,再到民族作一个准备和铺垫。理清了这些关系,由事到景,入情入理的文脉就会更加清晰。
  游记散文教学内容的进阶梳理与选择,是学生理解与赏析文本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通过“立足—丰感—走心”让写作思路逐渐清晰,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就会有所体现。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成长型思维模式。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勇于挑战,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抗挫折能力更强。那么如何从一年级开始慢慢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呢?首先我觉得应该改变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两者之间产生的应该是平等的对话,这也是生命课堂所一直倡导并严格执行的。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最先改变的是教师的评价,善用赞美,让师生的距离更近!【例】部编
期刊
问题对于教学而言,意义不言而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可以衔接课堂的不同环节,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变得更加深刻,尤其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良好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的基础上,生成超越自己水平的理解。而這一切,都是指向学生思维的。与此同时,应当注意到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驱动学生的思维,问题如果提得不恰当,很多时候还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因此设计一个能够驱动学生思维的问题,需要教师作
期刊
文本解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寻找文本的主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主题是否唯一,文本的主题又应当如何被发现,当学生的认识与教师预设的答案有所冲突时,教师又应当如何选择,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文本解读中允许学生的思维多元化,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确立文本的主题,是教师的应然选择。本文以《囚绿记》一文为例,谈谈笔者的浅显观点。一、被掩盖的文本多元价值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
期刊
古诗词是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不管时光如何流逝,朝代怎样更迭,古诗词的魅力依旧光彩熠熠。它以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哲理、真挚的情感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笔者认为,古诗词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光靠教师的讲授剖析是表述不透彻的。古诗词的教学要继承传统“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学习和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提升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可以说,诵读是古诗词教学永不过时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大胆放手”,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追求课堂中真正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师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以《曹冲称象》的教学为例,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想法。一、设计大问题,学会“大胆放手”  例如,学习《曹冲称象》时,我们这样来学习生字“称”。  师:“称”这个生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1:我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它,“禾”+“
期刊
中职学校应以培养优质人才为目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合理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语文教学而言,只要将教学与学生的专业整合就能带给学生有实用性的知识,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兴趣,促进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围绕就业展开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发展。一、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语文能力是所有课程学习的基础  我国社会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仅
期刊
劳伦斯说:“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得不依附于某种道德系统的批判,它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流传价值及成功程度。”文学正是这样的艺术,它不仅呈现美的道德,还对某一环的道德系统进行批判,所以具备对人们心灵塑造的作用。当人们欣赏它,进入忘我的审美境地就会获得被作用、被改造的可能。因此,教师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时,不妨应用文学的这种作用,从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洞察出发,建立现实与作品的联系,再利用这种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塑造
期刊
无论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环境中,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里,还是在当下正努力推行的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里,任何教学理念的落实都离不开一个根本,那就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只有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有效学习时,教学目标又或者是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才能真正落地。根据这个逻辑,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这其实是任何课堂所必须重视的关系,但对于初中语文学科而言,尤其要重视。这是因为初中语文
期刊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此一言,语文学科的“语用”特点更为明确。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文质兼美,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语言表达的范本,都是“学语言,用语言”,进行能力训练与培养的范例,特别是一些文本中的“独特”存在,更为我们进行“语用”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独特”,引领学生发现“独特”,感悟“独特”,探究“独特”
期刊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倍受喜爱与传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的古诗教学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课标实施建议中提出: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发现语文课堂应该是传承吟诵文化的主阵地。在小学低段的古诗吟诵教学中,孩子们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