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文本的解读是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重点,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保障。游记类散文,可以让学生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学生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现行的统编教材当中,游记散文占有一定的比重。在教读这类文章的时候,要紧扣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文本解读与内容选择。同时,游记散文在教材当中往往是以单元组合的方式出现,在教读这些文章的时候,还要遵循单元导读的要求。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选择了《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四篇课文组合成一个游记单元。单元导读明确地提出: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行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这样的导读要求符合学生学习一般游记类散文由事到景,再入情入理的规律。另外,本单元的写作活动是学写游记,那么我们在考虑文本解读和教学的时候,也要把阅读与写作适当地联系起来,以读促写,真正做到读写融合。
游记散文的文本解读和内容选择重点是要处理好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性文字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而做出教学内容的进阶选择。
叙事是游记散文以及其他记叙类文本的基础,游记散文是紧紧围绕参观访问的事情而展开的,在此基础上,才有写景、抒情和议论。游记散文有的空间比较大,有的空间比较小,有的写景的层次比较多,有的过程还有一些曲折。不管空间、时间的跨度是大还是小,作者游踪交代得清清楚楚,是理解游记散文文理的前提。
我们要引导学生找出文章当中作者的游踪,也就是作者的几个立足点。立足点找准了,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而观察角度的界定,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从而为文章的学习奠定基础。有的作者,游踪交代有始有终。比如说《紫藤萝瀑布》,一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最后是“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有的文章作者的行踪在前文交代得非常清楚,由此入景,再入情入理,作者的感情进一步陶醉和升华。教学梁衡的《壶口瀑布》,我们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我曾两次到过那里”“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这些大的范围清晰的语句,还要找到“我从容地下到沟底”“我一直走到河心”“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交代具体落脚点的文字。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将这些文字找出来,梳理清楚,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有了一个前提和基础。可以说,游记散文当中的叙事文本,尤其是游踪交代的文字是描写、抒情、议论的前提,是文章的骨骼。
游记散文当中,描写往往不只有一个片段,一般都有两到三段甚至更多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是调动了作者多种感官来进行的,这些丰富的描写,正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教学中,对文章的语言的品味学习是学习的重点,要从语言的韵律、词语的精美、修辞的多样、感官的综合、表现手法的丰富等角度来品味、鉴赏,学习语言的建构,从而为写作与运用作准备。
不能忽略的是,在几段描写当中,必然会有丰富的层次。由近到远,还是由远到近;整体到局部,还是局部到整体;由点到面,还是由面到点……准确地理解描写的层次,就能准确地把握几段描写之间的内在关系。
《壶口瀑布》一文当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的景象,那么第二段为什么又要有雨季的描写?文章第三段已经非常形象地描写了枯水季节壶口瀑布壮丽的景观,为什么第四段又继续进行描写呢?文章第五段为什么又要写脚下的石头呢?这几段描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的层次是什么?
经过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写第二段雨季的壶口瀑布,不仅仅是交代雨季看不真切,为下面写枯水季节看得真切作铺垫,还是一种对比,是一种情感进阶的一个起点。因为第二段雨季的水势浩大,作者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产生了惊慌的心情。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作者可以从容地下到沟底,观察到在雨季无法观察到的景象,发现之间构成“惊慌—从容—惊疑—震撼”的情感脉络。
文章第三段,作者是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是一种仰视的视角,是一种远观。因而描写的是壶口瀑布整体的一个气势,描写得非常壮观。而文章第四段,是一种平视,是观察近旁的流水。因而写得非常的细致,是一种局部的角度。另外,第三段是从壶口瀑布水势的“刚”的角度来写,而第四段则侧重于水的“柔”,为下文抒写水的刚柔并济的性情作铺垫。
写脚下的石一般理解是为了侧面衬托水的刚猛,水的力量之强,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其实这一段不仅仅是一种侧面的衬托,还讲出了水与石的关系,是一种俯视的角度,由水与石的关系引出下文“遇到困难压迫以力相较,奋力抗争”的议论。
在梳理好文章描写段落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哲理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把握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的时候,依然要细心体会抒情、议论性的文字与叙事、描写类的文字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或者说叙事、描写类的文字是怎么为抒情议论作准备的。
叙事、描写为后面的抒情、议论作铺垫,这是人所共知的。《壶口瀑布》一文当中,议论、抒情重点在两个片段。一个是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在描写完了水的千姿百态以后,作者生发一个感想“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作者由眼前的水联想到人的思路就逐渐地清晰。继续描写脚下的石,突出水与石的关系,再写“水遇到压迫,就会怒不可遏,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時,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由此有了下面“水—人—民族”的哲理思考与情感抒发。黄河“冲出壶口”的伟大与中华民族冲破一切阻拦、昂扬奋进的姿态与精神就吻合在一起。
值得指出的是,在《壶口瀑布》描写的过程当中,作者有意识地将水的情态完全用拟人的手法在描写,这其实也是为后面由水到人,再到民族作一个准备和铺垫。理清了这些关系,由事到景,入情入理的文脉就会更加清晰。
游记散文教学内容的进阶梳理与选择,是学生理解与赏析文本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通过“立足—丰感—走心”让写作思路逐渐清晰,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就会有所体现。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语文教师。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选择了《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四篇课文组合成一个游记单元。单元导读明确地提出: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行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这样的导读要求符合学生学习一般游记类散文由事到景,再入情入理的规律。另外,本单元的写作活动是学写游记,那么我们在考虑文本解读和教学的时候,也要把阅读与写作适当地联系起来,以读促写,真正做到读写融合。
游记散文的文本解读和内容选择重点是要处理好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性文字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而做出教学内容的进阶选择。
一、立足——游踪交代是疏通文脉的前提
叙事是游记散文以及其他记叙类文本的基础,游记散文是紧紧围绕参观访问的事情而展开的,在此基础上,才有写景、抒情和议论。游记散文有的空间比较大,有的空间比较小,有的写景的层次比较多,有的过程还有一些曲折。不管空间、时间的跨度是大还是小,作者游踪交代得清清楚楚,是理解游记散文文理的前提。
我们要引导学生找出文章当中作者的游踪,也就是作者的几个立足点。立足点找准了,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而观察角度的界定,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从而为文章的学习奠定基础。有的作者,游踪交代有始有终。比如说《紫藤萝瀑布》,一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最后是“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有的文章作者的行踪在前文交代得非常清楚,由此入景,再入情入理,作者的感情进一步陶醉和升华。教学梁衡的《壶口瀑布》,我们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我曾两次到过那里”“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这些大的范围清晰的语句,还要找到“我从容地下到沟底”“我一直走到河心”“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交代具体落脚点的文字。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将这些文字找出来,梳理清楚,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有了一个前提和基础。可以说,游记散文当中的叙事文本,尤其是游踪交代的文字是描写、抒情、议论的前提,是文章的骨骼。
二、丰感——鉴赏描写是游记学习的重点
游记散文当中,描写往往不只有一个片段,一般都有两到三段甚至更多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是调动了作者多种感官来进行的,这些丰富的描写,正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教学中,对文章的语言的品味学习是学习的重点,要从语言的韵律、词语的精美、修辞的多样、感官的综合、表现手法的丰富等角度来品味、鉴赏,学习语言的建构,从而为写作与运用作准备。
不能忽略的是,在几段描写当中,必然会有丰富的层次。由近到远,还是由远到近;整体到局部,还是局部到整体;由点到面,还是由面到点……准确地理解描写的层次,就能准确地把握几段描写之间的内在关系。
《壶口瀑布》一文当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的景象,那么第二段为什么又要有雨季的描写?文章第三段已经非常形象地描写了枯水季节壶口瀑布壮丽的景观,为什么第四段又继续进行描写呢?文章第五段为什么又要写脚下的石头呢?这几段描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的层次是什么?
经过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写第二段雨季的壶口瀑布,不仅仅是交代雨季看不真切,为下面写枯水季节看得真切作铺垫,还是一种对比,是一种情感进阶的一个起点。因为第二段雨季的水势浩大,作者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产生了惊慌的心情。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作者可以从容地下到沟底,观察到在雨季无法观察到的景象,发现之间构成“惊慌—从容—惊疑—震撼”的情感脉络。
文章第三段,作者是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是一种仰视的视角,是一种远观。因而描写的是壶口瀑布整体的一个气势,描写得非常壮观。而文章第四段,是一种平视,是观察近旁的流水。因而写得非常的细致,是一种局部的角度。另外,第三段是从壶口瀑布水势的“刚”的角度来写,而第四段则侧重于水的“柔”,为下文抒写水的刚柔并济的性情作铺垫。
写脚下的石一般理解是为了侧面衬托水的刚猛,水的力量之强,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其实这一段不仅仅是一种侧面的衬托,还讲出了水与石的关系,是一种俯视的角度,由水与石的关系引出下文“遇到困难压迫以力相较,奋力抗争”的议论。
三、走心——情理感悟是游记学习的关键
在梳理好文章描写段落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哲理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把握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的时候,依然要细心体会抒情、议论性的文字与叙事、描写类的文字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或者说叙事、描写类的文字是怎么为抒情议论作准备的。
叙事、描写为后面的抒情、议论作铺垫,这是人所共知的。《壶口瀑布》一文当中,议论、抒情重点在两个片段。一个是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在描写完了水的千姿百态以后,作者生发一个感想“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作者由眼前的水联想到人的思路就逐渐地清晰。继续描写脚下的石,突出水与石的关系,再写“水遇到压迫,就会怒不可遏,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時,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由此有了下面“水—人—民族”的哲理思考与情感抒发。黄河“冲出壶口”的伟大与中华民族冲破一切阻拦、昂扬奋进的姿态与精神就吻合在一起。
值得指出的是,在《壶口瀑布》描写的过程当中,作者有意识地将水的情态完全用拟人的手法在描写,这其实也是为后面由水到人,再到民族作一个准备和铺垫。理清了这些关系,由事到景,入情入理的文脉就会更加清晰。
游记散文教学内容的进阶梳理与选择,是学生理解与赏析文本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通过“立足—丰感—走心”让写作思路逐渐清晰,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就会有所体现。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