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交际工具。要提高英语素质,如一味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把英语看作一种符号系统而脱离文化孤立地教学,学生难于真正掌握语言,更不用说使用英语得体地进行交际了。为避免陷入“中文思维+英语形式”或“哑巴英语”的误区,本文从词汇、句型、语篇教学阐述了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语言文化一体化
“入境而问境,入国而随俗,入门而问讳”,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应了解和掌握该国的社会风俗和文化背景知识。一个缺乏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正确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是有难度的。一个英语能力非常出色的人,如果不知道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对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那他只能是一个fluent fool(语言流利的傻瓜)。在实际交际中,常出现诸如随意向女士询问:“Are you marride?”(你结婚了吗?),造成相当尴尬的局面;或不顾文化差异,直接把中国问候语译成英文用于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饭了吗?)“where are you going?”(去哪?)引起外国人的不快;在阅读中,有的同学常陷入这样的困惑之中:单词认得,没有什么生词,从语言层面来看,似乎每一个句子的意思都清楚,可看来看去,却不明白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这些都是由于文化障碍导致的交际和阅读障碍,严重影响了交际的正常进行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有时,语用失误比语言失误更可怕。
由此可以看出,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包括文化教学。所谓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的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那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呢?
一、挖掘词汇和习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一定文化的反映,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心脏。大多数词汇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有些来自于成语典故,有些来自于神话传话,有些来自于文化著作……这些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打上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烙印。要理解和记忆英语词汇,仅仅知道其词汇意思、结构意思还远远不够,教师应充分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传授其社会文化意义。例如:hamburger,sandwich等词就涉及到英美丰富的饮食文化:Christmas更是涉及到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和风土人情;privacy这个词中也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应向西方人询问年龄、收入、婚恋等方面的问题;中国习惯上把龙看作吉祥的象征,而对欧美人来说,龙是凶恶、不祥之物。汉语中的“害群之马”却变成了“black sheep”;英语中的“green—eyed”却是汉语中的“眼红”……只知字面义,不知其喻义,往往会闹笑话或引起误解,陷入象金鸡牌闹钟(cock又指男性生殖器)在西方国家的窘境之中。还有成语、惯用语、谚语、俗语等更是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本民族特色,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其社会文化意义,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词汇和习语,灵活自如地使用它们进行交际和习作。
二、比较异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东西文化差异在交际中主要表现在:话题的选择(如天气、健康、年龄、收入、个人隐私等);社会准则(人们在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及风俗习惯。如称呼、问候、道谢、致歉、恭维、告别、打电话等用语的规约);社会关系(家庭成员、同事朋友、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价值观念(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准则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语言交际时,出现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或者表达不合习惯。研究表明: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思维模式存在着明显差异。思维模式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语言模式方面的差异正是交际双方沟通和交流的主要障碍,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局限于交际用语的机械性操练,而应更注重其使用的文化语境,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师不但要对本族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有较深的了解,能洞察两种不同文化的异同,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注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角,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能根据西方思维方式及其语篇展开模式,对交际意图作出正确的理解,对其价值观念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剖析,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从而避免或减少在交际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际失误和文化误用的现象。
三、突破语言层面,汲取文化营养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语言反映文化,传承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文化内容。我们学习一门语言,并不仅仅是学习它的词汇、句子结构和语法现象,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教师不能把英语教学看作单纯的语言教学,不突破语言层面,只纠缠于简单的、线性的、零散的语言现象上,忽略语言的内容得不到本质的东西,仅仅让学生学会几个单词和句子,满足于知晓故事情节。这样,语言也就丧失了作为思维和交际工具的根本属性,掌握得再好,也只是一门语言而已。因此,教师应突破单纯语言层面的外语教学,使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能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语篇的文化背景,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如何遣词造句为所表现的内容服务,接收其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在讲授语篇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时,通过对语言表层问题的分→语篇中心的概括及深层次问题的推理及把握→挖掘藏其中的文化知识→思想内容、语言能力要求的升华(听说读写和社会文化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正确的推理方法突破语言层面,在阅读中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及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语言能力也自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还是有限的,教师还可不定期地举办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讲座,介绍东西方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和特点。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接触生动、具体、地道的材料,自觉主动地摄取文化营养。
总之,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传授字、词、句,重视语音符号识记、语法规则记忆,“刺激一反应”的机械式句型操练,而应将文化教学渗透于语言教学中,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语言材料印象深记得牢固,理解透彻。“教人、教语言、教文化”一体化,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和最高层次。
参考文献:
崔红霞 《文化背景知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张涛 《Cultural background In English Teaching》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
董蕾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探索与实践》《教学与管理》2003,12。
陈秀菊 《高中英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
(作者单位:341000江西省赣州市第九中学)
【关键词】语言文化一体化
“入境而问境,入国而随俗,入门而问讳”,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应了解和掌握该国的社会风俗和文化背景知识。一个缺乏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正确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是有难度的。一个英语能力非常出色的人,如果不知道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对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那他只能是一个fluent fool(语言流利的傻瓜)。在实际交际中,常出现诸如随意向女士询问:“Are you marride?”(你结婚了吗?),造成相当尴尬的局面;或不顾文化差异,直接把中国问候语译成英文用于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饭了吗?)“where are you going?”(去哪?)引起外国人的不快;在阅读中,有的同学常陷入这样的困惑之中:单词认得,没有什么生词,从语言层面来看,似乎每一个句子的意思都清楚,可看来看去,却不明白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这些都是由于文化障碍导致的交际和阅读障碍,严重影响了交际的正常进行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有时,语用失误比语言失误更可怕。
由此可以看出,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包括文化教学。所谓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的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那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呢?
一、挖掘词汇和习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一定文化的反映,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心脏。大多数词汇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有些来自于成语典故,有些来自于神话传话,有些来自于文化著作……这些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打上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烙印。要理解和记忆英语词汇,仅仅知道其词汇意思、结构意思还远远不够,教师应充分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传授其社会文化意义。例如:hamburger,sandwich等词就涉及到英美丰富的饮食文化:Christmas更是涉及到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和风土人情;privacy这个词中也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应向西方人询问年龄、收入、婚恋等方面的问题;中国习惯上把龙看作吉祥的象征,而对欧美人来说,龙是凶恶、不祥之物。汉语中的“害群之马”却变成了“black sheep”;英语中的“green—eyed”却是汉语中的“眼红”……只知字面义,不知其喻义,往往会闹笑话或引起误解,陷入象金鸡牌闹钟(cock又指男性生殖器)在西方国家的窘境之中。还有成语、惯用语、谚语、俗语等更是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本民族特色,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其社会文化意义,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词汇和习语,灵活自如地使用它们进行交际和习作。
二、比较异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东西文化差异在交际中主要表现在:话题的选择(如天气、健康、年龄、收入、个人隐私等);社会准则(人们在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及风俗习惯。如称呼、问候、道谢、致歉、恭维、告别、打电话等用语的规约);社会关系(家庭成员、同事朋友、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价值观念(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准则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语言交际时,出现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或者表达不合习惯。研究表明: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思维模式存在着明显差异。思维模式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语言模式方面的差异正是交际双方沟通和交流的主要障碍,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局限于交际用语的机械性操练,而应更注重其使用的文化语境,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师不但要对本族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有较深的了解,能洞察两种不同文化的异同,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注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角,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能根据西方思维方式及其语篇展开模式,对交际意图作出正确的理解,对其价值观念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剖析,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从而避免或减少在交际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际失误和文化误用的现象。
三、突破语言层面,汲取文化营养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语言反映文化,传承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文化内容。我们学习一门语言,并不仅仅是学习它的词汇、句子结构和语法现象,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教师不能把英语教学看作单纯的语言教学,不突破语言层面,只纠缠于简单的、线性的、零散的语言现象上,忽略语言的内容得不到本质的东西,仅仅让学生学会几个单词和句子,满足于知晓故事情节。这样,语言也就丧失了作为思维和交际工具的根本属性,掌握得再好,也只是一门语言而已。因此,教师应突破单纯语言层面的外语教学,使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能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语篇的文化背景,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如何遣词造句为所表现的内容服务,接收其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在讲授语篇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时,通过对语言表层问题的分→语篇中心的概括及深层次问题的推理及把握→挖掘藏其中的文化知识→思想内容、语言能力要求的升华(听说读写和社会文化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正确的推理方法突破语言层面,在阅读中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及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语言能力也自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还是有限的,教师还可不定期地举办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讲座,介绍东西方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和特点。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接触生动、具体、地道的材料,自觉主动地摄取文化营养。
总之,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传授字、词、句,重视语音符号识记、语法规则记忆,“刺激一反应”的机械式句型操练,而应将文化教学渗透于语言教学中,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语言材料印象深记得牢固,理解透彻。“教人、教语言、教文化”一体化,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和最高层次。
参考文献:
崔红霞 《文化背景知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张涛 《Cultural background In English Teaching》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
董蕾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探索与实践》《教学与管理》2003,12。
陈秀菊 《高中英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
(作者单位:341000江西省赣州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