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九月开学季,孩子们带着对新学期生活的美好憧憬迈入校园这方净土。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校园欺凌事件却时有发生,大众几乎每隔三五天就能看到一则或多则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及视频,这种暴力事件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校园暴力的出现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成果,引起了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鉴于此,2016年的国考面试试题,更是把校园暴力作为了一个重要热点。
扇耳光、香烟烫、绳索绑、拍视频、群殴侮辱、敲诈勒索、网络围攻、散布谣言……校园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甚至还在“与时俱进”。同玩弄小白鼠一般虐凌自己的同龄人,施暴的残忍程度令人咋舌,唏嘘不已。花季的少男少女,纯洁美好的校园环境,竟然常常出现一些残忍的施暴者、无助的受害者以及冷漠的围观者,这些不合时宜的面孔,让人们在触目惊心之后,不得不陷入深思。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视频——一名北京105中的女生被同学殴打,一女生一边动手一边叫嚣着谩骂,被打的女生先是被一名穿牛仔衣的女生连扇两个耳光,紧接着被另一名身穿黄色校服的女生又扇了两个耳光,还有多名学生在现场围观,而且还能清晰地听见那些善于打架的男生在一旁指导:“这边肿了,换另一边扇!”“告诉她什么叫作黑社会!”……让人不寒而栗,现在的学生们是怎么了?
据法制网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校园暴力事件就多达20余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校园暴力事件出现?多少孩子曾遭受过校园暴力之苦?他们中的大多数为何选择默默忍受?家庭、学校、司法、社会,究竟是谁的角色在缺失……据悉,在绝大部分校园暴力事件中,有半数都是在教育机构内部解决掉的,根本就没有报警。即便是报警后到了公安机关,也多以行政拘留、回校教育的方式进行处理。当然,公安机关也很无奈,因为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规定,行为人的故意伤害行为给受害者造成轻微伤的,只承担行政治安责任;只有行为人的故意伤害行为给受害人造成轻伤以上的,才承担刑责。同时,校园暴力的施暴者本身多为未成年人,即便严重的暴力事件受到了法律制裁,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对待校园暴力,“民不告,官不究”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
在全国两会上,曾有代表提出了“校园暴力”这一话题,虽引起热议,但至今没有任何良策出台。
校园暴力概览
校园暴力又称为校园欺凌,据百度百科解释,校园暴力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多发生在中小学。无论是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还是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教师、同学或校外人员,凡是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心理、生理、名誉、权利及财产等方面所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称之为校园欺凌,亦即校园暴力。
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知识教育,轻视法制法规的教育,甚至忽视对于尊重生命及心理方面的教育。很多校园暴力都存在长久欺凌的现象。在这个漫长的欺凌过程中,受害者不仅仅会出现身体的创伤,更会对其造成心理上的严重影响。
提及校园暴力,可能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会是动手打架之类,其实不然,那只是最直接粗暴、一目了然的一种校园暴力方式,除此之外,嘲笑、谩骂、孤立等等都属于校园暴力的范畴。2015年,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电视节目中,一位杂志编辑曾讲述过发生在她身边的校园霸凌之事,她的一位女同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受到班级里其他同学的一致排挤。据说在一次音乐的测评课上,这位女同学可怜兮兮地问大家“有谁能陪我唱一首歌?”没有任何一个人给予回应,像这种集体针对她一个人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也是一种校园暴力,相对于典型的打骂事件,这种类型的暴力形式更为常见。
纵观目前的校园暴力,大体存在5种方式:为大众意识里打架一类的肉体伤害、马加爵事件类的校园凶杀、对弱小同学所实施的与金钱有关的校园抢劫、对女同学性侮辱类的校园性侵犯、集体化倾向的团体校园暴力形式等。从小学到中学,从普通学校到重点学校,甚至是一些价格不菲的知名学校,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现象之普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得到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校园暴力为什么会发生
纵观近期国内发生的各类校园暴力行为,我们不禁感叹其手段的残忍、行为的变态、道德的沦陷!这些手段竟然出自那些还在花季的未成年人,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内因心理学创始人管奎令指出,从他所接触的所谓问题青少年来看,暴力现象的发生与家庭关系最大。很多离异、父母经常吵架或者对孩子进行打骂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有的会直接反映到家庭上,有的可能没那么明显的表现,如果再加上在学校内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约束,就极可能会出现校园暴力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教师有意无意间忽视了他们的需求。尤其是近些年来家长们在社会上的压力增大,工作越来越忙,照顾家庭和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得不到来自家长给予的温暖,甚至早晨醒来,家长已经去上班了,晚上睡前,父母还没下班到家。孩子一天到晚跟家长之间连见面的时间都少得可怜,更别奢望有质量的沟通和交流了。这些孩子的心理层面很容易出现问题,有的孩子会过分地关注自我,有的会过分地在意他人;有的孩子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难以自制,把心中的怨恨一股脑儿发泄到别人身上,这种发泄的形式多种多样,校园暴力便是其中一种。 除此之外,校园暴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地域的教育水平相关。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一般来讲教育资源相对比较丰富,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概率往往低一些。与之相对应的,一些成长环境比较差、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地方,孩子们的课外生活相对单调,甚至没有任何课外娱乐项目,在学校受到管制和约束后的情绪,很多时候难以找到发泄出口,慢慢地,学生们就开始自己寻找让自己“爽”的方式方法,便演变出了各种形式的校园暴力。
当然了,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定程度上的学校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对于法律、道德教育的缺失,对分数的过分在意,间接造成了在校生认为,只要学习过得去,任何行为都是可被原谅的概念。
社会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影视作品、书籍及网络中的暴力文化无处不在,打打杀杀的游戏风靡网络,在青少年中蔓延盛行,这些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标准。长期受到这种暴力文化的浸染,青少年很容易被角色行为所影响,继而变得崇尚暴力,乃至实施暴力。
校园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存在着各种主客观原因,它的发生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情况,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校园暴力呢?
容易发生校园暴力的人和事
关于校园暴力的发生,笔者随机在办公室里询问了几个80后、90后同事,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动手一类的暴力往往发生在男生之间,语言攻击等暴力事件一般在女生之间更为常见。可是,实际上,动手打人的校园暴力事件不再只是男生,女生渐渐成为了主角,施暴者与被施暴者正在打破人们原有的常规概念。
不过,校园暴力的受害者绝大多数还是女生,尤其是特别优秀、特别漂亮的女生,其次是那些不太优秀、沉默少言的学生,或者是天生有某种身体缺陷的学生。前者容易被嫉妒者群起而攻击,后者往往是因为“太好欺负”。他们与人交流沟通的都比较少,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就是即便对其施暴,也不会被揭发。降低被告发危险系数的同时,又能够满足施暴者强烈的征服欲,所以,这些人就成为了校园暴力的最大受害者。于是,“超美校花被11名女同学扒衣暴打”,“近年校园暴力频发,七成受害者为女生”等,此类新闻事件经常可以见诸网端。
除了上述这些容易发生校园暴力的人之外,还有一类爱管闲事的人往往也是校园暴力对象。他们性格外向开放,喜欢打抱不平,却常常因此招致“飞来横祸”。张同学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听话的好孩子,尤其是对老师的话更是言听计从。有一次,班主任老师在课堂上大发雷霆,严肃批评同学们的自习秩序太差,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地给大家讲了很多道理,要求必须保持自习课的安静。可是,在紧接着的自习课上,还是出现了几个同学嬉笑打闹的场景,张同学忍耐不住,非常生气地指责他们不听老师的话,不能安安静静地好好保持自习纪律。刚说了没几句,便惹怒了那几个同学——“你算老几啊”,“你凭什么说我们”,“你管得着吗?”“你喜欢帮老师,要不要试试老师能不能帮你呢?”“有本事放了学别走”……于是,一起校园暴力事件就这样发生了。据说,爱管“闲事”的张某后来也不再那么爱管闲事了,毕竟校园暴力的威力还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再后来,他跟着大家一起欺负那些他们所谓看不顺眼的人。不知这时的他是带有一定的报复心理,还是享受那种由被施暴者变为施暴者的升级快感?
以此类比,那些作为班干部的学生也属于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因为他们往往需要去“管”一些人,而有些人不服其“管”,会产生怨恨,久而久之,当所谓怨恨积攒到一定程度后,便质变成了校园暴力。
所以说,容易发生校园暴力的人和事,基本上都具备一点共性——“当受害者拥有着某一项或多项施暴者所没有或者难以企及的能力,而受害者又没有足够强大的反抗力时”,校园暴力便会如约而至。
校园暴力如此频发,受害者遭到如此摧残,他们为什么不抵制这种现象呢?为什么不考虑借助外界力量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性格软弱,不敢告诉教师和家长吗?恐怕这其中还另有缘由。
校园暴力不想让家长和教师知道的
那些理由
在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事件中,不难发现,很多孩子都是长期被欺凌者,他们为什么不在第一次被欺负的时候,就告诉教师或家长呢?
笔者小区附近坐落着顺义一所中学,笔者询问了这个学校的学生,他们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会不会告诉家长或学校。很多孩子表示,可能不会告诉爸爸妈妈,因为担心“告状”后受到施暴者的报复,如果再得不到父母的支持,那种委屈比伤害更严重。
究其原因,是因为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不够,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普遍较少,而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和学习成绩相关的层面。如果出现其他事情,即便是看到自己孩子被欺负了,往往也会表现出一种对孩子懦弱的“鄙视”,他们很少认真地去了解孩子们之间所发生暴力的前因后果,更不会认真去分析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处理。很多时候还会“责怪”孩子为什么要惹事,为什么不离那些坏孩子远一点,为什么自己没本事去反抗等等。再不然,就是到学校找教师进行理论。无论是哪种方式,从根本上都伤害了孩子的尊严和面子,而这正是孩子们所不想面对的。所以,受到暴力伤害的孩子宁可选择默默忍受校园暴力的苦,也不愿告诉大人,再多去承受一份心理上的难言之苦。于是乎,这种忍受无形中便促进了施暴者的后续行为。至于教师方面,同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信任更少。如果,施暴者进行“恶人先告状”,那对于受害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他们无疑会选择不去告诉教师。 由此看来,家长或教师作为学生的后盾,其实并不足够强大,给予他们的支持还需要有更多的改善与进步,而校园暴力所需要改进的还远远不止这两方面。
关于校园暴力,需要改进的方方面面
校园暴力发生时最可怕的并不是暴力事件本身。很多时候,周围人的冷漠、无动于衷更值得人们重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加强沟通,记住一句话:“家长眼中的小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大事。”从小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朋友,不要高高在上,对孩子的行为任意指责。平时更要言传身教,树立孩子对道德、责任、社会的正确理解,帮助孩子一起成长。
另外,作为教师,不要过多地戴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们,不要以成绩的好坏给孩子定性,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尽量少一些主观意识的成分引导,否则很容易出问题。
除此,国家应考虑修改现行的法律政策,有效地用法律的手段打击校园暴力。提到此,我们先来看看国外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方式。
还记得去年那则以翟某为首的三名中国高中留学生,在国外绑架两名同样来自中国的少女事件吗?她们的那些拳打脚踢在国内顶多被教师、家长教训一顿,在美国却分别获刑6~13年。面对这样的裁决,我们除了震惊,还能思考些什么呢?美国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个州就通过了禁止校园欺凌的法案。美国不断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惩罚,明确学校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的管理和责任。在降低暴力行为认定标准的同时,对校园暴力采取零容忍度,加强了对暴力事件的刑事处罚,甚至会严惩霸凌同伙,向部分学校派驻警察等。美国官方成立了专门的反校园暴力网站及相关机构,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防控体系。与美国相似,英国在校园暴力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在国家政策层面,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强调教育工作者在关注青少年学生成长上的法律责任。尽管德国在幼儿园便开始实行“善良教育”,想要从源头上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但他们的防御机制依然很强大,他们要求所有学校安装警报装置,发生险情后,每位教师都可以迅速通过手机启动特定号码,激活警报系统……
而在国内,1998年北京的一起校园暴力,1名男生受到重伤,左侧睾丸破裂被切除,直接导致了受害者自杀身亡,结果施暴者只被判了一年半监禁,赔偿6万元。2002年陕西6名学生殴打1名学生,导致其精神分裂,却仅仅只赔偿了1.5万元人民币。2014年湖南1名女生因受到班里同学长时间的殴打,精神失常,花费超过30万,已然于事无补。一个花季少女被毁,肇事者的代价就是1.8万元的赔偿外加一纸检讨书。2015年,海南省11名女生殴打1名女生的暴力事件,最后以校长批评了事告终,连民事赔偿都没有。还是2015年,云南一名女生被七八名女生扒掉衣服殴打,将其裸照传至网络,被疯狂点击,判决结果是叫家长对其当场赔礼道歉并加强子女教育,仅此而已……类似种种,还有很多很多。
通过跟国外的对比,可以看出在校园暴力方面,我国加强立法极具必要性。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法律法规。有人呼吁刑法规定的16~18岁的限制刑事责任下限应适当下移,因为现在的孩子发育都早于之前,现在的社会环境也与以前大不相同,很多在社会上“混”的十四五岁的孩子们,身体发育都已经是相当人高马大了,他们的“小打小闹”很多时候都严重到是暴力事件了。再看今年发生在大连的15岁男生吕某,在校内被同班男生用壁纸刀割喉的事件,更是提示着修改法律年龄的必要性。
无可否认,严刑峻法和运动式治理很有必要,但并不是只要法律明确了,就可以规避校园暴力事件,毕竟校园是社会的缩影,校园欺凌也不仅仅只是法律的事,或许当我们改进了家庭、改进了学校、改进了社会等等各个方面,校园暴力依然还会继续存在。因为事实表明,古今中西,只要有校园,有青春,就会有暴力。更何况在很多国人的意识里,殴打和伤害更偏向于“恶作剧之类的小事”,加之人们普遍关心的都是学习成绩的高低,忽视德育和心理层面,不得不承认,要想斩断校园暴力的魔掌,确实是任重而道远。
既然校园暴力还会长期存在下去,那么预防便会显得极其重要。文末,我们就提醒一下孩子们应该如何自我预防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预防及维权
首先,人身安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千万不要轻易去激怒对方。
其次,平时在校内尽量不要太过于高调与招摇,不要一个人独来独往,要结伴而行,避免走僻静、人少的地方。
再次,不要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教师反映,寻求解决。
第四,一旦发生校园暴力,尽量保持理智和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先顺从施暴者的话语,获取信任,尽可能地拖延时间;
第五,用各种方式来分散施暴者的注意力,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动用智慧寻求外力救助,切忌一个人单打独斗。
另外,注意做好取证工作,尽管暴力现场取证比较困难,但还是应该尽力去取证,如果证据欠缺,受害人主张相关权益便会非常困难。因为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诉讼时效期时长为一年,意思就是,在事故发生后的一年时间内,应当尽快启动法律程序,否则,即使受害人诉至法院,在法律上已然不能支持其诉讼请求了。如此一来,暴力事件在让自己身体受到伤害的同时,也造成了精神上的严重伤害。所以,再次提醒大家,一定提高法律意识,对暴力事件义正言辞地“ say no!”
(编辑·宋冰华)
[email protected]
扇耳光、香烟烫、绳索绑、拍视频、群殴侮辱、敲诈勒索、网络围攻、散布谣言……校园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甚至还在“与时俱进”。同玩弄小白鼠一般虐凌自己的同龄人,施暴的残忍程度令人咋舌,唏嘘不已。花季的少男少女,纯洁美好的校园环境,竟然常常出现一些残忍的施暴者、无助的受害者以及冷漠的围观者,这些不合时宜的面孔,让人们在触目惊心之后,不得不陷入深思。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视频——一名北京105中的女生被同学殴打,一女生一边动手一边叫嚣着谩骂,被打的女生先是被一名穿牛仔衣的女生连扇两个耳光,紧接着被另一名身穿黄色校服的女生又扇了两个耳光,还有多名学生在现场围观,而且还能清晰地听见那些善于打架的男生在一旁指导:“这边肿了,换另一边扇!”“告诉她什么叫作黑社会!”……让人不寒而栗,现在的学生们是怎么了?
据法制网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校园暴力事件就多达20余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校园暴力事件出现?多少孩子曾遭受过校园暴力之苦?他们中的大多数为何选择默默忍受?家庭、学校、司法、社会,究竟是谁的角色在缺失……据悉,在绝大部分校园暴力事件中,有半数都是在教育机构内部解决掉的,根本就没有报警。即便是报警后到了公安机关,也多以行政拘留、回校教育的方式进行处理。当然,公安机关也很无奈,因为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规定,行为人的故意伤害行为给受害者造成轻微伤的,只承担行政治安责任;只有行为人的故意伤害行为给受害人造成轻伤以上的,才承担刑责。同时,校园暴力的施暴者本身多为未成年人,即便严重的暴力事件受到了法律制裁,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对待校园暴力,“民不告,官不究”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
在全国两会上,曾有代表提出了“校园暴力”这一话题,虽引起热议,但至今没有任何良策出台。
校园暴力概览
校园暴力又称为校园欺凌,据百度百科解释,校园暴力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多发生在中小学。无论是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还是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教师、同学或校外人员,凡是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心理、生理、名誉、权利及财产等方面所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称之为校园欺凌,亦即校园暴力。
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知识教育,轻视法制法规的教育,甚至忽视对于尊重生命及心理方面的教育。很多校园暴力都存在长久欺凌的现象。在这个漫长的欺凌过程中,受害者不仅仅会出现身体的创伤,更会对其造成心理上的严重影响。
提及校园暴力,可能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会是动手打架之类,其实不然,那只是最直接粗暴、一目了然的一种校园暴力方式,除此之外,嘲笑、谩骂、孤立等等都属于校园暴力的范畴。2015年,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电视节目中,一位杂志编辑曾讲述过发生在她身边的校园霸凌之事,她的一位女同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受到班级里其他同学的一致排挤。据说在一次音乐的测评课上,这位女同学可怜兮兮地问大家“有谁能陪我唱一首歌?”没有任何一个人给予回应,像这种集体针对她一个人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也是一种校园暴力,相对于典型的打骂事件,这种类型的暴力形式更为常见。
纵观目前的校园暴力,大体存在5种方式:为大众意识里打架一类的肉体伤害、马加爵事件类的校园凶杀、对弱小同学所实施的与金钱有关的校园抢劫、对女同学性侮辱类的校园性侵犯、集体化倾向的团体校园暴力形式等。从小学到中学,从普通学校到重点学校,甚至是一些价格不菲的知名学校,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现象之普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得到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校园暴力为什么会发生
纵观近期国内发生的各类校园暴力行为,我们不禁感叹其手段的残忍、行为的变态、道德的沦陷!这些手段竟然出自那些还在花季的未成年人,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内因心理学创始人管奎令指出,从他所接触的所谓问题青少年来看,暴力现象的发生与家庭关系最大。很多离异、父母经常吵架或者对孩子进行打骂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有的会直接反映到家庭上,有的可能没那么明显的表现,如果再加上在学校内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约束,就极可能会出现校园暴力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教师有意无意间忽视了他们的需求。尤其是近些年来家长们在社会上的压力增大,工作越来越忙,照顾家庭和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得不到来自家长给予的温暖,甚至早晨醒来,家长已经去上班了,晚上睡前,父母还没下班到家。孩子一天到晚跟家长之间连见面的时间都少得可怜,更别奢望有质量的沟通和交流了。这些孩子的心理层面很容易出现问题,有的孩子会过分地关注自我,有的会过分地在意他人;有的孩子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难以自制,把心中的怨恨一股脑儿发泄到别人身上,这种发泄的形式多种多样,校园暴力便是其中一种。 除此之外,校园暴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地域的教育水平相关。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一般来讲教育资源相对比较丰富,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概率往往低一些。与之相对应的,一些成长环境比较差、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地方,孩子们的课外生活相对单调,甚至没有任何课外娱乐项目,在学校受到管制和约束后的情绪,很多时候难以找到发泄出口,慢慢地,学生们就开始自己寻找让自己“爽”的方式方法,便演变出了各种形式的校园暴力。
当然了,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定程度上的学校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对于法律、道德教育的缺失,对分数的过分在意,间接造成了在校生认为,只要学习过得去,任何行为都是可被原谅的概念。
社会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影视作品、书籍及网络中的暴力文化无处不在,打打杀杀的游戏风靡网络,在青少年中蔓延盛行,这些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标准。长期受到这种暴力文化的浸染,青少年很容易被角色行为所影响,继而变得崇尚暴力,乃至实施暴力。
校园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存在着各种主客观原因,它的发生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情况,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校园暴力呢?
容易发生校园暴力的人和事
关于校园暴力的发生,笔者随机在办公室里询问了几个80后、90后同事,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动手一类的暴力往往发生在男生之间,语言攻击等暴力事件一般在女生之间更为常见。可是,实际上,动手打人的校园暴力事件不再只是男生,女生渐渐成为了主角,施暴者与被施暴者正在打破人们原有的常规概念。
不过,校园暴力的受害者绝大多数还是女生,尤其是特别优秀、特别漂亮的女生,其次是那些不太优秀、沉默少言的学生,或者是天生有某种身体缺陷的学生。前者容易被嫉妒者群起而攻击,后者往往是因为“太好欺负”。他们与人交流沟通的都比较少,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就是即便对其施暴,也不会被揭发。降低被告发危险系数的同时,又能够满足施暴者强烈的征服欲,所以,这些人就成为了校园暴力的最大受害者。于是,“超美校花被11名女同学扒衣暴打”,“近年校园暴力频发,七成受害者为女生”等,此类新闻事件经常可以见诸网端。
除了上述这些容易发生校园暴力的人之外,还有一类爱管闲事的人往往也是校园暴力对象。他们性格外向开放,喜欢打抱不平,却常常因此招致“飞来横祸”。张同学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听话的好孩子,尤其是对老师的话更是言听计从。有一次,班主任老师在课堂上大发雷霆,严肃批评同学们的自习秩序太差,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地给大家讲了很多道理,要求必须保持自习课的安静。可是,在紧接着的自习课上,还是出现了几个同学嬉笑打闹的场景,张同学忍耐不住,非常生气地指责他们不听老师的话,不能安安静静地好好保持自习纪律。刚说了没几句,便惹怒了那几个同学——“你算老几啊”,“你凭什么说我们”,“你管得着吗?”“你喜欢帮老师,要不要试试老师能不能帮你呢?”“有本事放了学别走”……于是,一起校园暴力事件就这样发生了。据说,爱管“闲事”的张某后来也不再那么爱管闲事了,毕竟校园暴力的威力还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再后来,他跟着大家一起欺负那些他们所谓看不顺眼的人。不知这时的他是带有一定的报复心理,还是享受那种由被施暴者变为施暴者的升级快感?
以此类比,那些作为班干部的学生也属于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因为他们往往需要去“管”一些人,而有些人不服其“管”,会产生怨恨,久而久之,当所谓怨恨积攒到一定程度后,便质变成了校园暴力。
所以说,容易发生校园暴力的人和事,基本上都具备一点共性——“当受害者拥有着某一项或多项施暴者所没有或者难以企及的能力,而受害者又没有足够强大的反抗力时”,校园暴力便会如约而至。
校园暴力如此频发,受害者遭到如此摧残,他们为什么不抵制这种现象呢?为什么不考虑借助外界力量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性格软弱,不敢告诉教师和家长吗?恐怕这其中还另有缘由。
校园暴力不想让家长和教师知道的
那些理由
在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事件中,不难发现,很多孩子都是长期被欺凌者,他们为什么不在第一次被欺负的时候,就告诉教师或家长呢?
笔者小区附近坐落着顺义一所中学,笔者询问了这个学校的学生,他们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会不会告诉家长或学校。很多孩子表示,可能不会告诉爸爸妈妈,因为担心“告状”后受到施暴者的报复,如果再得不到父母的支持,那种委屈比伤害更严重。
究其原因,是因为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不够,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普遍较少,而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和学习成绩相关的层面。如果出现其他事情,即便是看到自己孩子被欺负了,往往也会表现出一种对孩子懦弱的“鄙视”,他们很少认真地去了解孩子们之间所发生暴力的前因后果,更不会认真去分析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处理。很多时候还会“责怪”孩子为什么要惹事,为什么不离那些坏孩子远一点,为什么自己没本事去反抗等等。再不然,就是到学校找教师进行理论。无论是哪种方式,从根本上都伤害了孩子的尊严和面子,而这正是孩子们所不想面对的。所以,受到暴力伤害的孩子宁可选择默默忍受校园暴力的苦,也不愿告诉大人,再多去承受一份心理上的难言之苦。于是乎,这种忍受无形中便促进了施暴者的后续行为。至于教师方面,同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信任更少。如果,施暴者进行“恶人先告状”,那对于受害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他们无疑会选择不去告诉教师。 由此看来,家长或教师作为学生的后盾,其实并不足够强大,给予他们的支持还需要有更多的改善与进步,而校园暴力所需要改进的还远远不止这两方面。
关于校园暴力,需要改进的方方面面
校园暴力发生时最可怕的并不是暴力事件本身。很多时候,周围人的冷漠、无动于衷更值得人们重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加强沟通,记住一句话:“家长眼中的小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大事。”从小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朋友,不要高高在上,对孩子的行为任意指责。平时更要言传身教,树立孩子对道德、责任、社会的正确理解,帮助孩子一起成长。
另外,作为教师,不要过多地戴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们,不要以成绩的好坏给孩子定性,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尽量少一些主观意识的成分引导,否则很容易出问题。
除此,国家应考虑修改现行的法律政策,有效地用法律的手段打击校园暴力。提到此,我们先来看看国外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方式。
还记得去年那则以翟某为首的三名中国高中留学生,在国外绑架两名同样来自中国的少女事件吗?她们的那些拳打脚踢在国内顶多被教师、家长教训一顿,在美国却分别获刑6~13年。面对这样的裁决,我们除了震惊,还能思考些什么呢?美国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个州就通过了禁止校园欺凌的法案。美国不断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惩罚,明确学校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的管理和责任。在降低暴力行为认定标准的同时,对校园暴力采取零容忍度,加强了对暴力事件的刑事处罚,甚至会严惩霸凌同伙,向部分学校派驻警察等。美国官方成立了专门的反校园暴力网站及相关机构,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防控体系。与美国相似,英国在校园暴力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在国家政策层面,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强调教育工作者在关注青少年学生成长上的法律责任。尽管德国在幼儿园便开始实行“善良教育”,想要从源头上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但他们的防御机制依然很强大,他们要求所有学校安装警报装置,发生险情后,每位教师都可以迅速通过手机启动特定号码,激活警报系统……
而在国内,1998年北京的一起校园暴力,1名男生受到重伤,左侧睾丸破裂被切除,直接导致了受害者自杀身亡,结果施暴者只被判了一年半监禁,赔偿6万元。2002年陕西6名学生殴打1名学生,导致其精神分裂,却仅仅只赔偿了1.5万元人民币。2014年湖南1名女生因受到班里同学长时间的殴打,精神失常,花费超过30万,已然于事无补。一个花季少女被毁,肇事者的代价就是1.8万元的赔偿外加一纸检讨书。2015年,海南省11名女生殴打1名女生的暴力事件,最后以校长批评了事告终,连民事赔偿都没有。还是2015年,云南一名女生被七八名女生扒掉衣服殴打,将其裸照传至网络,被疯狂点击,判决结果是叫家长对其当场赔礼道歉并加强子女教育,仅此而已……类似种种,还有很多很多。
通过跟国外的对比,可以看出在校园暴力方面,我国加强立法极具必要性。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法律法规。有人呼吁刑法规定的16~18岁的限制刑事责任下限应适当下移,因为现在的孩子发育都早于之前,现在的社会环境也与以前大不相同,很多在社会上“混”的十四五岁的孩子们,身体发育都已经是相当人高马大了,他们的“小打小闹”很多时候都严重到是暴力事件了。再看今年发生在大连的15岁男生吕某,在校内被同班男生用壁纸刀割喉的事件,更是提示着修改法律年龄的必要性。
无可否认,严刑峻法和运动式治理很有必要,但并不是只要法律明确了,就可以规避校园暴力事件,毕竟校园是社会的缩影,校园欺凌也不仅仅只是法律的事,或许当我们改进了家庭、改进了学校、改进了社会等等各个方面,校园暴力依然还会继续存在。因为事实表明,古今中西,只要有校园,有青春,就会有暴力。更何况在很多国人的意识里,殴打和伤害更偏向于“恶作剧之类的小事”,加之人们普遍关心的都是学习成绩的高低,忽视德育和心理层面,不得不承认,要想斩断校园暴力的魔掌,确实是任重而道远。
既然校园暴力还会长期存在下去,那么预防便会显得极其重要。文末,我们就提醒一下孩子们应该如何自我预防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预防及维权
首先,人身安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千万不要轻易去激怒对方。
其次,平时在校内尽量不要太过于高调与招摇,不要一个人独来独往,要结伴而行,避免走僻静、人少的地方。
再次,不要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教师反映,寻求解决。
第四,一旦发生校园暴力,尽量保持理智和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先顺从施暴者的话语,获取信任,尽可能地拖延时间;
第五,用各种方式来分散施暴者的注意力,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动用智慧寻求外力救助,切忌一个人单打独斗。
另外,注意做好取证工作,尽管暴力现场取证比较困难,但还是应该尽力去取证,如果证据欠缺,受害人主张相关权益便会非常困难。因为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诉讼时效期时长为一年,意思就是,在事故发生后的一年时间内,应当尽快启动法律程序,否则,即使受害人诉至法院,在法律上已然不能支持其诉讼请求了。如此一来,暴力事件在让自己身体受到伤害的同时,也造成了精神上的严重伤害。所以,再次提醒大家,一定提高法律意识,对暴力事件义正言辞地“ say no!”
(编辑·宋冰华)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