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内地,新富阶层们早已流行将自己的子女送往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目前当中“学有所成”的“高富帅”、“白富美”,正在日渐适应“藏二代”的身份。
近半年来,佳士得和苏富比相继完成了对中国内地拍卖市场的新布局。这显然是出于对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高度重视。不过,基于有关规定,这两家拍卖行目前的业务不包括文物拍卖,其“施展拳脚”的领域在当代艺术品、珠宝、钟表等领域。毋庸置疑,后几项在国内的买家来说,还只停留在奢侈品的范畴内谈论,想拍出惊天高价,难度系数可想而知。顺理成章之下,当代艺术的表现却关乎着外资拍卖行的“钱途”,身价分量容不得半点“亵渎”。于是,围绕着当代艺术品的一系列策略相继浮出水面。
且看当代艺术的表现
香港苏富比在2013年秋季拍卖场上的亮相,应验了那句老话:“姜还是老的辣。”凭借百年老店的金子招牌,雄厚的资本,娴熟的公关运作,今年秋拍的这场大戏一开锣,果然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国庆“黄金周”里,香港苏富比旗下的一件当代艺术作品——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币(含佣金)的价格成交,轻松拿下了亚洲当代艺术家作品价格的最高纪录。这枚闪亮的“军功章”背后,一半归功这位纯属中国爷们的曾梵志,一半归功苏富比当代艺术部的这一着举棋若定。
比起苏富比的闲庭信步,佳士得在上海自贸区正式开幕的前三天,也按规定动作完成了自己的在中国内地的首拍。不求超常发挥,但求平稳过度。可能是还处在“倒时差”的状态里,佳士得的中国“第一跳”确乎跳得有些让深谙此道的看客们摸不着头脑,同样是当代艺术,意大利画家乔治奥·莫兰迪作品《静物》居然流拍。佳士得印象主义与现代艺术主管乔凡娜也在拍卖后的媒体见面会上说,在欧洲的拍场上曾经出现过中国买家竞投莫兰迪的作品,才特意选择了这幅画。而且,以550万元人民币的估价来说,这幅作品并不昂贵,2008年这幅作品的成交价就达到69万美金。却没想到,在今年中国内地一片“涨声”中,这幅西方血统纯正的艺术品遭到了意想不到的“白眼”。
东南亚艺术在这次秋拍中的抢眼,倒是令外界有点始料未及。观察家们分析,东南亚当代艺术的成功“抢滩”,原因就在于,上海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传统的东南亚艺术作品的藏家很多集中在台湾地区,而上海恰好可以辐射台湾、以及周围地区江苏、浙江、附近的台商,这些台商的集中效应或许可以带动内地藏家对东南亚艺术的追捧。比如这次印度尼西亚艺术家米斯尼亚迪(I.Nyoman Masriadi)创作的《胖超人》(Fatman)以459万人民币成交,超过估价的三倍,成为他同等尺幅作品的最高价,也是他作品的第三高价;新加坡艺术家钟泗滨的《河畔二》也以411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创造了他个人作品的最高纪录。
最为外界所关注的另一个话题,当然要属西方艺术品进人中国内地市场的表现。国际拍卖行百年老店的声名也在此一举。如若能将中国市场带入这个国际俱乐部,老牌国际拍卖行的优势将尽显无疑。无怪乎,佳士得印象主义与现代艺术主管乔凡娜·波塔佐妮(Giovanna Bertazzoni)都亲临预展现场,不厌其烦地向中国的媒体和藏家讲述着艺术家毕加索(Picasso)、乔治奥·莫兰迪(Giorgio Morandi)、亚力山大·考尔德(AlexandreCalder)的知识。
最终,毕加索作品《坐着的男人》以960万元的价格成功交棒;美国雕塑艺术家考尔德的雕塑作品《黑:2-2-6》,也以800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安稳落槌。
揣摩中国藏家心思
在佳士得的首场亮相中,业内人士读出了更多关于中国藏家的分化信息。
根据佳士得发布的数据,此次拍卖共有112位藏家参与竞投,23人通过网络竞投,56名电话委托和15名书面委托,其中有三分之二是中国内地买家。从藏家人数分布上来说,中国内地藏家的需求是不可怠慢的。
内地藏家的知识结构也是不可忽略的细节。早前,就有中国藏家在国际市场上高价购买毕加索作品的案例可循,这就为此番毕加索的《坐着的男人》的960万元,埋下了伏笔;美国雕塑艺术家考尔德在内地的曝光度有限,能拍出800万元的价格,有分析人士表示,这或许得益于,考尔德的一套雕塑作品,在不久前的苏富比伦敦拍卖会上,拍出了998万美元的超高价,遂使这位艺术家在中国市场受到关注;而前文提到的意大利画家乔治奥·莫兰迪作品《静物》的流拍,确实让西方艺术的推介人有些丧气,这多少透露出中国藏家对西方艺术史的认知还有待提高。也有人乘机泼冷水,表示说,单从本场拍卖会中的西方艺术品表现来看,中国内地藏家对于西方艺术的认知不少还停留在美术课本。西方艺术要想在中国内地藏家的收藏明细中留有印记,或许对开展这项工作的人来说,意味着任重道远。
不过,这方面也有利好消息。在中国内地,新富阶层们早已流行将自己的子女送往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目前当中“学有所成”的“高富帅”、“白富美”,正在日渐适应“藏二代”的身份。外资拍卖行掐准了这个时间点上进入中国市场,远见卓识可见一斑。
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当代艺术板块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后,进入了长达五年的冰川期,去年同样也是这个时候国内的当代艺术名家作品,集体还上演了一出惨不忍睹的滑铁卢事件。即便是在今年的春拍中,外资拍卖行尚未发力的情况下,当代艺术的表现,依然还处在温吞的“调整期”。而此次秋拍,时隔不到数月,刚一“泄洪”,当代艺术一举贴上了“亿元”标签。国内就有媒体在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中找到了灵感,认为此幅作品之所以能破纪录拿下桂冠,原因在于中国的藏家群体忽然也灵光乍现“识货”了,其观赏水平从原有的政治意味跳跃到文化学术品位。
“识货论”甫一问世,立刻引来围观,德国海德堡大学艺术史博士生柯鹏,著文点评了这幅引起关注的作品:“从作品的名字来看,它从一开始就走在了用历史名画的旧瓶装时代特性新酒的创作路线,而达-芬奇的壁画原作《最后的晚餐》,早已是万千艺术作品模仿借鉴的对象。”文中依然将这幅身价1.8亿元的油画,视作“政治波普”的延续。
可见,显赫的身价通常容易引起感官上的“幻觉”,这或许“正中”苏富比在今年秋拍布局中的“下怀”。
近半年来,佳士得和苏富比相继完成了对中国内地拍卖市场的新布局。这显然是出于对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高度重视。不过,基于有关规定,这两家拍卖行目前的业务不包括文物拍卖,其“施展拳脚”的领域在当代艺术品、珠宝、钟表等领域。毋庸置疑,后几项在国内的买家来说,还只停留在奢侈品的范畴内谈论,想拍出惊天高价,难度系数可想而知。顺理成章之下,当代艺术的表现却关乎着外资拍卖行的“钱途”,身价分量容不得半点“亵渎”。于是,围绕着当代艺术品的一系列策略相继浮出水面。
且看当代艺术的表现
香港苏富比在2013年秋季拍卖场上的亮相,应验了那句老话:“姜还是老的辣。”凭借百年老店的金子招牌,雄厚的资本,娴熟的公关运作,今年秋拍的这场大戏一开锣,果然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国庆“黄金周”里,香港苏富比旗下的一件当代艺术作品——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币(含佣金)的价格成交,轻松拿下了亚洲当代艺术家作品价格的最高纪录。这枚闪亮的“军功章”背后,一半归功这位纯属中国爷们的曾梵志,一半归功苏富比当代艺术部的这一着举棋若定。
比起苏富比的闲庭信步,佳士得在上海自贸区正式开幕的前三天,也按规定动作完成了自己的在中国内地的首拍。不求超常发挥,但求平稳过度。可能是还处在“倒时差”的状态里,佳士得的中国“第一跳”确乎跳得有些让深谙此道的看客们摸不着头脑,同样是当代艺术,意大利画家乔治奥·莫兰迪作品《静物》居然流拍。佳士得印象主义与现代艺术主管乔凡娜也在拍卖后的媒体见面会上说,在欧洲的拍场上曾经出现过中国买家竞投莫兰迪的作品,才特意选择了这幅画。而且,以550万元人民币的估价来说,这幅作品并不昂贵,2008年这幅作品的成交价就达到69万美金。却没想到,在今年中国内地一片“涨声”中,这幅西方血统纯正的艺术品遭到了意想不到的“白眼”。
东南亚艺术在这次秋拍中的抢眼,倒是令外界有点始料未及。观察家们分析,东南亚当代艺术的成功“抢滩”,原因就在于,上海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传统的东南亚艺术作品的藏家很多集中在台湾地区,而上海恰好可以辐射台湾、以及周围地区江苏、浙江、附近的台商,这些台商的集中效应或许可以带动内地藏家对东南亚艺术的追捧。比如这次印度尼西亚艺术家米斯尼亚迪(I.Nyoman Masriadi)创作的《胖超人》(Fatman)以459万人民币成交,超过估价的三倍,成为他同等尺幅作品的最高价,也是他作品的第三高价;新加坡艺术家钟泗滨的《河畔二》也以411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创造了他个人作品的最高纪录。
最为外界所关注的另一个话题,当然要属西方艺术品进人中国内地市场的表现。国际拍卖行百年老店的声名也在此一举。如若能将中国市场带入这个国际俱乐部,老牌国际拍卖行的优势将尽显无疑。无怪乎,佳士得印象主义与现代艺术主管乔凡娜·波塔佐妮(Giovanna Bertazzoni)都亲临预展现场,不厌其烦地向中国的媒体和藏家讲述着艺术家毕加索(Picasso)、乔治奥·莫兰迪(Giorgio Morandi)、亚力山大·考尔德(AlexandreCalder)的知识。
最终,毕加索作品《坐着的男人》以960万元的价格成功交棒;美国雕塑艺术家考尔德的雕塑作品《黑:2-2-6》,也以800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安稳落槌。
揣摩中国藏家心思
在佳士得的首场亮相中,业内人士读出了更多关于中国藏家的分化信息。
根据佳士得发布的数据,此次拍卖共有112位藏家参与竞投,23人通过网络竞投,56名电话委托和15名书面委托,其中有三分之二是中国内地买家。从藏家人数分布上来说,中国内地藏家的需求是不可怠慢的。
内地藏家的知识结构也是不可忽略的细节。早前,就有中国藏家在国际市场上高价购买毕加索作品的案例可循,这就为此番毕加索的《坐着的男人》的960万元,埋下了伏笔;美国雕塑艺术家考尔德在内地的曝光度有限,能拍出800万元的价格,有分析人士表示,这或许得益于,考尔德的一套雕塑作品,在不久前的苏富比伦敦拍卖会上,拍出了998万美元的超高价,遂使这位艺术家在中国市场受到关注;而前文提到的意大利画家乔治奥·莫兰迪作品《静物》的流拍,确实让西方艺术的推介人有些丧气,这多少透露出中国藏家对西方艺术史的认知还有待提高。也有人乘机泼冷水,表示说,单从本场拍卖会中的西方艺术品表现来看,中国内地藏家对于西方艺术的认知不少还停留在美术课本。西方艺术要想在中国内地藏家的收藏明细中留有印记,或许对开展这项工作的人来说,意味着任重道远。
不过,这方面也有利好消息。在中国内地,新富阶层们早已流行将自己的子女送往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目前当中“学有所成”的“高富帅”、“白富美”,正在日渐适应“藏二代”的身份。外资拍卖行掐准了这个时间点上进入中国市场,远见卓识可见一斑。
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当代艺术板块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后,进入了长达五年的冰川期,去年同样也是这个时候国内的当代艺术名家作品,集体还上演了一出惨不忍睹的滑铁卢事件。即便是在今年的春拍中,外资拍卖行尚未发力的情况下,当代艺术的表现,依然还处在温吞的“调整期”。而此次秋拍,时隔不到数月,刚一“泄洪”,当代艺术一举贴上了“亿元”标签。国内就有媒体在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中找到了灵感,认为此幅作品之所以能破纪录拿下桂冠,原因在于中国的藏家群体忽然也灵光乍现“识货”了,其观赏水平从原有的政治意味跳跃到文化学术品位。
“识货论”甫一问世,立刻引来围观,德国海德堡大学艺术史博士生柯鹏,著文点评了这幅引起关注的作品:“从作品的名字来看,它从一开始就走在了用历史名画的旧瓶装时代特性新酒的创作路线,而达-芬奇的壁画原作《最后的晚餐》,早已是万千艺术作品模仿借鉴的对象。”文中依然将这幅身价1.8亿元的油画,视作“政治波普”的延续。
可见,显赫的身价通常容易引起感官上的“幻觉”,这或许“正中”苏富比在今年秋拍布局中的“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