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tianery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晓风(1941-)是海峡彼岸著名散文家,也是较早为大陆读者所熟悉的一位台湾作家,著有《春之怀古》、《玉想》、《地毯的那一端》、《一个女人的爱情观》、《眼神四则》、《高处何所有》等。
  《不朽的失眠》是一篇语重心长、词采裴然的散文,本文副题直接点明文章的主旨——“写给没考好的考生”。作者以一千二百年前落第者张继的“失”与“得”,来劝导学子正视生命中他们的初遇的落败。写古却不泥古的笔法,写满了历史和人生的颜色,读之使人不禁细致的咀嚼和体味,比“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简单说教更亲切更贴心也更富于实效。
  作家用历史再现、情境摹拟的笔法,带领我们重返那个曾经喧赫的朝代。借助作家并未着色的文字,那群人围观榜单的议论,张继渐失光彩渐多羞愧的眼神在我们眼前清晰浮现,我们读到的是一种惊人的事实,所有这些仿佛都是来自一个亲历者的讲述。这得益于作家对一个落榜生心灵的深切体量,记录的是一个张作家对另一个张作家物伤其类的震颤。
  为了远离那团落第的愁绪,排遣那份落第的尴尬,张继买舟远足。张晓风揣想人物心境的变化,循着“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情境的变化,细针密线,不厌其烦,“亦豪亦秀”,最大可能地还原了那种现场感,最大可能地临写了人物低回的心思。悲怆却不悲观,失望但不绝望,这是失眠的衬色,失眠的原由,却也是人物振作的铺垫,是“失眠”有缘“不朽”的真正开始。从中我们大大地领教了张晓风“腕挟风雷的淋淳健笔,这枝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有一点刚劲”。
  在《不朽的失眠》中,最为动人的是张晓风在文化的背景里为张继作传。她依托千古绝唱《枫桥夜泊》的节奏,用“月落”、“江枫渔火”写所见,用“乌啼”、“钟声”写所闻,用“霜满天”、“对愁眠”写所感,化原诗入散文,再加进张继的遭际以及张晓风的诗化理解,最终以来往古今,熔铸古今,而臻于天成。
  《不朽的失眠》也是一篇当之无愧的文化散文,只是其中的文化不是我们常见的冷硬、生涩的文化,它曾被作家用情感拥抱和温暖过,常常闪耀着诗的灵性和诗的神采,富于生命的鲜活,它是被提纯和升华了的历史和现实,从中我们能够看到散文更为广阔的境界。若想走进这篇用文,是需要一点知识准备的,比如关于唐代的科举,关于张继,关于唐诗,关于《枫桥夜泊》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等等,没有这些积累,我们就不能跨时空与一辈古人对话,也听不懂张晓风本已尽量做到通俗的陈述。
  从“惊悉落第”至“失眠苏州”,再至“题诗咏怀”,作家笔下的墨线看似拉得很远,其实始终不离文化的左右:作者不考量文化,笔下就流泻不出此种多情的文字;字符不包孕文化,作品就生不出奇丽多姿的画意和晶晶亮的思辨的火花。一个历史片断,一个生活的细节,自然的一枝一叶,张晓风部不会放过,她必用自己精致的笔墨一一铺展开来,让我们的心不由自主地为一种母性的表达而感动。
  作家并不回避对人物苦闷的描述,这是以心问心的感人方式。落榜后,我们是有理由伤心的,但这种伤心却只可以是暂时的,更不可能就此沉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一处失败,恰是留下了另一处获胜的机会。那长长榜单上的一长串名字都在时间的洪流里沉没了,而历久弥香的却是张继。正如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所说的:“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我们要感谢张继那场“不朽的失眠”,也可由此断言张晓风对文学艺术的崇敬与高看。
其他文献
《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大家都认为它“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相关的资料都未能解说透彻,或是讳莫如深,或是隔靴搔痒。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试为解说。  要说清楚作者的感情,还是要知人论世。文章的前一部分(1、2段)写的“四十五年前”的事。“四十五前”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学十分繁荣的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一个人所共知的现象,就是越是战乱时期
期刊
千百年来,游子离开故乡的片刻,故乡这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字便承载了浓浓的乡愁;乡愁成为游子和旅人的长久期望和渴盼。那长夜袭来的时候,故乡的一草一木所引起的思念是语言难以承受的。  多少人用各种方式来缓解乡愁,故乡的榕树,雨中的村庄,风中的落叶都成了游子思客对故乡思念的隐喻。而在历代诗人中燕子已经成为经典的故乡的象征和隐喻。郑振铎先生的散文《海燕》也正是借故乡风雨中的海燕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而这
期刊
《黑人兄弟的礼物》一文情深意长景美文妙。通篇流泻着浓郁深厚的情感、包容着深邃丰厚的意蕴。  物我同构作者将橙子的生长过程与作者的审美历程紧密融汇、异质同构,使得物我合一、情景交融。作品以物诱人,达到心物互渗,甚至物我两忘的境地。作者传神地描绘橙树美致和神韵,如春之美:“那碧绿的墙头,播出了淡淡的清香。扁圆的绿叶丛中,绽开了许多星星一样的碎小白花。”“唱歌的蜜蜂和无言的蝴蝶,都朝着小白花翩翩、翩翩”
期刊
在其成名作《致橡树》中,舒婷以渗透着爱和深情的南国木棉的形象来到我们面前。她赋予了木棉树以独立人格的意蕴,追求爱的平等,挣脱爱的依附,发出人性觉醒的呼声,颇令人耳目一新。对人性一贯的关注构成舒婷诗歌创作的灵魂,《惠安女子》就是这样一首饱含人性思考的佳作。  古老服饰形成的特殊风情,装饰着海边渔女自然绰约的身姿,惠安女的形象曾博得人们普遍的惊叹与欣赏,人们的猎奇心理构成了表层的对于惠安女的审美态度,
期刊
我童年时经历过这样一件事,至今难以忘怀。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爸爸上前线去了,妈妈独自带着我和妹妹,住在城外的一个小村子里。  当时,我和妹妹还小,记不清爸爸的模样了,只从照片上见过。不过,妈妈总是给我们讲起爸爸。  于是,我们也经常缠着妈妈要爸爸。妈妈总是哄我们说,爸爸快回来啦,因为眼看着仗就要打完了。然而,战争总是结束不了。后来,妈妈终于对我们说了实话:爸爸还在意大利前线作战。  我们的妈妈
期刊
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抨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注]水,流去几时回。  [注)混同江:松花江。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枷山人,满清正黄旗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
期刊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提)取 (堤)坝 金榜(题)名 (醍)醐灌顶  B.思(量) (靓)丽 (量)人为出 (踉)踉跄跄  C.(秀)丽 (锈)斑 良(莠)不齐 天上星(宿)  D.(矜)持 (筋)骨 弱不(禁)风 无人问(津)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期刊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括号字读音全正确的是  A.含英(咀)(jǔ)华 好恶不(愆)(qiān)  呼天(抢)(qiāng)地 (为)(wèi)虎作伥  B.(浑)(hùn)水摸鱼 (涸)(hé)辙之鲋  韩信(将)(jiāng)兵 (瞠)(chēng)目结舌  C.风驰电掣(chè) 卷(帙)(zhì)浩繁  暴虎(冯)(féng)河 (荷)
期刊
[导读]  古往今来,狗总是被誉为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和朋友,狗也因其忠诚、忘我而被各时代的人们用各种形式的语言和文字赞扬着。本期编者精选了一组关于“狗”的文章,以真实而平淡的故事,记录人与狗之间独特的感情,从全新的角度审视“狗”的存在,洞悉“世态人情”。  在饥饿难挨的第三天的晚上,诺伊想起了那条狗。在这块漂浮的冰岛之上,除了他们两个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伊失去了他心爱的雪橇
期刊
一、石破天惊的批判力量    日本作家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这样记录鲁迅先生灯下写作的情景:  “有一天夜里两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住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光,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像感到这时的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1925年4月29日夜,鲁迅坐在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