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将语文课堂的问题分类为常规性、归纳性、创造性和评品性问题,又探讨了在课堂学习的不同阶段,如何分布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来促成课堂学习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课堂;提问;分类;分布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教师可以借此有效推进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回答问题理解、深化所学知识。课堂提问的质量与课堂教学的质量成正比。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必然离不开高质量的提问。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呢?首先,要正确划分课堂提问的类型;其次,要根据教学进程合理分布设置提问。
对于语文课堂提问的类型,我们可以根据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来划分为四类:
一、表层性问题
指不需要深入思考,通过初步的阅读,利用简单的回忆,借助文本内容就能获得解答。例如《小橘灯》:
1.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姑娘的外貌的?
2.小姑娘的爸爸在不在家?她的妈妈怎么了?
这类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单一确定的,其主要的思维过程就是识记,简单明了最容易回答。这类问题可以用来检查预习和初步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
二、归纳性问题
是学生需要回忆所学知识、联系课文内容,经过综合归纳得出答案的问题。例如《小橘灯》:
1.从小姑娘的外貌和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她的什么性格特征?
2.小姑娘的妈妈是真的病了吗?她到底怎么了?
这类问题的答案不是现成的,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其主要的思维过程是联系、综合与归纳,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得出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分析综合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创造性问题
需要学生有所创意,能摆脱常规束缚,突破问题表层有所创新。例如《小橘灯》:
1.小姑娘一家后来怎么样了?
2.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对待小姑娘一家?
这类问题需要想象和联想能力,通过创造性的思考,得出结论。其主要的思维过程是发散、求异思维。往往经过不同的头脑,答案也就各不相同,但只要顾及到了事实间的基本联系,有理有据就要给予肯定。这类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和应变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品味文章的意蕴、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评品性问题
是要求学生做出判断、评价,需要赋值的问题。例如《孔乙己》:
1.孔乙己是悲剧人物还是喜剧人物?
2.你如何看待孔乙己的遭遇?
这类问题有浅有深,需要事先确定一个标准,不同的标准将有不同深度的答案。其主要思维过程是选择与评判,是四类问题中最难的。回答这类问题不仅要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还要借助理性思考赋予问题必要的评判,在整合材料的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判断和评价。评品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然对问题进行了分类,那么如何正确利用问题,充分发挥出课堂提问的效力呢?在常规教学中,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预习、研习和练习。我们可以将不同的问题设置在不同的阶段,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预习阶段
这是预备性学习,学生可以借助教师、工具书和资料自己进行阅读、思索。此阶段的目标是初步掌握文章主要内容,为下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所以预习阶段主要设置的应该是表层性问题,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就能回答。例如《小橘灯》:
1.课文中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写小姑娘的初次出场?
2.小姑娘家的年夜饭是什么?
(二)、研习阶段
这是通过研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此阶段的重点是研究学习文章的字词句段,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首先可以设置一些归纳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小橘灯》:
1.作者对待小姑娘的态度是怎样的?
2.“小橘灯”在表现小姑娘的性格方面有什么作用?
其次,在完成以上問题的基础上,还应该提出一些创造性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语文能力。例如《小橘灯》:
1.小姑娘的爸爸到底去哪儿了?他会回来吗?
2.你认为胡大夫与小姑娘家是什么关系?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布,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练习阶段
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巩固学习成果,可以分层设置以上三类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些评品性问题,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例如《小橘灯》:
1.与小姑娘相比你有什么优点或不足?
2.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综上所述,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把课堂提问进行有效划分,然后设置在每个教学阶段,不仅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当然,实际教学过程中,上述分类和设置还要结合具体内容灵活应用。
关键词:课堂;提问;分类;分布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教师可以借此有效推进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回答问题理解、深化所学知识。课堂提问的质量与课堂教学的质量成正比。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必然离不开高质量的提问。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呢?首先,要正确划分课堂提问的类型;其次,要根据教学进程合理分布设置提问。
对于语文课堂提问的类型,我们可以根据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来划分为四类:
一、表层性问题
指不需要深入思考,通过初步的阅读,利用简单的回忆,借助文本内容就能获得解答。例如《小橘灯》:
1.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姑娘的外貌的?
2.小姑娘的爸爸在不在家?她的妈妈怎么了?
这类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单一确定的,其主要的思维过程就是识记,简单明了最容易回答。这类问题可以用来检查预习和初步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
二、归纳性问题
是学生需要回忆所学知识、联系课文内容,经过综合归纳得出答案的问题。例如《小橘灯》:
1.从小姑娘的外貌和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她的什么性格特征?
2.小姑娘的妈妈是真的病了吗?她到底怎么了?
这类问题的答案不是现成的,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其主要的思维过程是联系、综合与归纳,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得出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分析综合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创造性问题
需要学生有所创意,能摆脱常规束缚,突破问题表层有所创新。例如《小橘灯》:
1.小姑娘一家后来怎么样了?
2.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对待小姑娘一家?
这类问题需要想象和联想能力,通过创造性的思考,得出结论。其主要的思维过程是发散、求异思维。往往经过不同的头脑,答案也就各不相同,但只要顾及到了事实间的基本联系,有理有据就要给予肯定。这类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和应变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品味文章的意蕴、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评品性问题
是要求学生做出判断、评价,需要赋值的问题。例如《孔乙己》:
1.孔乙己是悲剧人物还是喜剧人物?
2.你如何看待孔乙己的遭遇?
这类问题有浅有深,需要事先确定一个标准,不同的标准将有不同深度的答案。其主要思维过程是选择与评判,是四类问题中最难的。回答这类问题不仅要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还要借助理性思考赋予问题必要的评判,在整合材料的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判断和评价。评品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然对问题进行了分类,那么如何正确利用问题,充分发挥出课堂提问的效力呢?在常规教学中,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预习、研习和练习。我们可以将不同的问题设置在不同的阶段,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预习阶段
这是预备性学习,学生可以借助教师、工具书和资料自己进行阅读、思索。此阶段的目标是初步掌握文章主要内容,为下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所以预习阶段主要设置的应该是表层性问题,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就能回答。例如《小橘灯》:
1.课文中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写小姑娘的初次出场?
2.小姑娘家的年夜饭是什么?
(二)、研习阶段
这是通过研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此阶段的重点是研究学习文章的字词句段,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首先可以设置一些归纳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小橘灯》:
1.作者对待小姑娘的态度是怎样的?
2.“小橘灯”在表现小姑娘的性格方面有什么作用?
其次,在完成以上問题的基础上,还应该提出一些创造性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语文能力。例如《小橘灯》:
1.小姑娘的爸爸到底去哪儿了?他会回来吗?
2.你认为胡大夫与小姑娘家是什么关系?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布,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练习阶段
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巩固学习成果,可以分层设置以上三类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些评品性问题,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例如《小橘灯》:
1.与小姑娘相比你有什么优点或不足?
2.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综上所述,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把课堂提问进行有效划分,然后设置在每个教学阶段,不仅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当然,实际教学过程中,上述分类和设置还要结合具体内容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