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尚希:不能轻言退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财政、货币非常规政策的退出,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政策都是有惯性的,一旦实施就内在于经济之中了,不能轻言退出。有些政策也不是想退就能退得了的。像货币政策,不可能一下子急刹车。就是真的需要退出非常规刺激政策,也到时需要按实际经济运行情况来确定,财政、货币谁先谁后。
肖耿:退出慢行,但可加息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货币总量不应该很快收紧,但价格需要上行。资产价格通胀早已出现,央行应该尽早加息。现在的问题是,投资和消费的总量还很不够,我们还需要可持续的宏观政策来鼓励有效率的投资。所以,现在就让刺激政策回到原点,是不对的。另外,积极财政政策应该是最后退出,而目前还应该加强,而不是退出的问题。积极财政加上利率上行,能够加大有效率投资,扩大进口能力,使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平衡。
韩志国:二季度宽松货币会消失
(独立经济学家)
刺激政策现在就应该退出。今年一季度的GDP保守估计也在11%~12%左右,经济已经完全恢复正常,再不退出,通胀随时可能到来。美国才是真正的危机,而中国是假危机。现在投资过热的苗头已经显现。地方政府大干快上的劲头又上来了。5月份央行就会加息,3个月内宽松货币将会消失。而到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如果财政、货币政策变成双稳健,就是万幸;更担心的是,会变成双紧。当然,最大的可能是:货币从紧、财政稳健。
魏加宁:刺激政策需要转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刺激政策退出,目前实际上处于两难境地:不退,可能导致通胀和资产泡沫;退,又担心经济二次探底。现在的刺激政策,更多的是需要转换,应该有三层含义:货币真正回归适度;财政重心转移,也就是调整结构,积极财政不能完全压在投资上;放松管制搞活企业。货币和财政政策,都应该着眼于改善供给、鼓励民间资本投资。
李迅雷:货币政策退出更容易
(国泰君安总经济师、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经济目前显然尚未到达经济刺激政策需要退出的时候,两会定调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我认为,经济刺激政策应该明年退出为宜,这样空间与余地比较大。相对而言,货币政策退出比较容易,可以使用加息或控制信贷规模等多种方式退出。而财政政策今年已经做了预算,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人民币,较去年还多,因此今年不容易退出。
李晶:刺激政策谨慎退出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
为抵御经济周期而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应该谨慎退出。因为全球经济还未完全复苏,目前来看,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萎靡,欧洲经济更是麻烦不断,主权债务危机已经从希腊传递至葡萄牙,并正向其他国家蔓延。而且中国经济是否完全复苏还有待确定。不过固定投资的回落表明财政政策正在退出,而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全年都在退出。
李稻葵:货币政策退出或为首选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
对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而言,财政政策恐怕必须要先于货币政策退出,因为英美国家要通过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系其经济的进程;而中国的做法可能相反,中国财政状况相对不错,可能先退出货币政策。
石建勋:刺激政策退出不宜操之过急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寻求的或是无痛退出政策,或是进一步刺激经济政策。在中国实体经济还没有真正回暖,外部危机再度爆发的阴影并没有消除的背景下,刺激政策退出不宜操之过急。我们即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要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正确处理好保增长、促就业、调结构、管理通胀预期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等多重目标关系。
徐斌:刺激政策应该退出
(安邦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
中国经济刺激政策早可以退出,即使现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起退出也不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为目前中国经济有过热的危险。与此同时,可以先让人民币大幅升值,然后大幅加息至中性,估计今年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应该在3%以上。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财政、货币非常规政策的退出,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政策都是有惯性的,一旦实施就内在于经济之中了,不能轻言退出。有些政策也不是想退就能退得了的。像货币政策,不可能一下子急刹车。就是真的需要退出非常规刺激政策,也到时需要按实际经济运行情况来确定,财政、货币谁先谁后。
肖耿:退出慢行,但可加息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货币总量不应该很快收紧,但价格需要上行。资产价格通胀早已出现,央行应该尽早加息。现在的问题是,投资和消费的总量还很不够,我们还需要可持续的宏观政策来鼓励有效率的投资。所以,现在就让刺激政策回到原点,是不对的。另外,积极财政政策应该是最后退出,而目前还应该加强,而不是退出的问题。积极财政加上利率上行,能够加大有效率投资,扩大进口能力,使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平衡。
韩志国:二季度宽松货币会消失
(独立经济学家)
刺激政策现在就应该退出。今年一季度的GDP保守估计也在11%~12%左右,经济已经完全恢复正常,再不退出,通胀随时可能到来。美国才是真正的危机,而中国是假危机。现在投资过热的苗头已经显现。地方政府大干快上的劲头又上来了。5月份央行就会加息,3个月内宽松货币将会消失。而到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如果财政、货币政策变成双稳健,就是万幸;更担心的是,会变成双紧。当然,最大的可能是:货币从紧、财政稳健。
魏加宁:刺激政策需要转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刺激政策退出,目前实际上处于两难境地:不退,可能导致通胀和资产泡沫;退,又担心经济二次探底。现在的刺激政策,更多的是需要转换,应该有三层含义:货币真正回归适度;财政重心转移,也就是调整结构,积极财政不能完全压在投资上;放松管制搞活企业。货币和财政政策,都应该着眼于改善供给、鼓励民间资本投资。
李迅雷:货币政策退出更容易
(国泰君安总经济师、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经济目前显然尚未到达经济刺激政策需要退出的时候,两会定调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我认为,经济刺激政策应该明年退出为宜,这样空间与余地比较大。相对而言,货币政策退出比较容易,可以使用加息或控制信贷规模等多种方式退出。而财政政策今年已经做了预算,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人民币,较去年还多,因此今年不容易退出。
李晶:刺激政策谨慎退出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
为抵御经济周期而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应该谨慎退出。因为全球经济还未完全复苏,目前来看,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萎靡,欧洲经济更是麻烦不断,主权债务危机已经从希腊传递至葡萄牙,并正向其他国家蔓延。而且中国经济是否完全复苏还有待确定。不过固定投资的回落表明财政政策正在退出,而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全年都在退出。
李稻葵:货币政策退出或为首选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
对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而言,财政政策恐怕必须要先于货币政策退出,因为英美国家要通过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系其经济的进程;而中国的做法可能相反,中国财政状况相对不错,可能先退出货币政策。
石建勋:刺激政策退出不宜操之过急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寻求的或是无痛退出政策,或是进一步刺激经济政策。在中国实体经济还没有真正回暖,外部危机再度爆发的阴影并没有消除的背景下,刺激政策退出不宜操之过急。我们即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要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正确处理好保增长、促就业、调结构、管理通胀预期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等多重目标关系。
徐斌:刺激政策应该退出
(安邦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
中国经济刺激政策早可以退出,即使现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起退出也不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为目前中国经济有过热的危险。与此同时,可以先让人民币大幅升值,然后大幅加息至中性,估计今年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应该在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