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8日,在无锡太湖科技园著名的“白羊座楼”里,一群来自上海的传感技术科学家正在实验设备前紧张地工作。几个月来奔波于浦东机场、太湖等多个传感网实地应用场所,许多人的脸颊已经被工地的太阳晒得黝黑。
“‘协同处理’是我们研究院最核心的技术之一。”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员指着一个被称作“节点”(Node)的仪器告诉记者——这一仪器长宽各十余公分,由一组芯片组成,可以在安装后实现“协同处理”,即将各种传感器(声、光、压力、气流、水流等)所采集到的信息集中处理成有效信息后反馈给网络。
这便是时下炙手可热的物联网技术——传感。而无锡将建成中国最大规模的传感产业聚集地。
窗外,装满建筑材料的重型卡车正亢奋地开进开出,在“白羊座楼”的旁边,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的“双子楼”几天前刚刚竣工。一位传感专家指着园区的规划图感叹:“政府从这张图中看到GDP,企业看到了发财的机会……”
而就在前一天,即10月27日,全国的传感技术科学家以及移动、联动、电信、华为、中兴、大唐、联想等其它行业的大企业代表齐聚无锡,宣布成立了中国传感网产业联盟。
“物联网发展的春天真正到来了。”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说。
无锡的物联网远见
担任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副秘书长的邢涛,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所的博士生导师。今年初,无锡新区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并合作共建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我认为无锡建设传感中心应该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种是物联网产业集群的中心,也就是大批物联网的研发、生产企业及机构集聚无锡。另一层意思则是把无锡率先打造成一个物联网的应用示范城市,例如智能交通、太湖智能环保,在全国率先实现大规模应用。”无锡市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此前表示,准备把无锡打造成一个传感网的示范城市,“一个智慧的城市,一个感知的城市”,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城市。目前,无锡正在启动传感网的6大示范工程,包括太湖水质监测、智能交通等,无锡政府的采购大单很可能成为传感网产业的“第一桶金”。
在过去几年,无锡一直十分依赖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带来的GDP产出,以填补太湖蓝藻事件后迁出去的大量传统工厂的缺口。而相比起苏北的南通等城市,无锡也没有足够的后备土地来维持原来较粗放的发展模式。无锡急需找到一个继新能源之后一个新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来支撑其下一轮发展。于是传感网进入无锡政府的视野。
除了和中科院联合打造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无锡还正在通过其它方式以扶持这一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例如无锡人事部门通过前几年大量引进优秀的530企业,已经在这一领域抢占了先机。
虽然目前引入的传感领域创业企业规模仍然较小,但他们的到来,为这一产业带来了一定的活力。
“我们引进的这些海归传感科技人员,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对国际上物联网、传感网发展趋势了解深入,这为无锡下一步发展传感网打下了坚实基础。”无锡人事局副局长胡逸表示。
与此同时,无锡市已于近日正式向国务院申报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中国传感信息中心) ,以争取相关优惠政策落户无锡。该方案的目标是,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建成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实现产值500亿元。
据介绍,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作为传感网产业的孵化平台,自身并不承担盈利功能。邢涛表示,虽然无锡研究院也曾经多次考虑过是否开办一些传感网的相关企业,但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有实质动作。“目前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段距离,我们不着急办企业。”
产业机遇何在?
据邢涛介绍,将来传感产业的产业链主要包括:传感器制造——芯片制造——设备制造——网络服务——网络运营——软件开发——服务商等环节。
“我个人认为,这各个环节中,将来利润最丰厚很可能在运营商这一环节。”邢涛表示,由于产业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各个环节未来的产业规模如何,目前仍然很难估算。
从目前的迹象来看,尽管这是一个新兴行业,但是传统电信大企业很可能将在新一轮产业争夺中占据优势。随着华为、中兴等大型电信厂商开始注意到传感网的机遇,一旦其开始大举进入,其先发优势将十分明显。
和互联网、电信网不同的是,传感网产业的设备制造厂商很可能更加倾向于提供解决方案——这样既能拉长产业链,又能提高利润。
而根据传感产业的特性,将来这一产业很可能将诞生一大批专注于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如软件开发商、维护商等,这也很可能成为资本日趋活跃的产业板块。
无锡纳曼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梅玉海告诉记者,近期他频繁接到各类风险投资商的电话,要求洽谈合作事宜,这显示了这一产业正日益受到资本的青睐。
2009年,就读于密歇根大学的电子工程博士后梅玉海选择回国创业,在入选无锡“530”人才引进计划后,拥有丰富纳米感应技术研发经验的他来到无锡创办了无锡纳曼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我们这个行业仍然缺乏大企业,这是我们目前的一大瓶颈。” 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秘书长张晖表示。目前,国内有多达几十家研究所、高校参与了传感网的研究,在技术上已初具规模。然而到目前为止,参与到这一产业的企业仍然十分有限。“最终这一产业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一大批企业来实现。”
大规模应用尚待时日
几乎所有专家都指出,至少在短期内,实现传感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并大量应用于实际生活,还并不现实。
例如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在推进传感网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就遇到了许多实际的困难。“例如交通部门会问我们,这个技术到底什么时候能马上就让他们实现智能监控,以帮助管控交通……”邢涛指出,但在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遗憾地告诉对方,整个产业链上总有那么几个环节目前存在瓶颈,要么就是技术还不成熟,投入应用尚需时日。
除此之外,由于传感网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有存量产业的改造,涉及到许多其它行业的进入门槛,这也阻碍了传感网的大规模应用。例如智能电网的改造,首先就要涉及到电力部门的利益协调问题,“我们需要花大量时间和对方讲传感网到底对他们有什么好处。”邢涛表示,他希望通过中央的重视来协调一些利益关系。
相比之下,美国在新兴技术产业化的能力上优势十分明显。由于在上一轮科技革命中美国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转产业经验,美国目前在推动传感技术的产业化上,走在全世界的前列。除了奥巴马总统支持的智慧地球,仅目前正在推动的美国和墨西哥边境靠传感器架设的“虚拟边境”,其采购额就高达数百亿美元。
邢涛同时指出,物联网概念股的大涨,已经让人看到了产业投机资本的可怕。“那些涨停的股票,好多我们听都没听过,我实在不知道他们和传感产业有什么关系。” ■
“‘协同处理’是我们研究院最核心的技术之一。”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员指着一个被称作“节点”(Node)的仪器告诉记者——这一仪器长宽各十余公分,由一组芯片组成,可以在安装后实现“协同处理”,即将各种传感器(声、光、压力、气流、水流等)所采集到的信息集中处理成有效信息后反馈给网络。
这便是时下炙手可热的物联网技术——传感。而无锡将建成中国最大规模的传感产业聚集地。
窗外,装满建筑材料的重型卡车正亢奋地开进开出,在“白羊座楼”的旁边,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的“双子楼”几天前刚刚竣工。一位传感专家指着园区的规划图感叹:“政府从这张图中看到GDP,企业看到了发财的机会……”
而就在前一天,即10月27日,全国的传感技术科学家以及移动、联动、电信、华为、中兴、大唐、联想等其它行业的大企业代表齐聚无锡,宣布成立了中国传感网产业联盟。
“物联网发展的春天真正到来了。”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说。
无锡的物联网远见
担任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副秘书长的邢涛,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所的博士生导师。今年初,无锡新区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并合作共建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我认为无锡建设传感中心应该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种是物联网产业集群的中心,也就是大批物联网的研发、生产企业及机构集聚无锡。另一层意思则是把无锡率先打造成一个物联网的应用示范城市,例如智能交通、太湖智能环保,在全国率先实现大规模应用。”无锡市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此前表示,准备把无锡打造成一个传感网的示范城市,“一个智慧的城市,一个感知的城市”,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城市。目前,无锡正在启动传感网的6大示范工程,包括太湖水质监测、智能交通等,无锡政府的采购大单很可能成为传感网产业的“第一桶金”。
在过去几年,无锡一直十分依赖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带来的GDP产出,以填补太湖蓝藻事件后迁出去的大量传统工厂的缺口。而相比起苏北的南通等城市,无锡也没有足够的后备土地来维持原来较粗放的发展模式。无锡急需找到一个继新能源之后一个新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来支撑其下一轮发展。于是传感网进入无锡政府的视野。
除了和中科院联合打造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无锡还正在通过其它方式以扶持这一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例如无锡人事部门通过前几年大量引进优秀的530企业,已经在这一领域抢占了先机。
虽然目前引入的传感领域创业企业规模仍然较小,但他们的到来,为这一产业带来了一定的活力。
“我们引进的这些海归传感科技人员,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对国际上物联网、传感网发展趋势了解深入,这为无锡下一步发展传感网打下了坚实基础。”无锡人事局副局长胡逸表示。
与此同时,无锡市已于近日正式向国务院申报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中国传感信息中心) ,以争取相关优惠政策落户无锡。该方案的目标是,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建成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实现产值500亿元。
据介绍,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作为传感网产业的孵化平台,自身并不承担盈利功能。邢涛表示,虽然无锡研究院也曾经多次考虑过是否开办一些传感网的相关企业,但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有实质动作。“目前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段距离,我们不着急办企业。”
产业机遇何在?
据邢涛介绍,将来传感产业的产业链主要包括:传感器制造——芯片制造——设备制造——网络服务——网络运营——软件开发——服务商等环节。
“我个人认为,这各个环节中,将来利润最丰厚很可能在运营商这一环节。”邢涛表示,由于产业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各个环节未来的产业规模如何,目前仍然很难估算。
从目前的迹象来看,尽管这是一个新兴行业,但是传统电信大企业很可能将在新一轮产业争夺中占据优势。随着华为、中兴等大型电信厂商开始注意到传感网的机遇,一旦其开始大举进入,其先发优势将十分明显。
和互联网、电信网不同的是,传感网产业的设备制造厂商很可能更加倾向于提供解决方案——这样既能拉长产业链,又能提高利润。
而根据传感产业的特性,将来这一产业很可能将诞生一大批专注于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如软件开发商、维护商等,这也很可能成为资本日趋活跃的产业板块。
无锡纳曼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梅玉海告诉记者,近期他频繁接到各类风险投资商的电话,要求洽谈合作事宜,这显示了这一产业正日益受到资本的青睐。
2009年,就读于密歇根大学的电子工程博士后梅玉海选择回国创业,在入选无锡“530”人才引进计划后,拥有丰富纳米感应技术研发经验的他来到无锡创办了无锡纳曼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我们这个行业仍然缺乏大企业,这是我们目前的一大瓶颈。” 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秘书长张晖表示。目前,国内有多达几十家研究所、高校参与了传感网的研究,在技术上已初具规模。然而到目前为止,参与到这一产业的企业仍然十分有限。“最终这一产业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一大批企业来实现。”
大规模应用尚待时日
几乎所有专家都指出,至少在短期内,实现传感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并大量应用于实际生活,还并不现实。
例如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在推进传感网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就遇到了许多实际的困难。“例如交通部门会问我们,这个技术到底什么时候能马上就让他们实现智能监控,以帮助管控交通……”邢涛指出,但在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遗憾地告诉对方,整个产业链上总有那么几个环节目前存在瓶颈,要么就是技术还不成熟,投入应用尚需时日。
除此之外,由于传感网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有存量产业的改造,涉及到许多其它行业的进入门槛,这也阻碍了传感网的大规模应用。例如智能电网的改造,首先就要涉及到电力部门的利益协调问题,“我们需要花大量时间和对方讲传感网到底对他们有什么好处。”邢涛表示,他希望通过中央的重视来协调一些利益关系。
相比之下,美国在新兴技术产业化的能力上优势十分明显。由于在上一轮科技革命中美国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转产业经验,美国目前在推动传感技术的产业化上,走在全世界的前列。除了奥巴马总统支持的智慧地球,仅目前正在推动的美国和墨西哥边境靠传感器架设的“虚拟边境”,其采购额就高达数百亿美元。
邢涛同时指出,物联网概念股的大涨,已经让人看到了产业投机资本的可怕。“那些涨停的股票,好多我们听都没听过,我实在不知道他们和传感产业有什么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