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分层,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更好;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
关键词: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
2011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理解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呢?
一、要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分层
赞科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分层,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能够有效地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既能保持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发挥特长,还能使基础的巩固与个性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例如:在讲《文档编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A、B、C三个级别。A层次学生要了解封面的基本组成和布局,掌握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技巧。对B层次的学生而言,除了要掌握初级目标以外,还要熟练掌握图片的插入,更改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并达到精益求精。C层次学生则在初级、中级目标都达到的情况下,要修改色彩搭配、位置协调等,还要掌握好“叠放次序”的调整。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加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教师的“干”讲,根本起不到作用,相反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我就采用了“畅所欲言”教学法。每次上计算机课时,总会有一些聪慧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在上机时总想千方百计地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如将设置改变一下,将图标移动或者设置大屏幕等等,如果解决不好这类问题,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而计算机课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更新快的学科,“一题多解”常常出现,为了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我的做法是:抓住时机请这些“小能人”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的“经验”,然后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此经验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样不仅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转化了不利因素,加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并且还激发了听讲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了他们赶超好学生的信心。这样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更好。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例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总之,要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性,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培养了初中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使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徐克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2-1.
作者简介:李云芳,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希望中学。
关键词: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
2011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理解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呢?
一、要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分层
赞科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分层,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能够有效地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既能保持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发挥特长,还能使基础的巩固与个性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例如:在讲《文档编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A、B、C三个级别。A层次学生要了解封面的基本组成和布局,掌握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技巧。对B层次的学生而言,除了要掌握初级目标以外,还要熟练掌握图片的插入,更改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并达到精益求精。C层次学生则在初级、中级目标都达到的情况下,要修改色彩搭配、位置协调等,还要掌握好“叠放次序”的调整。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加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教师的“干”讲,根本起不到作用,相反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我就采用了“畅所欲言”教学法。每次上计算机课时,总会有一些聪慧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在上机时总想千方百计地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如将设置改变一下,将图标移动或者设置大屏幕等等,如果解决不好这类问题,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而计算机课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更新快的学科,“一题多解”常常出现,为了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我的做法是:抓住时机请这些“小能人”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的“经验”,然后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此经验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样不仅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转化了不利因素,加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并且还激发了听讲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了他们赶超好学生的信心。这样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更好。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例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总之,要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性,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培养了初中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使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徐克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2-1.
作者简介:李云芳,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希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