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是非、真假、美丑、善恶的现实世界。如何在生活世界中筛选并提炼出有益的德育理念,并实施有效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树立信念、形成真知的德育境界,是所有德育工作者所孜孜以求的。学校德育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形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一切都无法脱离现实生活内容而进行。
一、道德之殇,国人不容乐观的道德现状及其原因
德育在我国承载的外延很宽广,它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而且也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甚至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小学德育纲要》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目前我国小学德育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归纳其主要内容有:①热爱祖国的教育;②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③热爱人民的教育;④热爱集体的教育;⑤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⑥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⑦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⑧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⑨良好的意识、品格教育;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从这些内容的罗列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有些内容于小学生而言显得有些抽象,具有很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对于德育工作者而言,实施这样的德育内容显得如此沉重,缺少亲近感、真实感。
从社会生活的维度看,传统社会的封闭性、规范性要求道德教育培养的是能够接受或继承既定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个体。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大德育观理念指导下选择和组织德育内容,必然掺杂着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这种框架指导下的德育教育收效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我们在媒体中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对国人素质曝光的报道。国门打开,经济搞活,国力增强,国人的出国机会增多,国人的许多不雅行为曝光在国外的媒体之中,在国外的一些高级宾馆或旅游景区都会用醒目的中文提醒中国游客不要随地吐痰、不要插队、不要乱扔瓜皮果壳、不要破坏绿化、不要大声喧哗、便后要冲厕等。这些诸如我们国内公民道德规范的内容出现在了国外的宾馆、景区,可见问题之严重,国内不少媒体转载类似的报道后,都用这样的结语:我们的一些国人的素质实在是太低了。为何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堂堂礼仪之邦的国人道德素养会如此之差,古语训“人生儿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显然是德育教育的失误。这些现象的形成使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传统德育观进行深刻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所推祟的是一种“圣人道德”和“英雄道德”,一方面学校德育用道德理想或者是离实际太远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忽视了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的培养,这是造成国人素质降低的本因。在大家局限于满足做道德伦理上的圣人后,反而对一些诸如简单的违背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等道德规范的现象却视而不见。
显然,德育存在的根源在于现实生活,德育的目的在于服务生活,进行德育显然不能脱离生活、坐与论道。因此学校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切入点及着眼点都不光要在认识上入手,更要在行为诱导。那么,我们如何来寻找德育的出路呢?新课改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广实施给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曙光。
二、德育之变,新课改为学校生活化德育带来活力和生机
新课程将课程设置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特别是将学校原有的小学德育课程《思想品德》改为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这是一次非常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遵循科学规律的理性而客观的调整。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德育应该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对现行的学校德育而言,在展会、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活动课程尚无法成为学校里主要的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实施就是通过教材的改革,把知、行与生活场景结合,迫使教师在教法上将知识、观念、理论的教学与实践、活动、行为训练结合。
《品德与生活》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通过提倡小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德育目标的指向,一下从着重意识形态的内涵降低为直面现实的生活德育观。从生活性问题人手,以生活为定向,关注生活,关注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这种生活德育观的回归,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显得亲远而又自然。
新课标将《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定位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培养学生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行:“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在小学中高年段,将德育对学生从关心身边的物、有责任的生活提升到与人的接触,逐渐扩充到社会生活环境,使得德育的这种“生活化”取向因为学生成长的客观逻辑性要求而成为必然。这种德育回归生活的改革,使得我们逐渐收获德育改革的成果,并引导着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发展方向。
在落实新课程德育目标的同时,学校德育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就不能回避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丑恶现象。罗杰斯认为:“如果我们想要学生做自由和负责任的人,我们就必须愿意让他们直面生活、面对难题”。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是一个多种经济多种思想文化并存与激荡的时期,我们既要让学生看到美好的一面,也要让学生知道丑恶的一面,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学校德育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是无法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杜威认为社会生活对学校德育有着重要影响,“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德育既没有德育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而“参与社会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学校只有重视校内典型的社会生活的情况,学校才能成为社会生活的预备。不管是杜威还是陶行知,强调的都是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教育只有与生活世界相联系,才是真实并充满活力的。
学校德育是要把学生带进人的世界,人是有私念的,要让学生学会处理公与私、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忽视或损害个体的正当利益,阻止个体的自我实现。因此学校德育不应该是脱离现实利益关系的绝对超越,德育内容体现的应该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超越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如果学校德育内容自始至终体现的都是一种无私的超越价价观,力图超越个人价值,那么这样的德育内容实际上已经游离于个体之外了。杜威说:“社会只有致力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员的圆满生长,才能尽自己的职责于万一。”同样,道德教育只有致力于教育对象的圆满生长,才能尽自己的职责于万一。
三、德育之策,学校生活化德育的实施
体现德育本质、实现德育功能的中介只能是德育的“生活化”。从生活性问题入手,以生活为定向,才是发挥德育功能的正确方式。
鲁宾斯坦认为:“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向他提出对他有重大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务,因而被他看作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道德上的一切缺陷,一切越轨行为的主要源泉,都是因人们的精神空虚而造成,当他们对周围生活漠不关心、冷眼旁观的时候,他们对一切都会满不在乎。”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二十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经历“道德荒凉时期”之后,越来越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及其研究。当前英国应用较广的德育教材主要是《生命线》、《民主中的价值》,在确定德育内容时主要考虑学生需要、社会反馈和对道德实质的理论阐释三个方面。前者把生活中人与人相处的普遍行为准则作为认识路线,教会学生学会关心和合作,后者从关注社会角度,鼓励师生探索人生价值,引导学生的道德推理向较高阶段发展。美国自1970年代以来,在学校德育方面则是逐渐普及公民学教育课程,并作为学校培养合格公民的新政策。
东方国家中,新加坡近二三十年来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好公民》、《生活与成长》及《儒家伦理》。东西方在德育内容上表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关注生命、自然、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从关注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突出德育的“生活”特性。正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德目进行实施。
实施策略一
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基本德育观和生活观入手,基本德育观包括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今日事今日毕、承诺的事一定做、不说假话不做假事、恪守时间。基本生活观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热爱劳动、合理消费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讲珍惜时间的同时,分析正确娱乐、文明休闲与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的关系;在讲勤俭节约的同时分析正确合理的消费与提高生活水平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低年级学生所必须做到的。
实施策略二
对于中年级学生,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并参与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合格公民意识。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导,设计各种符合公民道德规范的活动,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掌握有关原理,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底线做起,就像参与学习市民道德规范一样。带学生到银行认识一米线,并讲出为何要设计这样的一米线;带学生认识红绿灯,并介绍相关的交通法规;教给他们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鼓励同学问相互走访,在交往中学会交往礼仪,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尊敬长辈;以绿色理念教育学生善待弱小和环境,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会对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益处;在这一方面安排的内容可以有: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学会理解尊重、珍惜友谊、诚实守信、尊敬长辈、团结协作等。
实施策略三
对于高年级学生,我们要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适当引进心理教育内容。近年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显露,不少学生的耐挫心理低下,加上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到了一定的心里断乳期,许多话都不愿与家长说,因此在这个年级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都旨在“健全人格”的培养,且决定德育绩效的道德内化程度与受教育者个垮的心理结构密切相关,健康的心理是幸福人生的必备条件。可以在德育中安排心理教育的内容:正视自我、自尊自信、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培养良好情绪、发展健全情感等,以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品质,为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奠定基础。
德育生活化是一个渐行渐进的过程,在德育“生活化”成为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之时,仍有需多的问题有待探讨,但德育生活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理性归依表明了我们的德育工作正走向实处,给学校德育注入了源共活水,使得学校具体从事德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和老师找到了方向,有了具体的操作目标。
通过不同学校不断的实施和探索,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的道德素养会有更大的提升,我们国人的素质改变也是值得期待。我们有理由相信,上下五千年凝聚成的古国文明的道德之光,依然会成为引领世界公民价值观的航标。
一、道德之殇,国人不容乐观的道德现状及其原因
德育在我国承载的外延很宽广,它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而且也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甚至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小学德育纲要》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目前我国小学德育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归纳其主要内容有:①热爱祖国的教育;②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③热爱人民的教育;④热爱集体的教育;⑤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⑥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⑦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⑧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⑨良好的意识、品格教育;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从这些内容的罗列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有些内容于小学生而言显得有些抽象,具有很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对于德育工作者而言,实施这样的德育内容显得如此沉重,缺少亲近感、真实感。
从社会生活的维度看,传统社会的封闭性、规范性要求道德教育培养的是能够接受或继承既定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个体。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大德育观理念指导下选择和组织德育内容,必然掺杂着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这种框架指导下的德育教育收效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我们在媒体中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对国人素质曝光的报道。国门打开,经济搞活,国力增强,国人的出国机会增多,国人的许多不雅行为曝光在国外的媒体之中,在国外的一些高级宾馆或旅游景区都会用醒目的中文提醒中国游客不要随地吐痰、不要插队、不要乱扔瓜皮果壳、不要破坏绿化、不要大声喧哗、便后要冲厕等。这些诸如我们国内公民道德规范的内容出现在了国外的宾馆、景区,可见问题之严重,国内不少媒体转载类似的报道后,都用这样的结语:我们的一些国人的素质实在是太低了。为何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堂堂礼仪之邦的国人道德素养会如此之差,古语训“人生儿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显然是德育教育的失误。这些现象的形成使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传统德育观进行深刻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所推祟的是一种“圣人道德”和“英雄道德”,一方面学校德育用道德理想或者是离实际太远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忽视了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的培养,这是造成国人素质降低的本因。在大家局限于满足做道德伦理上的圣人后,反而对一些诸如简单的违背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等道德规范的现象却视而不见。
显然,德育存在的根源在于现实生活,德育的目的在于服务生活,进行德育显然不能脱离生活、坐与论道。因此学校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切入点及着眼点都不光要在认识上入手,更要在行为诱导。那么,我们如何来寻找德育的出路呢?新课改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广实施给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曙光。
二、德育之变,新课改为学校生活化德育带来活力和生机
新课程将课程设置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特别是将学校原有的小学德育课程《思想品德》改为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这是一次非常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遵循科学规律的理性而客观的调整。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德育应该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对现行的学校德育而言,在展会、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活动课程尚无法成为学校里主要的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实施就是通过教材的改革,把知、行与生活场景结合,迫使教师在教法上将知识、观念、理论的教学与实践、活动、行为训练结合。
《品德与生活》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通过提倡小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德育目标的指向,一下从着重意识形态的内涵降低为直面现实的生活德育观。从生活性问题人手,以生活为定向,关注生活,关注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这种生活德育观的回归,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显得亲远而又自然。
新课标将《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定位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培养学生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行:“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在小学中高年段,将德育对学生从关心身边的物、有责任的生活提升到与人的接触,逐渐扩充到社会生活环境,使得德育的这种“生活化”取向因为学生成长的客观逻辑性要求而成为必然。这种德育回归生活的改革,使得我们逐渐收获德育改革的成果,并引导着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发展方向。
在落实新课程德育目标的同时,学校德育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就不能回避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丑恶现象。罗杰斯认为:“如果我们想要学生做自由和负责任的人,我们就必须愿意让他们直面生活、面对难题”。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是一个多种经济多种思想文化并存与激荡的时期,我们既要让学生看到美好的一面,也要让学生知道丑恶的一面,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学校德育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是无法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杜威认为社会生活对学校德育有着重要影响,“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德育既没有德育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而“参与社会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学校只有重视校内典型的社会生活的情况,学校才能成为社会生活的预备。不管是杜威还是陶行知,强调的都是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教育只有与生活世界相联系,才是真实并充满活力的。
学校德育是要把学生带进人的世界,人是有私念的,要让学生学会处理公与私、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忽视或损害个体的正当利益,阻止个体的自我实现。因此学校德育不应该是脱离现实利益关系的绝对超越,德育内容体现的应该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超越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如果学校德育内容自始至终体现的都是一种无私的超越价价观,力图超越个人价值,那么这样的德育内容实际上已经游离于个体之外了。杜威说:“社会只有致力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员的圆满生长,才能尽自己的职责于万一。”同样,道德教育只有致力于教育对象的圆满生长,才能尽自己的职责于万一。
三、德育之策,学校生活化德育的实施
体现德育本质、实现德育功能的中介只能是德育的“生活化”。从生活性问题入手,以生活为定向,才是发挥德育功能的正确方式。
鲁宾斯坦认为:“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向他提出对他有重大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务,因而被他看作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道德上的一切缺陷,一切越轨行为的主要源泉,都是因人们的精神空虚而造成,当他们对周围生活漠不关心、冷眼旁观的时候,他们对一切都会满不在乎。”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二十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经历“道德荒凉时期”之后,越来越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及其研究。当前英国应用较广的德育教材主要是《生命线》、《民主中的价值》,在确定德育内容时主要考虑学生需要、社会反馈和对道德实质的理论阐释三个方面。前者把生活中人与人相处的普遍行为准则作为认识路线,教会学生学会关心和合作,后者从关注社会角度,鼓励师生探索人生价值,引导学生的道德推理向较高阶段发展。美国自1970年代以来,在学校德育方面则是逐渐普及公民学教育课程,并作为学校培养合格公民的新政策。
东方国家中,新加坡近二三十年来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好公民》、《生活与成长》及《儒家伦理》。东西方在德育内容上表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关注生命、自然、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从关注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突出德育的“生活”特性。正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德目进行实施。
实施策略一
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基本德育观和生活观入手,基本德育观包括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今日事今日毕、承诺的事一定做、不说假话不做假事、恪守时间。基本生活观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热爱劳动、合理消费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讲珍惜时间的同时,分析正确娱乐、文明休闲与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的关系;在讲勤俭节约的同时分析正确合理的消费与提高生活水平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低年级学生所必须做到的。
实施策略二
对于中年级学生,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并参与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合格公民意识。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导,设计各种符合公民道德规范的活动,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掌握有关原理,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底线做起,就像参与学习市民道德规范一样。带学生到银行认识一米线,并讲出为何要设计这样的一米线;带学生认识红绿灯,并介绍相关的交通法规;教给他们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鼓励同学问相互走访,在交往中学会交往礼仪,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尊敬长辈;以绿色理念教育学生善待弱小和环境,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会对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益处;在这一方面安排的内容可以有: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学会理解尊重、珍惜友谊、诚实守信、尊敬长辈、团结协作等。
实施策略三
对于高年级学生,我们要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适当引进心理教育内容。近年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显露,不少学生的耐挫心理低下,加上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到了一定的心里断乳期,许多话都不愿与家长说,因此在这个年级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都旨在“健全人格”的培养,且决定德育绩效的道德内化程度与受教育者个垮的心理结构密切相关,健康的心理是幸福人生的必备条件。可以在德育中安排心理教育的内容:正视自我、自尊自信、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培养良好情绪、发展健全情感等,以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品质,为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奠定基础。
德育生活化是一个渐行渐进的过程,在德育“生活化”成为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之时,仍有需多的问题有待探讨,但德育生活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理性归依表明了我们的德育工作正走向实处,给学校德育注入了源共活水,使得学校具体从事德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和老师找到了方向,有了具体的操作目标。
通过不同学校不断的实施和探索,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的道德素养会有更大的提升,我们国人的素质改变也是值得期待。我们有理由相信,上下五千年凝聚成的古国文明的道德之光,依然会成为引领世界公民价值观的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