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坚实起步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84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是来源于哲学的一种思维方式。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种事后思维,它更倾向于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据。
  对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体地說,就是指教师对自己或他人的教与学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解读与剖析,从而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成为教师的惯常性行为,它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1 完善教师的思维方式
  人类进行认识活动时所采取的思维方式主要有四种,即哲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艺术的思维方式、宗教的思维方式。教学反思是教师运用理性的力量,对教学活动及其与自身关系进行的观念反省,是对教学的哲学思考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
  近年来,哲学思维方式被人们广泛重视,但是它也仅限于在理论研究者中备受宠爱,在教师团体中一直是曲高和寡。事实上,哲学思维方式虽不同于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思维方式,但至少是与其他三种思维方式并存的。作为课堂研究的教学反思,它具有持续性、不间断性、批判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没有哲学思维方式,教师难以窥得课堂的全貌和教学的本义。唯有哲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决定统率事实与证据的目的,才能解释框定领域与范围的缘由,才能使教师的思维自由度得到大范围增加,所思考的深度得到无限性延伸,使构成教学界的零件得到最优化组合,从而使教师的创造能力与整个心灵得到解放。
  2 优化教师的教学品质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
  对教师来說,教学就是一种经历,经历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并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所以,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容指向研究者自身的生活史,教学反思的动力来自于对高效、优质教育的追求,来自于自我成长的需要,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经历进行回顾和分析,找出困惑和不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完善,继而将之重新付诸新的行动。正因为这一特点,教学反思能够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学实践力,增强教育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形成教师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思故我在”,坚持反思,就会有新收获,就会出现一个新自我。
  3 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
  教学反思是以教师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以自己为研究工具,进而对自己的行为、决策及其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一种研究范式。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教师不是以专业研究者的身份,而是以教师的职业角色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說,教师做的是对自己的研究,研究的是自己的活动,在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把行动与研究和谐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出行动研究的通过教育研究教育的特性。
  这种研究关注的是原生态教学问题,是伴随着教师的教育生活的,是最贴近教学现实的,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有反思,就有研究,有研究,就有促进。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实践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路径,久而久之,会养成一种反思的习惯,生成一种研究的品质。渐渐地,教师们变成了研究者,变成了思想家。
  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涉及教学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与教学理论,教师以反思教学所得,总结经验,发扬优长;以反思教学所失,以吸取教训,弥补不足;以反思教学所疑,拓展研究,求得真识;以反思教学所难,探索路径,寻找策略。将普通的教学反思上升为有意义的教育科研?
  二、教学反思的策略
  1 由“点”到“面”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获得具有研究价值的许多的“点”:某一个环节的设计十分巧妙,某一个词语的理解颇成问题,某一个学生的回答见解独特,某一个小组的合作流于形式,某一个现场处置得心应手,某一个教学引领效果不佳……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应该抓住其中的一个个散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形成一块块颇有厚度的“面”。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特殊事件或独立现象与该对象所属的整体联系起来,使这一现象在教学整体中得到重新认识与解释,获得新的意义,赋予新的教学意蕴。这样的研究涉及客观与主观、事实与价值、个别与整体、情感与理性、行动与理念等多重范畴。多重范畴的性质决定了教学反思内容的丰富性及相互的关联性。
  我在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之后,有位教师指出了我在教学中一个疏忽。教学时,我补充了《儒林外史》中一段文字:“严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接着让学生谈谈读了这句话之后的感受,随后追问学生:“按照常理,这样的大款、这样的富翁在临死的时候会考虑些什么问题?”学生畅所欲言:“应该考虑怎么分割他这么多的财产。”“应该考虑操办后事。”“应该考虑定做一个豪华的棺材,买一块风水宝地,再办一个高规格的葬礼。”最后的这位学生的回答引起笑声一片。
  那位教师认为,学生所谈到的有钱人临死前的种种考虑似乎都在情理之中,但涉及到人生观的教育主题,老师应该予以充分重视,不可跟着大家一笑了之。
  事后,我又全面反思了在试教环节中发生的类似情况,整理成了一篇题为《三笑之后,该說些什么?——五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细节》的文章,全面关注课堂价值观引领。
  2 由“人”度“己”
  教师们可能更习惯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分析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其实,通过他人的课堂同样能够获得好多的启示。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会有提高,哲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人们常常是通过找到某一事物的对应面的特征来发现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的。作为教师,应善于向别人学习,要经常听其他教师的课,并以此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到取长补短,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听课有三种境界,一是“无我”,二是“有我”,三是“超我”。我们首先要达到“有我”之境,将自己融入到课堂情境中,此刻,我就是学生,我就是老师。但局限于此还不行,我们必须跳出课堂看课堂,达到“超我”之境。   听一位教师执教《水》,理解文中第5自然段时,教师提问学生:“文中为什么用‘滑’,而不用‘流’?”学生的回答有:“因为‘流’比‘滑’速度要快,如果用‘流’字,这样就显得浪费水啦。”“用‘滑’字能使文章显得生动一些。”“我觉得用‘流’字太普通了,用上‘滑’字有新意。”“‘滑’需要的水相对少一些,而‘流’则需要的水多一些,‘滑’字更能体现出水的珍贵。”……教师对这些感悟予以充分肯定,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敷衍。
  此时,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两个问题:(1)如果是我,怎样解答老师的提问?(2)通过这段教学,我是否真正明白了“流”与“滑”的区别?我站在教师的角度也思考两个问题:(1)我是否彻底搞明白了这两个字的真正的区别?(2)如果是我,怎样开展这个环节的教学?
  通过积极的反思,形成了关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主题,撰写了一篇题为《语文教学,请揭去模糊的面纱》的文章。
  3 由“表”及“里”
  对于教学的反思,广大教师可能更关注课堂现象,一些直接的表现形态,一种鲜明的现场效果。教学现象的真实状态与深远意蕴是隐含在各种教学活动之内,它无法自我呈现与自我表白,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在思想中重新认识和整理,才能使之浮出水面。感性的表象是个别的,是变化的,对其中的永久性的东西,我们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认识。这是因为,反思的作用总是去寻找那固定的、长住的、自身规定的、统摄特殊的普遍原则。这种普遍原则就是事物的本质和真理,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所以,反思的真正价值在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寻找事件的规律性。对于教师个人经历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体系,应不断地从理论层面进行解释和建构,通过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之间的不断观照、反省与联结,才可以完成对实践的理论提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研。
  例如,我们经常会发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课上坐不住,没有几分钟,课堂便会乱作一团。透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展开深入的研究,探索一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形成原因:一是教师因素。可能是教师的教学语言相对枯燥,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可能是教师的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没有采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设备;二是环境因素。可能是室外经常有人在走动,吸引孩子的眼球;可能是隔壁班的学生在唱歌,让他们的心不在焉;三是学生因素。从整体上而言,一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较短,自制力较差;从个体上分析,可能班级中有几个调皮鬼始终在捣蛋。要解决这样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必须确立真正的儿童立场,认真学习和深入把握儿童的身心特点,从儿童的视角去设计教学,从儿童的需要去优化环境。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和教育的本义。
  当代教育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除了具备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研究能力。古语曰:“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教师对教学的日日反思宛如源源不断的“飞瀑”,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能造就教育的美丽“深潭”。
其他文献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教师往往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习惯于根据自己设计好了的程序展开教学,只想到自己怎样教,却忽视了学生怎样学,使课堂变得沉闷、机械,缺乏应有的生气和乐趣,课堂出现了“生态危机”。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打造生态和谐的课堂,让课堂展现出生命的气息呢?  一、注重体验,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生活的经验和体验,教学的过程成了学生听教师讲解知识技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或死气沉沉,或虚假繁荣,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协助教师完成教学活动,主体地位严重丧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构建一种主动参与型的“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
期刊
选择做语文教师,就选择了超功利。语文教师需要有理想主义的情怀,但又必须以极为务实的行为做他想做的事情,体现中国语文人的优秀传统,具有儒雅的风度和执着的信念,并最终依顺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其内心世界独特的扭力,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语文天地。每个人的禀赋不一,语文教师概不例外,但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尤其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在哪儿,短处在哪儿,并且要善于学他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而不仅仅是仰
期刊
教师的习惯同其他的习惯一样,也有好坏优劣之分。教师良好的教育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众多好习惯经典案例及案例分析中,好习惯之四十三“善待发言错误的学生”使我感触最深:平时上课时,对待学生的发言错误,自己往往为了急于获得结论,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不够准确的答案不加理睬,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大量地采用转向他人提问的形式,直
期刊
我是一个生不逢时的人,正当读书的大好年华,适逢“文革”,整天搞“停课闹革命”,学毛主席语录,写大字报,开批判会,高中课程基本没学。毕业那年,又因家庭成分问题,报考大学,未被录取。求学无门,生活无着,只能在生产队的田间地头打发时光。在生产队我什么苦力活都干过,放过牛、耕过地、修过水库……不管在什么地方,一有空我就会捧起书本旁若无人地“渐入佳境”。  恢复高考,梦想成真,我考取了师范院校。毕业后,我被
期刊
一个人优秀并不难,因为有热情和勤奋就可以做到。但是当一个教师走向卓越,就不是十分容易了。因为更高意义上的要求,教师自身发展不仅来自于方向的正确,方法的恰当,还在于他能否有一个坚韧、平静、不怕挫折的心灵世界,在于自己对于教师专业的深层次能否科学的领悟,在于他自身追求过程中,能够不被流俗遮蔽自己的雙眼,能够对于真理执着的追寻。  一般情况下,对于我们构成误导的往往是流行的浅陋,伪科学的诱惑。教育者是做
期刊
早在十九世纪,我国一些著名教育家如陶行知、陈鹤琴等就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活动要以大自然、大社會为活教材”、“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的观点。《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加强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近年来,我园从幼儿教育目标出发,对幼儿园周边的各种社区资源进行了调查了解,并收集与资源相关的文字、图片。通过精心筛
期刊
《中国青年报》曾发表樊未晨记者撰写的《家长会:“差生”家长集体忍辱》一文。是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的礼堂里召开的初三年级学生家长会引起的记者的调查思考。这篇文章对教师的意见非常大,认为家长会出现这种现象与教师有关。其实,我们应该问问:老师这样做是谁逼的?老师难道真的不懂民主吗?难道老师真的不尊重家长吗?难道老师真的必须这样开家长会吗?老师所说的这些话是自己真心想说的吗?学校领导是如何对待这种家长会的?
期刊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指运用已学知识去单独地获取新知识的一种能力。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而这种“不教”的基础,就是我们的学生能不再依靠教师,就会按照学习规律,主动获取、探索和应用知识,这也是一种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和素质。  谈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更多的人是从“自学方法”、“自学习惯”、“自学意识”等方面切入,而我则比较偏重于就“入”的本质特征
期刊
解答应用题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小学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教学就是在引导学生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则是思维训练获得高效率的有力保证。  一、通过读题加强数量关系训练,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能否正确解答应用题,首先是审题,因此,应从读题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1 熟悉性的读  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读重音,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读完后,不看题想一想,用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