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师德是衡量教师队伍状况的第一标准,加强师德建设来促进教育发展已成为共识。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的师德建设经验对我国高校在师德建设中正确把握师德理想与行为底线的关系、正确处理师德规范与行为实践的关系、构建育人为本的教师职业伦理规范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构建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细化高校师德行为规范、凝练高校师德核心价值,是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可靠立足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德是衡量教师队伍状况的第一标准,加强师德建设来促进教育发展已成为共识。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的师德建设经验对我国高校在师德建设中正确把握师德理想与行为底线的关系、正确处理师德规范与行为实践的关系、构建育人为本的教师职业伦理规范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构建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细化高校师德行为规范、凝练高校师德核心价值,是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可靠立足点。
其他文献
根据在线教学的特点,文章基于腾讯会议和智慧树教学管理平台,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多元化教学评价三方面出发,构建了化工原理课程在线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此次教学实践可为其他课程在线教学提供借鉴。
文章介绍了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基本思路、内容、实施步骤及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元化精英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经验。近年来,学院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取得显著成效,该培养体系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毕业5年后的就业状况及职业发展可作为评价培养目标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文章以武汉工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对该专业2009—2011级学生毕业5~7年后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并从服务区域、工作领域和工作性质方面与毕业当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合理性。结果表明,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人才服务区域定位和职业领域定位合理,对毕业生的职业预期也与实际情况相符。
超级电容器作为新兴能源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优异的功率密度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新材料的应用及新体系的出现,当前超级电容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文章结合该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介绍了超级电容器相关知识的补充和修正,分析了标准化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标准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期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目标。基于CDIO教育模式构建的发酵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可以真实还原发酵车间的实景,这种与企业需求接轨、融入国际工程化生产规范知识的虚拟仿真实验,能够弥补学生在传统实验中不能操作大型发酵罐的缺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和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
基于OBE教学理念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涉及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文章以“腐蚀试验与监测”课程为例,围绕工程应用型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改革设计,采用“问题导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讨教改实践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具有专业情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过程建模与仿真课程是面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从学习数学理论、融入化工前沿、掌握数值软件、优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以期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工具解决复杂化工问题的能力.
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师先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关联、整合,设计成具有可研性的综合性实验;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施并完成实验;最后鼓励学生尝试将实验结果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替代传统的实验报告。实践表明,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教学效果较好。
作为化工类专业的必修课,过程设备的选型与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性机械类课程,对学生学习过程设备与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学科交叉性强、学生没有相应的力学和机械基础,该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深度与广度失衡、教学内容晦涩难懂、高效直观的教学手段缺失、课程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关联较弱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文章结合过程设备的选型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了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浙江大学该课程教学团队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增加讨论
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产出导向(Outcomes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出发,以“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课程为例,应用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一种主客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公开透明的课程测评体系,将对目标的管理分解为对过程的把控,以形成性评价辅佐教学重点与教学进度的动态调整,既注重该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又设计其很强的可操作性,不仅构筑惠及全员的共性平台,而且也有效兼顾个性化的志趣差异,有助于师生凝心聚力以终为始地共达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