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在执政理念上主张实行仁政,在处理分歧和争端上主张以和为贵,在思维方式上主张中庸,在人生历练上主张隐忍负重,在为人处世上主张低调谦让,在行为方式上主张讷言谨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济的发展、军事的强大,更要文化的自觉和影响力。
关键词:儒家文化;精神;弘扬
一、儒家文化的精神要义
(一)在执政理念上主张实行仁政。孔子来自普通阶层,具有朴素的民本意识。如有一次他家的马棚着了火,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乎?”不问马。这充分体现了儒家以人为本的理念。孔子主张等级制度,同时他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制度需要进行修补,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补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这既合乎个人,也合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整部《论语》“仁”先后被提及109次,而相类似的“仁义”被提及108次。至于“仁”的内涵,孔子回答说能够处处实行恭、宽、信、敏和惠这五种美德,便是“仁”了。在他看来,恭敬才不会受侮辱,宽厚才能得民心,诚信才能使人信任,勤勉才能出政绩,给人慈惠才能调度他人。
(二)在处理分歧和争端上主张以和为贵。《论语》上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协调差异,不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协调差异。孔子反对用暴力的方式处理政治上的分歧。对于“和”的内容,孔子主张:“盖均无貧,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可见孔子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统治者修文德、行仁政、重礼乐,以德感人、以德化人、以礼约人;老百姓言行符合礼仪,生活安定富足,人与人关系和谐,每个人都受到很好的关心与照顾。孔子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理想的“和谐”的社会图景:“圣道”大行,天下为公,社会管理者惟贤是举,选才任能;人与人之间平和相处,互相扶持;彼此没有争斗,各尽其力;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生活都能够得到保障,而且物尽其用,人人各尽所能,盗贼不作,夜不闭户。因此,孔子强调的就是在与人交往时,不要主观臆断,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三)在思维方式上主张中庸。所谓“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无不及的表达与实现。中庸思想表现在处事上要求方圆有度。所谓方,是指做人要有棱角,要遵循规矩,要坚持做人的原则,要有人的骨气和品格,要表里如一。所谓园,绝不是圆滑世故,随波逐流,更不是平庸无能,而是一种圆通,一种宽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在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
(四)在人生历练上主张隐忍负重。孔子的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不乏从政的热情,而且也做过几任官,所任最高职位是鲁国的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不管什么样的官职,孔子都勤勉自励,力争做出一些政绩;而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出一些治国平天下的良策,特别是对从政者的为政之道提出了许多意见与建议,对后人多有启发。就像《论语》上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高,意志坚,因为责任很重,而奋斗的路很长。
(五)在为人处世上主张低调谦让。《论语》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告诫人们,一个人有才气和地位,万万不可趾高气扬。大凡成功者都学会了低调处事的风格。例如,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时的杰出统帅冯异,他品格高尚、才能出众,驰骋沙场几十年,战功累累。但每次战役结束后,诸将并坐论功时,他为了避功,把封赏让给部下,常常独坐在大树下读书思过,因而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俗话说:“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得意而张狂是招灾惹祸的根苗。得意而张狂还是摧毁心志的利器。所以,与其感叹事态炎凉,不如在得意之时,做一个谦逊有礼的人。
(六)在行为方式上主张讷言谨行。《论语》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朱熹《四书集注》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孔子的学生子张请教怎样获得官职与俸禄。孔子说:“听各种言论,有疑惑的放在一边,然后谨慎去说自己有信心的,这样就会减少别人的责怪;多看各种行为,有不妥的放在一边,然后谨慎地去做有把握的,这样就能减少自己的后悔。
二、弘扬儒家文化的主要途径
(一)普及儒家文化知识。学习国学传统文化,往往会让自己心态平和起来。经常举办儒家文化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比赛内容以《论语》知识及孔子生平事迹为主,记诵《论语》品读《论语》等,做到更好地推广儒家文化。
(二)利用媒介进行宣传引导。于丹开讲《论语心得》尽管褒贬不一,但对儒家的社会传播意义是积极的。一是一次“励志故事、国学包装、央视强权”法则纯熟运用的文化营销;二是改变儒家“游魂”的局面,在僵化的儒学领域这谭死水里激起千层浪的一块疯狂的石头。如钱文忠讲《弟子规》:短短1080字,360,113件事,看似不起眼的一本书,实际却蕴含了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值得每个人去仔细品读。总之,儒学的思想博大,适合国际传播。儒学的复兴,既需要有一些人做理论的研究工作,也需要一些人做实践的普及工作。儒学只有先走向他们,他们才会渐渐走向儒学。
(三)在实践中应用儒学理论。新加坡认真研究儒学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作出以儒学为主导思想的选择,确认以道德为立国之本,认为想要建立正直和谐的社会,必须弘扬孔子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精神。再如,日本的企业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不随意解雇工人。儒家文化中“仁”的学说,深刻影响着日本精明的企业家。他们认为,这种学说可以救治欧美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日本企业界汲取儒家的“和为贵”学说,提出了“和谐高于一切”的口号。他们特别注重相信人、重视人,让每个雇员都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的重要。因此,企业管理者与雇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帮助,把爱心倾注到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四)领导的引领示范。温家宝总理博学多识,对中国文化、诸子百家颇有研究,还能继续弘扬,古为今用。无论是出访,还是国内活动,出口成章,经常引用名言警句。用《庄子》中“凡交,近则必相糜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讲要为国家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环境的重要性;用“德不孤,必有邻”《论语》,讲如何广交朋友;用《易经》上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明应对危机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用“民惟邦本,本围邦宁”强调执政为民的理念;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讲改革开放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贼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习总书记引用上述的这些名言,都出自儒家经典著作。他指出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五)在教学中增加儒家经典著作。特别是对中学以上的学校,在语文课中加大力度。所以,弘扬儒学文化还需要从青少年抓起。儒家文化在韩国特别受到推崇;在台湾也具有极高的地位,教材精心选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推崇孔孟精神,以儒家思想为主脉,注重传统道德规范对青少年的熏陶,力图构建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儒家文化;精神;弘扬
一、儒家文化的精神要义
(一)在执政理念上主张实行仁政。孔子来自普通阶层,具有朴素的民本意识。如有一次他家的马棚着了火,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乎?”不问马。这充分体现了儒家以人为本的理念。孔子主张等级制度,同时他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制度需要进行修补,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补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这既合乎个人,也合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整部《论语》“仁”先后被提及109次,而相类似的“仁义”被提及108次。至于“仁”的内涵,孔子回答说能够处处实行恭、宽、信、敏和惠这五种美德,便是“仁”了。在他看来,恭敬才不会受侮辱,宽厚才能得民心,诚信才能使人信任,勤勉才能出政绩,给人慈惠才能调度他人。
(二)在处理分歧和争端上主张以和为贵。《论语》上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协调差异,不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协调差异。孔子反对用暴力的方式处理政治上的分歧。对于“和”的内容,孔子主张:“盖均无貧,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可见孔子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统治者修文德、行仁政、重礼乐,以德感人、以德化人、以礼约人;老百姓言行符合礼仪,生活安定富足,人与人关系和谐,每个人都受到很好的关心与照顾。孔子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理想的“和谐”的社会图景:“圣道”大行,天下为公,社会管理者惟贤是举,选才任能;人与人之间平和相处,互相扶持;彼此没有争斗,各尽其力;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生活都能够得到保障,而且物尽其用,人人各尽所能,盗贼不作,夜不闭户。因此,孔子强调的就是在与人交往时,不要主观臆断,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三)在思维方式上主张中庸。所谓“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无不及的表达与实现。中庸思想表现在处事上要求方圆有度。所谓方,是指做人要有棱角,要遵循规矩,要坚持做人的原则,要有人的骨气和品格,要表里如一。所谓园,绝不是圆滑世故,随波逐流,更不是平庸无能,而是一种圆通,一种宽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在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
(四)在人生历练上主张隐忍负重。孔子的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不乏从政的热情,而且也做过几任官,所任最高职位是鲁国的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不管什么样的官职,孔子都勤勉自励,力争做出一些政绩;而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出一些治国平天下的良策,特别是对从政者的为政之道提出了许多意见与建议,对后人多有启发。就像《论语》上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高,意志坚,因为责任很重,而奋斗的路很长。
(五)在为人处世上主张低调谦让。《论语》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告诫人们,一个人有才气和地位,万万不可趾高气扬。大凡成功者都学会了低调处事的风格。例如,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时的杰出统帅冯异,他品格高尚、才能出众,驰骋沙场几十年,战功累累。但每次战役结束后,诸将并坐论功时,他为了避功,把封赏让给部下,常常独坐在大树下读书思过,因而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俗话说:“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得意而张狂是招灾惹祸的根苗。得意而张狂还是摧毁心志的利器。所以,与其感叹事态炎凉,不如在得意之时,做一个谦逊有礼的人。
(六)在行为方式上主张讷言谨行。《论语》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朱熹《四书集注》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孔子的学生子张请教怎样获得官职与俸禄。孔子说:“听各种言论,有疑惑的放在一边,然后谨慎去说自己有信心的,这样就会减少别人的责怪;多看各种行为,有不妥的放在一边,然后谨慎地去做有把握的,这样就能减少自己的后悔。
二、弘扬儒家文化的主要途径
(一)普及儒家文化知识。学习国学传统文化,往往会让自己心态平和起来。经常举办儒家文化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比赛内容以《论语》知识及孔子生平事迹为主,记诵《论语》品读《论语》等,做到更好地推广儒家文化。
(二)利用媒介进行宣传引导。于丹开讲《论语心得》尽管褒贬不一,但对儒家的社会传播意义是积极的。一是一次“励志故事、国学包装、央视强权”法则纯熟运用的文化营销;二是改变儒家“游魂”的局面,在僵化的儒学领域这谭死水里激起千层浪的一块疯狂的石头。如钱文忠讲《弟子规》:短短1080字,360,113件事,看似不起眼的一本书,实际却蕴含了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值得每个人去仔细品读。总之,儒学的思想博大,适合国际传播。儒学的复兴,既需要有一些人做理论的研究工作,也需要一些人做实践的普及工作。儒学只有先走向他们,他们才会渐渐走向儒学。
(三)在实践中应用儒学理论。新加坡认真研究儒学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作出以儒学为主导思想的选择,确认以道德为立国之本,认为想要建立正直和谐的社会,必须弘扬孔子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精神。再如,日本的企业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不随意解雇工人。儒家文化中“仁”的学说,深刻影响着日本精明的企业家。他们认为,这种学说可以救治欧美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日本企业界汲取儒家的“和为贵”学说,提出了“和谐高于一切”的口号。他们特别注重相信人、重视人,让每个雇员都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的重要。因此,企业管理者与雇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帮助,把爱心倾注到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四)领导的引领示范。温家宝总理博学多识,对中国文化、诸子百家颇有研究,还能继续弘扬,古为今用。无论是出访,还是国内活动,出口成章,经常引用名言警句。用《庄子》中“凡交,近则必相糜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讲要为国家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环境的重要性;用“德不孤,必有邻”《论语》,讲如何广交朋友;用《易经》上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明应对危机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用“民惟邦本,本围邦宁”强调执政为民的理念;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讲改革开放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贼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习总书记引用上述的这些名言,都出自儒家经典著作。他指出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五)在教学中增加儒家经典著作。特别是对中学以上的学校,在语文课中加大力度。所以,弘扬儒学文化还需要从青少年抓起。儒家文化在韩国特别受到推崇;在台湾也具有极高的地位,教材精心选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推崇孔孟精神,以儒家思想为主脉,注重传统道德规范对青少年的熏陶,力图构建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