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生语文基础差,文化素养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提出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对对联、猜字谜、学古文、写诗词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引导学生学习国学,达到弘扬民族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 国学教育 高雅情趣 文化素养
中职生多数是由于没有考上理想的中学才来职校学习专业技能的。他们的语文基础不扎实,文化素养较低,综合素质也不高。在中职校园里,这样的现象我们经常见到:学生因考试不及格在网群里辱骂老师;因老师批评了几句就想不开,寻短见;因为同学之间的一些小矛盾就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对;平日里沉迷网吧,迷恋网络小说而不能自拔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情趣不高雅、学习态度不端正、胸无大志、抗挫折能力低的具体体现。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而一个人的态度是受思想指导的,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胸怀大志,就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熏陶。因而重视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礼貌意识和人文素养迫在眉睫。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就是正确引导和陶冶学生情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那么,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既传播传统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又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对对联
对联是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
在学习对偶这种修辞手法时,笔者特地设计了对对联的学习活动。题目是“北京雾锁车迷路”,让学生对出下联。有人对“广州雨大人难行”“武汉雾大人看海”……唉!看来他们对对联的格式不是很了解。于是,笔者出示对联的六大要素,也叫“六相”,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
同学们明确了对联的“六相”之后,终于有了“上海雾大孩走失”“日本核泄人惊慌”“交警旗挥人畅行”这样的妙对!下课铃响了,他们还陶醉在对对联的乐趣当中,课后还主动对了好多对联让笔者修改。他们为自己在对对联方面的“小有成就”而得意和兴奋,学习氛围空前
高涨。
为了让他们把这种对对联的热情持续下去,在学习其他课文时,笔者尽量用对联来引入和概括。用“天下誓,誓誓不及孝妇三桩灵誓;世上冤,冤冤难比窦娥千古奇冤”来引入戏剧《窦娥冤》的学习。用“一夜风流项链变锁链,十年劳苦少妇变老妇”来概括《项链》的主题……让学生保持对对联的积极性,随口即对,随意而为。
把对对联活动引入到课堂中,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转变思维,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发掘学习素材,实现知识的内化、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散、能力的提高,以及高雅情趣的形成。从而让学生了解社会、懂得人情,把德育教育隐藏在无形中。此所谓“润物无声,踏雪无痕”也。
二、猜字谜
猜字谜在我国不仅是日常生活中一项极为常见、参与度高、娱乐身心、启迪智慧的智力游戏,它还是“语文课程资源”之一,是传统文化的精粹。“谜语”能形象、生动、有趣地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人和事,朗朗上口,充分调动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笔者先让大家猜谜语:出淤泥而不染(打一现代作家名),谜底是朱自清。学习古诗时,也同样让学生先猜谜语:禁止放牧(打一古代诗人);跑旱船(打一古代诗人);露出胸前白雪肤(打一古代诗人);谜底分别是杜牧、陆游、李白。而《茶馆》的作家是老舍,笔者让同学们为老舍这个名字出谜面,有“故居”“习惯性放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生在猜谜和编谜中体受到学习的乐趣。
逢年过节时,社会上的猜灯谜活动,学生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虽然只猜中几个,可已经把他们给乐坏了。课堂上的引导竟能让学生把这份兴致延伸到课外,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其潜移默化之功可想而知!
三、学古文
怎样才能让这些整天沉迷游戏和网络的年轻人接触国学、接受国学、研究国学呢?首先教师可在早读时让他们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文化精粹。学生熟读于口,濡染于心,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就会潜移默化地被他们接受。除此以外,平時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可以有意识地把国学经典渗透进去,让学生感受古代先贤的人文精神。
学习史铁生的《园中不单有过我的车辙》时,史铁生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叹,笔者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去学习国学《二十四孝》。其中有一个“负米养亲”的故事。故事说,子路早年家境贫困,常年只能吃到野菜、白薯之类的食物。子路为了让父母能够吃到大米,就到百里之外将米背回来。后来,子路飞黄腾达了,做了大官,拥有许多车子、粮食和酒肉。子路一次在宴席上遗憾地说,父母亲走了,我想再为自己的亲人去百里外背米已经是不可能了。父母亲的寿命是很短暂的,就像是霜露对草木的作用一样,仅是一时的;贤良的人想要为父母尽孝,而父母却可能会等不到他尽孝的这一天了。
通过学习“负米养亲”的故事,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孝、体会孝、弘扬孝。从而不再叛逆,不再任性,不再与父母师长怄气,能守孝悌,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学习环境,培养乐学精神。
学习《成语》时,让学生讲讲成语的典故,如铁杵磨成针、闻鸡起舞等古人励志的成语故事。让学生在国学精粹中感受到古人的励志精神,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创造奇迹。
四、写诗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具有悠久的诗歌传统和璀璨的诗歌文化,诗人词家,灿若群星;名篇佳作,传之久远。时光飞逝,今非昔比,读诗、写诗成了极少数人偶尔为之的事,特别是青少年读诗的时间与频率更是远远少于小说。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粹不能后继无人。所以我们要提倡中技生读诗、写诗,培养其高雅情趣。
中职生语文水平普遍偏低,如果一来就命题作诗,恐怕未成诗句先“投降”。因此,可以先让他们仿写,如学完《早春的微笑》后,让学生仿写校园春早或青春的微笑、微笑的青春等等。接着引导学生即景赋诗,如个别学生喜欢看窗外的雨,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观察雨景,然后把观察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感想写下来,即成一首好诗。经过一番训练,这些平日以钳工、车工操作为伴的“武夫们”,也能出口成章,当起“酸秀才”来了,真是令人感叹啊!
我国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性,增强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怡情悦性,培养高雅情趣;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所谓近朱者赤,在国学精神的熏陶下,学生的品行和修养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提升,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文学底蕴也会得以丰富。让民族精神和国学精粹激发他们昂扬的斗志,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责无旁贷!
在语文课堂上传播经典,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使学生受用终生。
关键词:中职 国学教育 高雅情趣 文化素养
中职生多数是由于没有考上理想的中学才来职校学习专业技能的。他们的语文基础不扎实,文化素养较低,综合素质也不高。在中职校园里,这样的现象我们经常见到:学生因考试不及格在网群里辱骂老师;因老师批评了几句就想不开,寻短见;因为同学之间的一些小矛盾就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对;平日里沉迷网吧,迷恋网络小说而不能自拔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情趣不高雅、学习态度不端正、胸无大志、抗挫折能力低的具体体现。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而一个人的态度是受思想指导的,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胸怀大志,就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熏陶。因而重视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礼貌意识和人文素养迫在眉睫。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就是正确引导和陶冶学生情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那么,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既传播传统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又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对对联
对联是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
在学习对偶这种修辞手法时,笔者特地设计了对对联的学习活动。题目是“北京雾锁车迷路”,让学生对出下联。有人对“广州雨大人难行”“武汉雾大人看海”……唉!看来他们对对联的格式不是很了解。于是,笔者出示对联的六大要素,也叫“六相”,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
同学们明确了对联的“六相”之后,终于有了“上海雾大孩走失”“日本核泄人惊慌”“交警旗挥人畅行”这样的妙对!下课铃响了,他们还陶醉在对对联的乐趣当中,课后还主动对了好多对联让笔者修改。他们为自己在对对联方面的“小有成就”而得意和兴奋,学习氛围空前
高涨。
为了让他们把这种对对联的热情持续下去,在学习其他课文时,笔者尽量用对联来引入和概括。用“天下誓,誓誓不及孝妇三桩灵誓;世上冤,冤冤难比窦娥千古奇冤”来引入戏剧《窦娥冤》的学习。用“一夜风流项链变锁链,十年劳苦少妇变老妇”来概括《项链》的主题……让学生保持对对联的积极性,随口即对,随意而为。
把对对联活动引入到课堂中,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转变思维,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发掘学习素材,实现知识的内化、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散、能力的提高,以及高雅情趣的形成。从而让学生了解社会、懂得人情,把德育教育隐藏在无形中。此所谓“润物无声,踏雪无痕”也。
二、猜字谜
猜字谜在我国不仅是日常生活中一项极为常见、参与度高、娱乐身心、启迪智慧的智力游戏,它还是“语文课程资源”之一,是传统文化的精粹。“谜语”能形象、生动、有趣地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人和事,朗朗上口,充分调动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笔者先让大家猜谜语:出淤泥而不染(打一现代作家名),谜底是朱自清。学习古诗时,也同样让学生先猜谜语:禁止放牧(打一古代诗人);跑旱船(打一古代诗人);露出胸前白雪肤(打一古代诗人);谜底分别是杜牧、陆游、李白。而《茶馆》的作家是老舍,笔者让同学们为老舍这个名字出谜面,有“故居”“习惯性放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生在猜谜和编谜中体受到学习的乐趣。
逢年过节时,社会上的猜灯谜活动,学生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虽然只猜中几个,可已经把他们给乐坏了。课堂上的引导竟能让学生把这份兴致延伸到课外,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其潜移默化之功可想而知!
三、学古文
怎样才能让这些整天沉迷游戏和网络的年轻人接触国学、接受国学、研究国学呢?首先教师可在早读时让他们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文化精粹。学生熟读于口,濡染于心,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就会潜移默化地被他们接受。除此以外,平時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可以有意识地把国学经典渗透进去,让学生感受古代先贤的人文精神。
学习史铁生的《园中不单有过我的车辙》时,史铁生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叹,笔者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去学习国学《二十四孝》。其中有一个“负米养亲”的故事。故事说,子路早年家境贫困,常年只能吃到野菜、白薯之类的食物。子路为了让父母能够吃到大米,就到百里之外将米背回来。后来,子路飞黄腾达了,做了大官,拥有许多车子、粮食和酒肉。子路一次在宴席上遗憾地说,父母亲走了,我想再为自己的亲人去百里外背米已经是不可能了。父母亲的寿命是很短暂的,就像是霜露对草木的作用一样,仅是一时的;贤良的人想要为父母尽孝,而父母却可能会等不到他尽孝的这一天了。
通过学习“负米养亲”的故事,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孝、体会孝、弘扬孝。从而不再叛逆,不再任性,不再与父母师长怄气,能守孝悌,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学习环境,培养乐学精神。
学习《成语》时,让学生讲讲成语的典故,如铁杵磨成针、闻鸡起舞等古人励志的成语故事。让学生在国学精粹中感受到古人的励志精神,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创造奇迹。
四、写诗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具有悠久的诗歌传统和璀璨的诗歌文化,诗人词家,灿若群星;名篇佳作,传之久远。时光飞逝,今非昔比,读诗、写诗成了极少数人偶尔为之的事,特别是青少年读诗的时间与频率更是远远少于小说。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粹不能后继无人。所以我们要提倡中技生读诗、写诗,培养其高雅情趣。
中职生语文水平普遍偏低,如果一来就命题作诗,恐怕未成诗句先“投降”。因此,可以先让他们仿写,如学完《早春的微笑》后,让学生仿写校园春早或青春的微笑、微笑的青春等等。接着引导学生即景赋诗,如个别学生喜欢看窗外的雨,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观察雨景,然后把观察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感想写下来,即成一首好诗。经过一番训练,这些平日以钳工、车工操作为伴的“武夫们”,也能出口成章,当起“酸秀才”来了,真是令人感叹啊!
我国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性,增强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怡情悦性,培养高雅情趣;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所谓近朱者赤,在国学精神的熏陶下,学生的品行和修养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提升,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文学底蕴也会得以丰富。让民族精神和国学精粹激发他们昂扬的斗志,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责无旁贷!
在语文课堂上传播经典,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使学生受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