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回归生活,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企业体育生活化进程理应加快。文章阐述了企业体育生活化的作用,分析了目前企业开展体育生活化的不利因素,提出了发展企业体育生活化措施,旨在推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 企业 体育生活化 不利因素 对策
1.体育生活化的概念
体育生活化是指以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维护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自发需求和日常行为的过程。
但到了当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体育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领域,这不可避免地给人们的身心带来许多沉重的负担,一系列“文明病”、“科技病”相继产生。面对身心的危机,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体育的本质功能和价值。人们发现要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快乐的心情,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享受现代社会高质量的生活,体育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作用。[1]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而致疾的主要原因就是运动不足,缺乏体育健身活动。药物在治疗某种疾病方面所起的作用往往代替不了健身所起到的长久保健的作用。所以,通过体育健身预防疾病的观念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前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同志曾说过,搞“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健身,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涉及“全民健身计划”的种种实施手段,都要提倡简便易行,切忌繁琐复杂。[2]之后他又指出,不能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简单地理解为是一项健身活动计划,不能只注重开展几次活动,而是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用搞建设的方法,全方位、多方面地加强国民体质建设”。[3]
2.企业体育生活化的作用
2.1体育源于人类生活,其影响力必然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今天,其强身健体、愉悦生活、创造生活的重要意义在人们生活中日渐凸显,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4]
2.2企业的拼搏和团队精神。现代社会激励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去努力奋斗,去竞争,去获取最大的发展,这与体育运动中在公平、公正原则下运用各种战术和方法去克服困难、取得新的突破、战胜对手的体育精神是一致的。比如,企业通过开展一些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组织纪律性,敢于拼搏、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团队精神,以及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企业的体育场馆和设施,还能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欣赏美、鉴赏美的水平;此外,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及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等。
2.3企业的品牌形象。打造企业的形象,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与企业文化建设、科学管理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通过企业开展体育生活化活动,可以向社会展示该企业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体育活动所产生的宣传效果往往是其他宣传手段所不能企及的。
2.3缓解员工身心压力。企业体育生活具有一定的调适作用,因为从体育本身的特征来讲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具有消遣、调适和娱乐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工作中的大强度和超负荷运转,带给员工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而良好浓郁的企业体育文化氛围,能在很大程度上释放员工由于工作而造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重压,通过体育运动舒畅其心情,使其放松过于紧张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较好地缓解和消除长时间大强度工作产生的身体疲劳,迅速恢复精力,以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旺盛充沛的体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2.4交流与进行有效的公关活动。企业之间由于工作业务需要和各种职能需求,各种联系和相互往来是一项经常的、必不可少的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化,国民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企业交流的手段已从传统的餐桌酒文化形式向运动场转移;一些新潮时尚健康的现代运动项目与传统的锻炼方法相结合,已成为现代公关的重要平台,乒乓球、羽毛球、保龄球、高尔夫球、网球、滑雪、游泳及爬山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已经进人公关和社交的范围内,预示着社会的一种进步和在生活水平上的提高。
3.影响企业体育生活化的不利因素
3.1企业员工收入不均衡,社区体育设施还比较缺乏,尤其缺乏室内体育场馆,社区体育基本上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居民普遍对社区内体育场地设施满意度不高,对社区体育的管理状况评价一般。
3.2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已进入第2期工程(2001—2010年),体育生活化也有所发展,但种种迹象表明,国民在实行全民健身和体育生活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地区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状况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体育水平不高,全民健身和体育生活化的实施面临诸多困难。由于体育法制观念薄弱,全民健身立法滞后,全民健身活动的监控不力,使得人们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证,体育生活化流于自生自灭,难以健康和良性发展壮大。[5]
3.3缺乏经费投入和领导的支持。企业对体育活动资金投入较少和领导自己对体育价值观念不强,以及自己工作忙参加体育活动少,影响企业体育生活化。
3.4家庭和时间的限制。一般来说,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培养高尚情操,并且运动时间至少在20—30min以上,这样的体育活动才能起到解除郁闷情绪、调节精神的作用,给人一定程度的愉悦感,对提高工作效率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利用双休息日进行社区体育活动的多数为正在工作的中年人,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双休息日有一定的时间,进而也能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夏季与冬季变化较大,在每周平均锻炼次数上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夏季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会有所增加,冬季则会有所减少。
3.5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少。目前,我国社会成员的体育文化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较为贫乏。得不到及时的科学指导,运动负荷得不到有效、合理的监控,缺少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健身活动的推广,这些因素使体育生活化达不到预期目标。
4.促进企业体育生活化发展的对策
4.1多渠道筹措资金,推动企业体育活动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体育生活化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经济发展能够为体育生活化的发展提供直接支持。经济收入的提高有助于体育进入个人和家庭生活。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体育一直面临着经费不足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体育生活化的发展。因此,随着我国GDP总量的增加,政府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体育的投入力度,使社会体育活动在人们生活周围广泛开展起来,加快我国社会体育的步伐,为体育生活化提供物质条件。
4.2加大体育宣传力度,提高企业体育活动化意识。注重体育宣传,扩大体育人口数量加强宣传教育是扩大体育人口数量的有效方法,而扩大体育人口数量又是推动我国体育生活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加强对体育的宣传,使人们把健康与体育活动直接联系起来,增加体育对人们的吸引力,调动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那些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转变,扩大我国体育人口基数,通过众多体育人口的带动使体育走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促进我国体育生活化的发展步伐。[6]
4.3因地制宜,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在体育事业上坚持多元化取向。首先,把企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体育公园、体育健身器材和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特色社区的文体设施,例如:在水泥篮球场、乒乓球场、休闲健身场等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为员工健身运动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不断开展企业体育活动。挖掘传统的体育项目。鼓励各年龄段的员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最后,鼓励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7]
4.4培养合格的体育指导员。社体育指导员是提高体育生活化水平的催化剂,由于目前我国体育指导员队伍少,建议发挥高校体育师资力量和体育设施的优势,加大培养力度,拓展培训渠道。
4.5合理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据有关调查表明,63.4%的体育人口的知识技能来源于学校的授课;50.83%的体育人口仍然坚持参加在学校时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这充分说明学校体育对社会体育的基础性作用。[8]学生应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企业可和学校协调,周末和假期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参考文献:
[1]陈立勇.体育生活化的发展及制约因素[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7.
[2]刘吉.谈谈全民健身计划[N].体育报,1994-03-08.
[3]刘吉.努力开创全民健身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1995-07-05.
[4]梁利民.体育生活化的理论构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5.
[5]陈佩华.对体育生活化的再论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
[6]陈立勇.体育生活化的发展及制约因素[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7.
[7]赵彩红.浅谈体育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山东文学,2010,(2).
[8]陈佩华.对体育生活化的再论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
关键词: 企业 体育生活化 不利因素 对策
1.体育生活化的概念
体育生活化是指以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维护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自发需求和日常行为的过程。
但到了当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体育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领域,这不可避免地给人们的身心带来许多沉重的负担,一系列“文明病”、“科技病”相继产生。面对身心的危机,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体育的本质功能和价值。人们发现要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快乐的心情,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享受现代社会高质量的生活,体育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作用。[1]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而致疾的主要原因就是运动不足,缺乏体育健身活动。药物在治疗某种疾病方面所起的作用往往代替不了健身所起到的长久保健的作用。所以,通过体育健身预防疾病的观念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前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同志曾说过,搞“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健身,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涉及“全民健身计划”的种种实施手段,都要提倡简便易行,切忌繁琐复杂。[2]之后他又指出,不能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简单地理解为是一项健身活动计划,不能只注重开展几次活动,而是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用搞建设的方法,全方位、多方面地加强国民体质建设”。[3]
2.企业体育生活化的作用
2.1体育源于人类生活,其影响力必然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今天,其强身健体、愉悦生活、创造生活的重要意义在人们生活中日渐凸显,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4]
2.2企业的拼搏和团队精神。现代社会激励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去努力奋斗,去竞争,去获取最大的发展,这与体育运动中在公平、公正原则下运用各种战术和方法去克服困难、取得新的突破、战胜对手的体育精神是一致的。比如,企业通过开展一些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组织纪律性,敢于拼搏、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团队精神,以及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企业的体育场馆和设施,还能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欣赏美、鉴赏美的水平;此外,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及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等。
2.3企业的品牌形象。打造企业的形象,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与企业文化建设、科学管理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通过企业开展体育生活化活动,可以向社会展示该企业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体育活动所产生的宣传效果往往是其他宣传手段所不能企及的。
2.3缓解员工身心压力。企业体育生活具有一定的调适作用,因为从体育本身的特征来讲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具有消遣、调适和娱乐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工作中的大强度和超负荷运转,带给员工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而良好浓郁的企业体育文化氛围,能在很大程度上释放员工由于工作而造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重压,通过体育运动舒畅其心情,使其放松过于紧张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较好地缓解和消除长时间大强度工作产生的身体疲劳,迅速恢复精力,以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旺盛充沛的体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2.4交流与进行有效的公关活动。企业之间由于工作业务需要和各种职能需求,各种联系和相互往来是一项经常的、必不可少的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化,国民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企业交流的手段已从传统的餐桌酒文化形式向运动场转移;一些新潮时尚健康的现代运动项目与传统的锻炼方法相结合,已成为现代公关的重要平台,乒乓球、羽毛球、保龄球、高尔夫球、网球、滑雪、游泳及爬山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已经进人公关和社交的范围内,预示着社会的一种进步和在生活水平上的提高。
3.影响企业体育生活化的不利因素
3.1企业员工收入不均衡,社区体育设施还比较缺乏,尤其缺乏室内体育场馆,社区体育基本上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居民普遍对社区内体育场地设施满意度不高,对社区体育的管理状况评价一般。
3.2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已进入第2期工程(2001—2010年),体育生活化也有所发展,但种种迹象表明,国民在实行全民健身和体育生活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地区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状况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体育水平不高,全民健身和体育生活化的实施面临诸多困难。由于体育法制观念薄弱,全民健身立法滞后,全民健身活动的监控不力,使得人们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证,体育生活化流于自生自灭,难以健康和良性发展壮大。[5]
3.3缺乏经费投入和领导的支持。企业对体育活动资金投入较少和领导自己对体育价值观念不强,以及自己工作忙参加体育活动少,影响企业体育生活化。
3.4家庭和时间的限制。一般来说,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培养高尚情操,并且运动时间至少在20—30min以上,这样的体育活动才能起到解除郁闷情绪、调节精神的作用,给人一定程度的愉悦感,对提高工作效率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利用双休息日进行社区体育活动的多数为正在工作的中年人,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双休息日有一定的时间,进而也能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夏季与冬季变化较大,在每周平均锻炼次数上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夏季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会有所增加,冬季则会有所减少。
3.5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少。目前,我国社会成员的体育文化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较为贫乏。得不到及时的科学指导,运动负荷得不到有效、合理的监控,缺少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健身活动的推广,这些因素使体育生活化达不到预期目标。
4.促进企业体育生活化发展的对策
4.1多渠道筹措资金,推动企业体育活动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体育生活化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经济发展能够为体育生活化的发展提供直接支持。经济收入的提高有助于体育进入个人和家庭生活。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体育一直面临着经费不足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体育生活化的发展。因此,随着我国GDP总量的增加,政府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体育的投入力度,使社会体育活动在人们生活周围广泛开展起来,加快我国社会体育的步伐,为体育生活化提供物质条件。
4.2加大体育宣传力度,提高企业体育活动化意识。注重体育宣传,扩大体育人口数量加强宣传教育是扩大体育人口数量的有效方法,而扩大体育人口数量又是推动我国体育生活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加强对体育的宣传,使人们把健康与体育活动直接联系起来,增加体育对人们的吸引力,调动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那些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转变,扩大我国体育人口基数,通过众多体育人口的带动使体育走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促进我国体育生活化的发展步伐。[6]
4.3因地制宜,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在体育事业上坚持多元化取向。首先,把企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体育公园、体育健身器材和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特色社区的文体设施,例如:在水泥篮球场、乒乓球场、休闲健身场等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为员工健身运动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不断开展企业体育活动。挖掘传统的体育项目。鼓励各年龄段的员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最后,鼓励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7]
4.4培养合格的体育指导员。社体育指导员是提高体育生活化水平的催化剂,由于目前我国体育指导员队伍少,建议发挥高校体育师资力量和体育设施的优势,加大培养力度,拓展培训渠道。
4.5合理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据有关调查表明,63.4%的体育人口的知识技能来源于学校的授课;50.83%的体育人口仍然坚持参加在学校时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这充分说明学校体育对社会体育的基础性作用。[8]学生应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企业可和学校协调,周末和假期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参考文献:
[1]陈立勇.体育生活化的发展及制约因素[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7.
[2]刘吉.谈谈全民健身计划[N].体育报,1994-03-08.
[3]刘吉.努力开创全民健身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1995-07-05.
[4]梁利民.体育生活化的理论构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5.
[5]陈佩华.对体育生活化的再论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
[6]陈立勇.体育生活化的发展及制约因素[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7.
[7]赵彩红.浅谈体育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山东文学,2010,(2).
[8]陈佩华.对体育生活化的再论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