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中的哲理的领悟能力,对文章主题的发掘能力,对文章艺术性的欣赏能力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试图从比较阅读中的求同和求异角度进行授课,以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中,又以读为基础,因此,要想真正会学语文,学会语文,读是前提条件且是不或缺的条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此言就是劝诫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因此,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加强课内外阅读。
一、加强课内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阅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助力。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只有真正置身于文本之中,才能切实体会到作者的心声,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当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就能领悟冰心在《忆读书》中所倡导的“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人生哲理,就能了解鲁迅在《孔乙己》中所蕴含的反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民主革命思想,就能体验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描绘的景色及其流露的作者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二、补充课外阅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课外阅读面是否拓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处理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课本范文精讲和加强课外阅读训练的关系,才能把语文学科教好。
采取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读书的乐趣,积极主动去寻找与课本有关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语文的兴趣,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
所谓的比较阅读就是把教材中相同或相近体裁的文章,或是课内外同样风格、同样题材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着阅读。比较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体裁、立意、标题、结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方法、抒情的色彩、议论的方法作用,乃至文章的风格、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通过比较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联想、分析、概括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提高语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梳理水平,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扩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面,我以语文教材为例,着重从小说鉴赏中人物、情节、环境、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谈谈求同求异比较阅读的一些可借鉴的方法。
(一)求同比较
顾名思义,求同比较就是找出几个知识点中的共同点。这是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学会认识事物规律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对祥林嫂无目的的反抗和反抗的无力性难以理解,甚至发出了对祥林嫂的嘲笑声,认为她缺少反叛性。于是我建议学生在读过短篇小说《一个贞烈的女子》后,比较祥林嫂和阿毛姑娘两个人物形像。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个女子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都是封建礼教思想浓厚的农村,都是时代的牺牲品,从而深入理解了小说的主题:被封建礼教思想浸透的祥林嫂的反抗是无力的,她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从而更深层的感受到小说家无言的沉重和尖锐的呐喊声。
通过这样的求同分析,学生对离我们比较远的时代下发生的故事有了一定的理解,对描写这种封建环境下的小说的主题、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求同之妙,可以使学生从归纳比较中,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求异比较
语文学科的特点除工具性外,还有人文性。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不但能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得到美的享受。比较阅读中的求异法是一种能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思想的好方法。同样一首《卜算子·咏梅》,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让人感受到孤独寂寞的悲剧美,而毛泽东同志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让人感受到乐观的积极的崇高美。而在学习《鸿门宴》时,则可以走出课文的框架之外,看一看后人对项羽的功过是非的评价。杜牧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霸业未成的叹惜如声声在耳;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叹千载而下仍令多少英雄豪杰为之热血沸腾;而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则将革命志士的万丈豪情表露无遗。
通过比较阅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步的提升,有了良好的阅读兴趣,对于语文的求知欲也会相应的提高,相信这为以后的语文学习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中,又以读为基础,因此,要想真正会学语文,学会语文,读是前提条件且是不或缺的条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此言就是劝诫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因此,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加强课内外阅读。
一、加强课内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阅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助力。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只有真正置身于文本之中,才能切实体会到作者的心声,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当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就能领悟冰心在《忆读书》中所倡导的“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人生哲理,就能了解鲁迅在《孔乙己》中所蕴含的反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民主革命思想,就能体验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描绘的景色及其流露的作者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二、补充课外阅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课外阅读面是否拓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处理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课本范文精讲和加强课外阅读训练的关系,才能把语文学科教好。
采取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读书的乐趣,积极主动去寻找与课本有关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语文的兴趣,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
所谓的比较阅读就是把教材中相同或相近体裁的文章,或是课内外同样风格、同样题材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着阅读。比较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体裁、立意、标题、结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方法、抒情的色彩、议论的方法作用,乃至文章的风格、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通过比较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联想、分析、概括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提高语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梳理水平,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扩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面,我以语文教材为例,着重从小说鉴赏中人物、情节、环境、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谈谈求同求异比较阅读的一些可借鉴的方法。
(一)求同比较
顾名思义,求同比较就是找出几个知识点中的共同点。这是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学会认识事物规律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对祥林嫂无目的的反抗和反抗的无力性难以理解,甚至发出了对祥林嫂的嘲笑声,认为她缺少反叛性。于是我建议学生在读过短篇小说《一个贞烈的女子》后,比较祥林嫂和阿毛姑娘两个人物形像。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个女子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都是封建礼教思想浓厚的农村,都是时代的牺牲品,从而深入理解了小说的主题:被封建礼教思想浸透的祥林嫂的反抗是无力的,她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从而更深层的感受到小说家无言的沉重和尖锐的呐喊声。
通过这样的求同分析,学生对离我们比较远的时代下发生的故事有了一定的理解,对描写这种封建环境下的小说的主题、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求同之妙,可以使学生从归纳比较中,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求异比较
语文学科的特点除工具性外,还有人文性。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不但能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得到美的享受。比较阅读中的求异法是一种能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思想的好方法。同样一首《卜算子·咏梅》,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让人感受到孤独寂寞的悲剧美,而毛泽东同志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让人感受到乐观的积极的崇高美。而在学习《鸿门宴》时,则可以走出课文的框架之外,看一看后人对项羽的功过是非的评价。杜牧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霸业未成的叹惜如声声在耳;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叹千载而下仍令多少英雄豪杰为之热血沸腾;而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则将革命志士的万丈豪情表露无遗。
通过比较阅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步的提升,有了良好的阅读兴趣,对于语文的求知欲也会相应的提高,相信这为以后的语文学习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