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部通过合并升格、独立升格、转制升格和转设等方式,批准设立了一大批本科高校,与传统本科高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在特定的“新建期”既面临着“黄金发展”的重要机遇,又面临着“矛盾凸显”的严峻挑战。新建本科院校具有新的大学历史使命:肩负高等教育大众化重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为着眼点,探讨新建本科院校未来发展之路,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11年教育部提出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方向的新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技能型、科学创新型的人才为己任。 近几年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各类企业、人力资源市场短缺情况严重。因此,为解决当前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高校为理论导向,以企业为实训基地,立足市场,为社会培养更多岗位对接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分类不明确,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政府部门对于分类指导虽有所行动,有所作为,但还不够细致。这些导致了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分类中不能明确位置,对其所肩负的使命和任务不清晰,在院校的定位、办学类型的定位、层次的定位、人才培养定的位方面,忽略社会实际需求,盲目攀高。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转型涉及到从结构到形态、从形式到内涵、从显性到隐性、从宏观到微观,由教育生态环境变化而进行的各种维度的调整,在办学层次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变。
新建本科院校是否能自觉而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转型发展的问题,并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合理定位,在教育实践中解决好转型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这类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内容
1.新建本科院校谋准定位
定位,乃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首要问题和基础问题。深入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类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同时,要研究周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沿革,总结该类院校的办学经验与教训,并对当前的办学基本条件以及教师的基本状况进行摸底。通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当前状况的深入结合,才有可能做到准确定位,不盲目攀高,不单一盲从,结合自身的所处位置发展优势,坚持发展特色,形成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区域发展态势。
2.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特別是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得以解决,接下来才会涉及到如何去培养的问题。作为高校进行学科设置、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都应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来进行,由此,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切合实际并符合学校定位。当然,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服务区域经济的,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深入挖掘,衡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标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专业素质等。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衔接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的定位和教育、教学具体工作之间的桥梁即为人才培养模式,其是将人才的培养目标具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符合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学校定位,学校办学思想、思路、传统,及学校现有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另外由于我国企、事业单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岗前教育与入职培训制度,这部分教育与培训压力挤压向了新建本科院校。因此,研究符合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作就显得更为紧迫 更为重要。
三、实施方案
(一)理论层面
1.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法,构建具有实践特色课程体系三方面作为三个抓手,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坚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强调“专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坚持定向在行业,定性在专业,定型在应用,定位在教学,定格在实践; ”始终坚持“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能成才”的人才培养观,培养“成人、成才、成功”的三成高端型人才。
2.运用高等教育理论阐述新建本科院校进行准确定位的必要性和途径,剖析研究型院校、高职高专与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异同,细致梳理和甄别技能型人才的内涵,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社会满意和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在实践层面上-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辽宁省一所新建民办地方高校,其立校的使命即为地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结合该校的办学定位、人才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即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构建适合于该类院校人才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结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职业教育发展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1.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建立三层次校内实验体系
校内实验室、模拟仿真基地等是学生实验的主要场所。为满足各类实验教学的需要,将课程实验、模拟实训课、案例设计、综合实验等作为一个循环系统,从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应用能力。同时,构建基础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跨课程综合实训,三层次的校内实验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的内容设置纵向上有序递进,横向上互相融合。实践课程的设计由简单的专业基础课到复杂的专业核心课,内容循序渐进,逐渐深化。如先做基础类实训,后做专业类实训;以会计学专业为例,专业课实训上先做基础会计实训,设置的业务量较少,内容较简单;再做电子报税模拟实训,设置的业务量较多,内容较复杂、综合,既有基本纳税业务的处理,又有综合的税务申报表的编制等;另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了相关专业软件操作的实践类课程,如证券投资学、会计电算化等。整个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有序递进的特点,既符合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建立资源回流型校外实践教学甚地,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当前,高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企业谋求进一步发展、学生提升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增强的必然要求,就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共育、共赢。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型发展的必行之路。所以,在创新产学研公寓共赢机制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动因,坚持“资源回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育发展”的原则,形成合作“引力”,注重发挥产学研合作的双向引力,使其既有利于该校的社会实践,又有利于合作企业单位的需求,还有利于学生求职发展。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践基地,吸纳在校生挂职锻炼,社会实践。企业在培养实训人才的同时,择优吸纳优秀的实习生带毕业后留用。而学校后续讲这一部分毕业生再次邀请返回学校,参与“求职经验分享”,“职场宣讲”,“企业专场宣讲”,“小学期实训课程指导”等创新产学研合作“资源回流”活动,推动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发展。
四、结论
现今,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已是新建本科院校责无旁贷的责任。学校应在十三五期间谋求创新发展,找准定位,办出水平和特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欣慰,符合社会需求,对接企业岗位。这也将有利于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中得到更大的支持和发展。
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级教改课题“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视角”编号:2015XJJGYNXM22的研究成果。
2011年教育部提出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方向的新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技能型、科学创新型的人才为己任。 近几年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各类企业、人力资源市场短缺情况严重。因此,为解决当前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高校为理论导向,以企业为实训基地,立足市场,为社会培养更多岗位对接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分类不明确,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政府部门对于分类指导虽有所行动,有所作为,但还不够细致。这些导致了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分类中不能明确位置,对其所肩负的使命和任务不清晰,在院校的定位、办学类型的定位、层次的定位、人才培养定的位方面,忽略社会实际需求,盲目攀高。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转型涉及到从结构到形态、从形式到内涵、从显性到隐性、从宏观到微观,由教育生态环境变化而进行的各种维度的调整,在办学层次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变。
新建本科院校是否能自觉而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转型发展的问题,并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合理定位,在教育实践中解决好转型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这类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内容
1.新建本科院校谋准定位
定位,乃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首要问题和基础问题。深入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类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同时,要研究周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沿革,总结该类院校的办学经验与教训,并对当前的办学基本条件以及教师的基本状况进行摸底。通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当前状况的深入结合,才有可能做到准确定位,不盲目攀高,不单一盲从,结合自身的所处位置发展优势,坚持发展特色,形成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区域发展态势。
2.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特別是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得以解决,接下来才会涉及到如何去培养的问题。作为高校进行学科设置、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都应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来进行,由此,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切合实际并符合学校定位。当然,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服务区域经济的,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深入挖掘,衡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标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专业素质等。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衔接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的定位和教育、教学具体工作之间的桥梁即为人才培养模式,其是将人才的培养目标具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符合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学校定位,学校办学思想、思路、传统,及学校现有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另外由于我国企、事业单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岗前教育与入职培训制度,这部分教育与培训压力挤压向了新建本科院校。因此,研究符合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作就显得更为紧迫 更为重要。
三、实施方案
(一)理论层面
1.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法,构建具有实践特色课程体系三方面作为三个抓手,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坚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强调“专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坚持定向在行业,定性在专业,定型在应用,定位在教学,定格在实践; ”始终坚持“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能成才”的人才培养观,培养“成人、成才、成功”的三成高端型人才。
2.运用高等教育理论阐述新建本科院校进行准确定位的必要性和途径,剖析研究型院校、高职高专与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异同,细致梳理和甄别技能型人才的内涵,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社会满意和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在实践层面上-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辽宁省一所新建民办地方高校,其立校的使命即为地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结合该校的办学定位、人才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即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构建适合于该类院校人才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结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职业教育发展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1.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建立三层次校内实验体系
校内实验室、模拟仿真基地等是学生实验的主要场所。为满足各类实验教学的需要,将课程实验、模拟实训课、案例设计、综合实验等作为一个循环系统,从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应用能力。同时,构建基础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跨课程综合实训,三层次的校内实验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的内容设置纵向上有序递进,横向上互相融合。实践课程的设计由简单的专业基础课到复杂的专业核心课,内容循序渐进,逐渐深化。如先做基础类实训,后做专业类实训;以会计学专业为例,专业课实训上先做基础会计实训,设置的业务量较少,内容较简单;再做电子报税模拟实训,设置的业务量较多,内容较复杂、综合,既有基本纳税业务的处理,又有综合的税务申报表的编制等;另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了相关专业软件操作的实践类课程,如证券投资学、会计电算化等。整个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有序递进的特点,既符合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建立资源回流型校外实践教学甚地,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当前,高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企业谋求进一步发展、学生提升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增强的必然要求,就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共育、共赢。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型发展的必行之路。所以,在创新产学研公寓共赢机制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动因,坚持“资源回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育发展”的原则,形成合作“引力”,注重发挥产学研合作的双向引力,使其既有利于该校的社会实践,又有利于合作企业单位的需求,还有利于学生求职发展。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践基地,吸纳在校生挂职锻炼,社会实践。企业在培养实训人才的同时,择优吸纳优秀的实习生带毕业后留用。而学校后续讲这一部分毕业生再次邀请返回学校,参与“求职经验分享”,“职场宣讲”,“企业专场宣讲”,“小学期实训课程指导”等创新产学研合作“资源回流”活动,推动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发展。
四、结论
现今,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已是新建本科院校责无旁贷的责任。学校应在十三五期间谋求创新发展,找准定位,办出水平和特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欣慰,符合社会需求,对接企业岗位。这也将有利于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中得到更大的支持和发展。
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级教改课题“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视角”编号:2015XJJGYNXM2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