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变”改革是农村进入新时期综合改革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本文围绕三个导向,即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民生导向,就“三变”改革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破解“三变”发展难题,推动“三变”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期达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从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近40年来,农民增产不增收状况日益凸显,投入大,生产成本高,产品销售难等使农民处于市场弱势。农民拥有的生产要素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不能形成增收来源。2014年以来,六盘水进行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改革的探索,创新了农村产权制度,盘活了农村各种资源要素,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脱贫攻坚精准度、有效性,推动了农村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三变”改革是农村进入新时期综合改革的有益尝试和探索,现已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财政资金整合难,使用效率低,村级组织、企业、农民三者缺乏共同体利益纽带,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不协调。
一、“三变”改革成效情况
六盘水从2014年进行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综合改革,成功经验在全国得到了推广。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骨干力量”,肯定了“三变”改革取得的成果。
(一)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二)“三变”改革激活了各类生产要素
一是资源资产入股。
二是整合各类资金入股。
(三)股权分红成效显著。
从统计数据分析可知, “三变”改革把现行的农业经营主体众多,经营分散,无力掌控市场的多个个体引导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变”改革,让农民拥有的闲置房屋、山地、森林、生产技术、资金生产要素形成效益找到出路,生产要素和生产要素拥有者灵活、自愿、有效结合。
二、障碍因素分析
从“三变”产业覆盖的农户(包括贫困户)、农户分红的统计数据来看,虽然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还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如部分企业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不能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建立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带动作用不强,覆盖面不广;产业化集群链条短,产销脱节等,改革的风险开始呈现,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和矛盾凸显期,需要科学分析,积极防范。
(一)资金之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农业企业都在遭受着严重的资金瓶颈?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把投资概算搞错了。照搬工业上的“重资产轻流动”模式,以为把初始投资重点用在征地、建场和买设备上就行,少量流动资金就能运转,结果情况远非如此。
第二种,把投资周期估短了。虽然理论上投资回收期是明确的,但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严重偏离投资预期的情况,收益期迟迟等不到。
第三种,資金缺乏,融资困难。
(二)市场之困。除过大宗的粮油农产品外,多数的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测算出来的利润率并不低,但一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好多投资农业的亏得一塌糊涂,还搞不明白怎么“死”的。农业的利润跑哪里去了?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三)质量之困。农产品质量管理的一些特殊性,从实际出发来规范农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
首先,必须看到农产品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标准化。
其次,频发的自然风险让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也非常困难。
再次,转换期生产成本高,经济风险大。
(四)产销脱节之困
绿色有机农产品面临着销售困难,目前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仍沿袭普通农产品的销售老路,缺乏有效的市场建设,没的合理的市场组织,销售手段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销售网络,营销手段和措施不配套。
三、对策建议
从“三变”改革的障碍因素分析可知,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仍存在着重生产、轻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基地规模较小,利益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是制约“三变”改革纵深发展的障碍因素,从而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如何通过“三变”改革,实现带动产业全面发展的目的,有以下对策建议:
1.培育主导产业和产品,抓好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2.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3.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4.建设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基础。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其一,以健全的标准体系保障质量。
其二,以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升质量。
5.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国家政协副主任杜鹰一行到六盘水调研指出,建立平台公司、合作社和农民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三变”改革的关键所在。所以,要加大对载体抓手的探索力度,平台公司对合作社要直接抓在手上,要加强合作社的培训,加强阶段性的指导,特别要根据产业季节性的特点进行技能培训和阶段性重点工作安排,这样才能形成“平台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民”紧密的联结关系。
6.用好“两权”抵押贷款等金融工具,进一步为“三变”改革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三变”改革过程中,参与“三变”的企业大部份是农业产业或与农业有关,由于农业产业属于弱势、高风险产业。保险公司不愿担保,金融部门以农业产业没有固定的标的物,加之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严重制约等因素,导致银行对农业产业贷款积极性不高,支持力度不大,在农业产业处于“断奶”的情况下,没有资金注入,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受到资金的制约。同时,农业产业基金量少面多,无法保障在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7.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
判断一个地区是不是农业强区,农产品加工来发展水平是一个重要标志,没有加工的农业永远是产品农业、弱势农业。补齐农产品加工发展短板,一方面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培育壮大主体,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利益。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懂市场、能创新、有活力的主体,支持各类主体发展壮大,特别要加强龙头企业培育,鼓励工商资本投资,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业。(作者单位为中共观山湖区委党校)
从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近40年来,农民增产不增收状况日益凸显,投入大,生产成本高,产品销售难等使农民处于市场弱势。农民拥有的生产要素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不能形成增收来源。2014年以来,六盘水进行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改革的探索,创新了农村产权制度,盘活了农村各种资源要素,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脱贫攻坚精准度、有效性,推动了农村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三变”改革是农村进入新时期综合改革的有益尝试和探索,现已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财政资金整合难,使用效率低,村级组织、企业、农民三者缺乏共同体利益纽带,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不协调。
一、“三变”改革成效情况
六盘水从2014年进行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综合改革,成功经验在全国得到了推广。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骨干力量”,肯定了“三变”改革取得的成果。
(一)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二)“三变”改革激活了各类生产要素
一是资源资产入股。
二是整合各类资金入股。
(三)股权分红成效显著。
从统计数据分析可知, “三变”改革把现行的农业经营主体众多,经营分散,无力掌控市场的多个个体引导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变”改革,让农民拥有的闲置房屋、山地、森林、生产技术、资金生产要素形成效益找到出路,生产要素和生产要素拥有者灵活、自愿、有效结合。
二、障碍因素分析
从“三变”产业覆盖的农户(包括贫困户)、农户分红的统计数据来看,虽然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还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如部分企业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不能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建立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带动作用不强,覆盖面不广;产业化集群链条短,产销脱节等,改革的风险开始呈现,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和矛盾凸显期,需要科学分析,积极防范。
(一)资金之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农业企业都在遭受着严重的资金瓶颈?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把投资概算搞错了。照搬工业上的“重资产轻流动”模式,以为把初始投资重点用在征地、建场和买设备上就行,少量流动资金就能运转,结果情况远非如此。
第二种,把投资周期估短了。虽然理论上投资回收期是明确的,但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严重偏离投资预期的情况,收益期迟迟等不到。
第三种,資金缺乏,融资困难。
(二)市场之困。除过大宗的粮油农产品外,多数的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测算出来的利润率并不低,但一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好多投资农业的亏得一塌糊涂,还搞不明白怎么“死”的。农业的利润跑哪里去了?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三)质量之困。农产品质量管理的一些特殊性,从实际出发来规范农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
首先,必须看到农产品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标准化。
其次,频发的自然风险让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也非常困难。
再次,转换期生产成本高,经济风险大。
(四)产销脱节之困
绿色有机农产品面临着销售困难,目前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仍沿袭普通农产品的销售老路,缺乏有效的市场建设,没的合理的市场组织,销售手段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销售网络,营销手段和措施不配套。
三、对策建议
从“三变”改革的障碍因素分析可知,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仍存在着重生产、轻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基地规模较小,利益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是制约“三变”改革纵深发展的障碍因素,从而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如何通过“三变”改革,实现带动产业全面发展的目的,有以下对策建议:
1.培育主导产业和产品,抓好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2.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3.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4.建设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基础。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其一,以健全的标准体系保障质量。
其二,以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升质量。
5.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国家政协副主任杜鹰一行到六盘水调研指出,建立平台公司、合作社和农民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三变”改革的关键所在。所以,要加大对载体抓手的探索力度,平台公司对合作社要直接抓在手上,要加强合作社的培训,加强阶段性的指导,特别要根据产业季节性的特点进行技能培训和阶段性重点工作安排,这样才能形成“平台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民”紧密的联结关系。
6.用好“两权”抵押贷款等金融工具,进一步为“三变”改革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三变”改革过程中,参与“三变”的企业大部份是农业产业或与农业有关,由于农业产业属于弱势、高风险产业。保险公司不愿担保,金融部门以农业产业没有固定的标的物,加之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严重制约等因素,导致银行对农业产业贷款积极性不高,支持力度不大,在农业产业处于“断奶”的情况下,没有资金注入,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受到资金的制约。同时,农业产业基金量少面多,无法保障在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7.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
判断一个地区是不是农业强区,农产品加工来发展水平是一个重要标志,没有加工的农业永远是产品农业、弱势农业。补齐农产品加工发展短板,一方面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培育壮大主体,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利益。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懂市场、能创新、有活力的主体,支持各类主体发展壮大,特别要加强龙头企业培育,鼓励工商资本投资,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业。(作者单位为中共观山湖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