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写前指导和写后评价两个方面,对比和分析了两节同课異构的初中英语写作课,旨在探索如何合理利用seewolink软件发挥学生在写作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写作能力,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seewolink;写作教学;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吕海龙,浙江省宁海县跃龙教育集团黄坛中学。
虽然信息技术已经慢慢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中,但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存在一些误区。他们认为只要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课件,就能体现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的运用。随着中考作文比重的加大,英语写作教学与评价一直是教师们研讨的重点。但传统课堂中,教师们在写前指导时,只是单一地依赖课件进行语言和结构的呈现;在写后评价环节,也以单向呈现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未得到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度不够,自然也限制了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本文将从写前指导和写后评价两方面,对比和分析两节同课异构的初中英语写作课,旨在探讨希沃软件(seewolink)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一、Seewolink软件简介
SeewoLink是一款基于WiFi网络,实现移动终端(手机)和PC端(电脑)之间互动的软件。该软件能实现移动端同步PC端桌面、移动端远程操作PC、无线PPT演示、实物拍照展示、文件传输等功能。使用该软件之前,需要在手机和电脑上分别下载安装seewolink,打开后通过校园内同一WiFi进行互联,再同时打开手机和电脑上的seewolink, 扫描PC二维码,即可进行所示各项操作。
二、课例背景
1.课例内容。本课是新标准英语九年级下册Module 1 Travel的写作课, 是本模块的第三课时。学生在前两课时的听说课和阅读课中,已经对旅行话题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储备。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能将之前所学自然准确地以书面形式输出。
2.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学习基础相近。步入初三,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和活跃程度上有所下降。旅行对他们而言不陌生,因此他们具备了较充足的素材。
3.授课教师描述。两位授课教师来自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A教师来自郊区,教龄8年。B教师来自中心城区,教龄10年。本文中教师A的课例称为课例A,教师B的课例成为课例B。
4.教学目标。两位授课教师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1)能熟练掌握与旅行话题相关的目标语言lie in/be located in, be famous for/be well-known for, go to…by…/take a… to, so…that, 定语从句,I think/believe/…that…, 感叹句等;(2)能独立起草关于旅行话题的作文初稿;(3)能在老师同伴的协作下,进行作文润色。
三、两个课例对比与分析
1.写前指导。学生能否独立习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已经具备了本话题相关的语言储备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习作前,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其中包括与旅行话题相关语言的激活和写作框架的指导。
(1)教学片段描述。在课例A中,教师呈现了自己去江西旅行的照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与学生分享了 “My trip to Jiangxi”。学生一边读老师写的作文,一边完成以下任务:
1) The passage is written in the line of ________.
A. time B. places C. time and places
2) Find some adjectives
【关键词】seewolink;写作教学;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吕海龙,浙江省宁海县跃龙教育集团黄坛中学。
虽然信息技术已经慢慢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中,但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存在一些误区。他们认为只要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课件,就能体现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的运用。随着中考作文比重的加大,英语写作教学与评价一直是教师们研讨的重点。但传统课堂中,教师们在写前指导时,只是单一地依赖课件进行语言和结构的呈现;在写后评价环节,也以单向呈现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未得到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度不够,自然也限制了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本文将从写前指导和写后评价两方面,对比和分析两节同课异构的初中英语写作课,旨在探讨希沃软件(seewolink)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一、Seewolink软件简介
SeewoLink是一款基于WiFi网络,实现移动终端(手机)和PC端(电脑)之间互动的软件。该软件能实现移动端同步PC端桌面、移动端远程操作PC、无线PPT演示、实物拍照展示、文件传输等功能。使用该软件之前,需要在手机和电脑上分别下载安装seewolink,打开后通过校园内同一WiFi进行互联,再同时打开手机和电脑上的seewolink, 扫描PC二维码,即可进行所示各项操作。
二、课例背景
1.课例内容。本课是新标准英语九年级下册Module 1 Travel的写作课, 是本模块的第三课时。学生在前两课时的听说课和阅读课中,已经对旅行话题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储备。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能将之前所学自然准确地以书面形式输出。
2.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学习基础相近。步入初三,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和活跃程度上有所下降。旅行对他们而言不陌生,因此他们具备了较充足的素材。
3.授课教师描述。两位授课教师来自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A教师来自郊区,教龄8年。B教师来自中心城区,教龄10年。本文中教师A的课例称为课例A,教师B的课例成为课例B。
4.教学目标。两位授课教师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1)能熟练掌握与旅行话题相关的目标语言lie in/be located in, be famous for/be well-known for, go to…by…/take a… to, so…that, 定语从句,I think/believe/…that…, 感叹句等;(2)能独立起草关于旅行话题的作文初稿;(3)能在老师同伴的协作下,进行作文润色。
三、两个课例对比与分析
1.写前指导。学生能否独立习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已经具备了本话题相关的语言储备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习作前,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其中包括与旅行话题相关语言的激活和写作框架的指导。
(1)教学片段描述。在课例A中,教师呈现了自己去江西旅行的照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与学生分享了 “My trip to Jiangxi”。学生一边读老师写的作文,一边完成以下任务:
1) The passage is written in the line of ________.
A. time B. places C. time and places
2) Find some adjec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