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

来源 :中华少年·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afaff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 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人们生活在环境之中对周围环境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教育已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
  关健词:地理教学 加强 “环保”教育
  
  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那么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工程,要从孩童开始,从中小学抓起。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到1989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环保工作正式步入法制轨道,并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
  一、认真钻研教材,讲清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知识。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世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气候、河流、湖泊、中国自然资源与平均合理用水保护水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分区的中国地理等知识,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讲清楚自然资源的概念,而且要详细讲解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知识。如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流域概况的知识,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常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 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同时还应着重介绍,解放以来黄河两岸的人民 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治理改造黄河,化害为利,趋利避害,使晋陕等沿河省区出现了田园似锦、棉麦丰收的喜人景象,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境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例如讲“工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讨论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污染转嫁问题,深深懂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讲“逆城市化现象”时,可进一步讲述国外许多人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主动摒弃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导致的逆城市化现象;讲“湿地、森林、草地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而且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大得多”时,可以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算的两笔不同的账为例:其木材等经济价值最多值300多美元,其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湿度、产生氧气、吸烟滞尘、降低噪音等生态价值却高达20万美元;讲“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时,可结合一些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法规定主人剖鱼宰牛等时,必须使动物无痛苦地死去,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让学生理解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还可以1993年菲律宾的45名儿童由他们监护人的代表为诉讼代表人,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菲律宾政府环境治理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合同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政府停止大规模地出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采伐权的活动的案例,让学生浅显地理解代际公平原则。
  二、结合国情教育和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 历史 、 政治 、 经济 、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讲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的一面,又讲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不利的一面,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环境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针对我国各地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无论是城镇建设、人口数量,还是工业规模都急剧地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发展,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这些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自觉保护好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三、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
  当前,各类媒体上常有生态环保的报道,这些报道既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又具有教育性,易被学生所接受,因而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是提高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结合地震、冰灾、沙尘暴、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具体的国际国内生态灾难时政新闻,国际国内有关环境保护的会议、新出台的各种政策和法律法规,国家采取的诸如环保风暴等行动,师生共同探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办法,促使学生经常性地关注各阶段的环境大事。如观看上世纪90年代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黄河断流,2003年我国西北地区的蝗灾,2008年元月席卷我国南方的冻雨,“5•12”汶川大地震和京津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等影像资料,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下,树立环境忧患和危机意识,增强学生保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无车日、水日、及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环保纪念日,开展环境道德素质教育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如9月22日各大城市举行以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代替小汽车上下班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响应这一活动,自愿步行上下学,使他们懂得在面对 现代 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够依照生态伦理及生态道德的理念自律,自愿体验简单化的生活,形成生态化的简朴、健康的社会风气。以各种时政热点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既能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关心社会 发展 ,关注世界变化,树立科学的环境道德观。
  总之,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教师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检验。只有教师从思想上明确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大胆而充分地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找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找到更多、更好地开展渗透环境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 澄. 地理教学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12
  [2]王存志.《在中小学进行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9(9)
  [3]初中地理教材.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1
  [4]王爱勤.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的错位与整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4).
  
其他文献
摘要: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全新的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记忆,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健全个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多媒体 现代多媒体网络化教学 创新素质    现代科技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素质教育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多媒体对实验教学的辅助作用,通过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只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更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随着计算机越来越普及,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多媒体的应用为物理学科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的展示优
期刊
一、在课堂上,教师 “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我们教与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应培养他们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获得技能才能终身受益,才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的途径。那么在自然中学生接触的都是原始材料,如何从中获得知识呢?这就要教师授之以法,毕竟知识的传递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分析、判断、处理原始材料。  二、增加课外书,让学生尽量多地阅读。  如果说电视
期刊
摘要:为满足当代社会发展和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对政治的厌倦的态度,从而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和质量。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优化政治教学中的作用: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寓学习内容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三、用多媒体技术中实现师生的合体,共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中作为教学“例子”的教材(文本)更是可以作为文本课外资源开发的主要凭借。  教师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拓展时机,对文本课外资源进行适当的拓展,把拓展融入文本教学的
期刊
摘要:适当的教学媒体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教学信息的传递、交流、沟通、反馈。实验教学中多媒体系统设计,充分利用教学媒体能显著地优化实验课堂教学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教学 多媒体 教学效果 选择与设计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教学内容不再以单一的语言和板书来呈现,而是融入了声音
期刊
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由于小学生刚接触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于是许多教师会无意识甚至是有意识地喧宾夺主。这样的课不仅淹没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还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我们把电脑和英语结合后,上述事实就可大大降低了。我们开始结合教材,挖掘教材,制作课件,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游戏、竞赛、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联想等思维,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能就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
期刊
摘要: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师生面貌焕然一新,教师的教学行为渐趋理性化和人文化,学生的自主地位和自主意识、能力不断增强,成果丰硕。但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丢失了美术教育的核心——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都能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美术教学 培养 审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做到: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语文教学中课程开
期刊
在学习新课标中,作为教师,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主体与角色的重新定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帮助其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增强其实践能力。  在实践新课标中,作为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我们也不难发现:新课标要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要求与我们乡村的实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