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影响上海民营企业成长的因素,不是否定上海民企老板的长处和它的主流面。对于自己存在的不足,在上海籍老板的座谈会上,他们坦率直言,自我解剖,颇有一针见血的味道。
总想安稳点
有些老板说,上海很多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多数是循规蹈矩的,从小就告诫他们这样不许做,那样不好做。做完作业好不容易可出去玩了,大人还在背后叫一句:“不许闯祸,别弄出一身汗回来”,以致我们现在做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往往如此,使孩子身上总是缺了点闯劲。至于要辞职下海更是前思后量,不仅小两口反复商量,而且还要让一大帮亲戚朋友来开家庭会,来研究决定。
现在我们创业了,做老板了,骨子里也总想安稳点,生怕弄出点什么事来。尽管我们有时也想把企业做大些,可是在考虑问题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显得步子迈不大迈不快。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摔打,我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会从上海弄堂文化的圈子中跳出来融入全球经济的。
【本刊点评】:
历史上长期处在殖民统治下生活的上海人,难以形成“反叛”的文化氛围,其特有的“弄堂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文化和心态。存在决定意识,根深蒂固的东西固然难以改变,但不改变原有观念中的不合理部分就要落后。打破思想上的坛坛罐罐是为了创新,接受新事物,强调从娘胎中带来的东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晚了10年
有个老板认为,上海的这种文化在领导层身上同样有烙印。他说,1994年,江浙两省的私营经济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温州的企业差不多90%是非公经济了,尤其是广州、深圳的私营经济发展更快,可那时在上海办一家公司还要盖很多章,其中一个章是要派出所盖的,以证明你没有犯罪前科。家里有人辞职还得要家属签字同意。在这种环境中,我们的观念能先进吗?那时在上海一个月能上缴20万以上税收的企业就能算大户了,现在想来实在也算不了什么。在发展非公经济方面,上海总说要向外省市学习,但实际是步子总迈不大。后来市领导外出考察了几次,我们感觉到上海发展私营企业的步子才快些了,可总的来说,在发展非公经济方面还是经常有慢一拍的感觉。
【本刊点评】:
找出差距是为了超越,差距即动力、即方向。上海现正在制定落实国务院“36条”的细则,但愿这些政策能实实在在,尽早出台,这就要看政府的了。
太精明而变得过分小心
上海老板自己说,因为精明,上海人做生意很有眼光,但是,由于太精明,上海商人大都十分谨慎小心,会注意到太多的细节。在做生意谈判之前,多半已事先调查好对手等情况,谈判多半是在有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才进行的。因此,上海人做生意,常常会因个别小问题与别人争论不休,时间拖得很长,使自己和他人都会产生很累的感觉,更会因此而失去一些机会。
上海人因为自信而生自负,对自己提出的做法坚信不移,认为自己的想法、主张是顺应自然,合乎逻辑的,所有的人都应赞同,不太愿意让步,对别人则总是不相信、不放心,得失的计算先于一切,总是根据自己的投入多少与实际获利来比较,评判自己行为的效果。还有一些人,总认为自己冒着那么大的风险辞职下海或是将自己的全部财产都拿出来了,跟别人合作或者仅做个一般股东,吃亏了,不干。因此,要在上海籍老板中出现一支类似“温州炒房团”的队伍是不太可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较差,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与他人的合作,也妨碍了这些企业的做强做大。
【本刊点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过分精明,算计太多,反而会失去机会,这方面,上海商人真的应向北方商人好好学学。学习他们古道热肠、急人所难、乐于助人、关心朋友。
包办太多养成依赖性
“实际上上海政府对下岗人员包办得太多,对大胆鼓励老百姓发展非公经济宣传不够也是影响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方面”,老板们认为,简单地安排一个工作并不能带来长远的稳定,更不利发展非公经济。在温州、广州等地,老百姓没有工作首先想到的是自谋出路,办企业;而在上海,遇到这种情况,老百姓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找政府。怪不到有这么一句顺口溜:看市场经济到温州,看计划经济到上海。“这种氛围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老板们非常坦白地说。
当然,在上海办企业起始成本较高,从注册资金到租赁店面,从各种税费到商务成本,开支比较大。办得早的企业差不多都是服务型企业,以后才逐渐有一些商贸型的企业,第一桶金的积累太长太慢。除了以后的股份制企业和国企改制企业外,完全靠企业自己积累而做得很大的企业几乎没有。
【本刊点评】:
强势政府是一方面,不过,我们要强调的是上海人本身的创业观念,怨天尤人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政府向温州学习,自己呢?不要别人推,也不依赖别人,自己往商海里跳,那才是根本的理念转变。
穿了皮鞋,还是想歇歇
有些老板在展露了有钱后的心态时说,初创业时,很艰难,没有退路,可以叫做穿草鞋奋斗。现在穿皮鞋了,钱是子子孙孙也吃用不完了,家庭也很美满,已没了进行再创业的激情,确实有不想去冒进一步做强做大风险的想法,去成立什么集团公司。但也决不会让公司垮掉或萎缩,起码要对得起自己和企业的广大员工。自己年龄大了会请一些能人来当总经理,自己把握公司的大方向和长远目标。
说不想再做大也并不是就什么都不干,会去总结过去那么多年的经验,每年都会找机会做一些较有把握的侧重于资本投资方面的生意,使企业继续发展下去。
【本刊点评】:
不知这算不算典型的小富即安,不过,这样的思想很普遍。创业多年,财富多了,产生该歇歇了的想法也可理解,但是不能忘记的是再好的行业也会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人一直在想挤垮你。停滞不前,总有一天后浪会赶上来。
总想安稳点
有些老板说,上海很多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多数是循规蹈矩的,从小就告诫他们这样不许做,那样不好做。做完作业好不容易可出去玩了,大人还在背后叫一句:“不许闯祸,别弄出一身汗回来”,以致我们现在做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往往如此,使孩子身上总是缺了点闯劲。至于要辞职下海更是前思后量,不仅小两口反复商量,而且还要让一大帮亲戚朋友来开家庭会,来研究决定。
现在我们创业了,做老板了,骨子里也总想安稳点,生怕弄出点什么事来。尽管我们有时也想把企业做大些,可是在考虑问题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显得步子迈不大迈不快。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摔打,我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会从上海弄堂文化的圈子中跳出来融入全球经济的。
【本刊点评】:
历史上长期处在殖民统治下生活的上海人,难以形成“反叛”的文化氛围,其特有的“弄堂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文化和心态。存在决定意识,根深蒂固的东西固然难以改变,但不改变原有观念中的不合理部分就要落后。打破思想上的坛坛罐罐是为了创新,接受新事物,强调从娘胎中带来的东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晚了10年
有个老板认为,上海的这种文化在领导层身上同样有烙印。他说,1994年,江浙两省的私营经济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温州的企业差不多90%是非公经济了,尤其是广州、深圳的私营经济发展更快,可那时在上海办一家公司还要盖很多章,其中一个章是要派出所盖的,以证明你没有犯罪前科。家里有人辞职还得要家属签字同意。在这种环境中,我们的观念能先进吗?那时在上海一个月能上缴20万以上税收的企业就能算大户了,现在想来实在也算不了什么。在发展非公经济方面,上海总说要向外省市学习,但实际是步子总迈不大。后来市领导外出考察了几次,我们感觉到上海发展私营企业的步子才快些了,可总的来说,在发展非公经济方面还是经常有慢一拍的感觉。
【本刊点评】:
找出差距是为了超越,差距即动力、即方向。上海现正在制定落实国务院“36条”的细则,但愿这些政策能实实在在,尽早出台,这就要看政府的了。
太精明而变得过分小心
上海老板自己说,因为精明,上海人做生意很有眼光,但是,由于太精明,上海商人大都十分谨慎小心,会注意到太多的细节。在做生意谈判之前,多半已事先调查好对手等情况,谈判多半是在有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才进行的。因此,上海人做生意,常常会因个别小问题与别人争论不休,时间拖得很长,使自己和他人都会产生很累的感觉,更会因此而失去一些机会。
上海人因为自信而生自负,对自己提出的做法坚信不移,认为自己的想法、主张是顺应自然,合乎逻辑的,所有的人都应赞同,不太愿意让步,对别人则总是不相信、不放心,得失的计算先于一切,总是根据自己的投入多少与实际获利来比较,评判自己行为的效果。还有一些人,总认为自己冒着那么大的风险辞职下海或是将自己的全部财产都拿出来了,跟别人合作或者仅做个一般股东,吃亏了,不干。因此,要在上海籍老板中出现一支类似“温州炒房团”的队伍是不太可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较差,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与他人的合作,也妨碍了这些企业的做强做大。
【本刊点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过分精明,算计太多,反而会失去机会,这方面,上海商人真的应向北方商人好好学学。学习他们古道热肠、急人所难、乐于助人、关心朋友。
包办太多养成依赖性
“实际上上海政府对下岗人员包办得太多,对大胆鼓励老百姓发展非公经济宣传不够也是影响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方面”,老板们认为,简单地安排一个工作并不能带来长远的稳定,更不利发展非公经济。在温州、广州等地,老百姓没有工作首先想到的是自谋出路,办企业;而在上海,遇到这种情况,老百姓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找政府。怪不到有这么一句顺口溜:看市场经济到温州,看计划经济到上海。“这种氛围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老板们非常坦白地说。
当然,在上海办企业起始成本较高,从注册资金到租赁店面,从各种税费到商务成本,开支比较大。办得早的企业差不多都是服务型企业,以后才逐渐有一些商贸型的企业,第一桶金的积累太长太慢。除了以后的股份制企业和国企改制企业外,完全靠企业自己积累而做得很大的企业几乎没有。
【本刊点评】:
强势政府是一方面,不过,我们要强调的是上海人本身的创业观念,怨天尤人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政府向温州学习,自己呢?不要别人推,也不依赖别人,自己往商海里跳,那才是根本的理念转变。
穿了皮鞋,还是想歇歇
有些老板在展露了有钱后的心态时说,初创业时,很艰难,没有退路,可以叫做穿草鞋奋斗。现在穿皮鞋了,钱是子子孙孙也吃用不完了,家庭也很美满,已没了进行再创业的激情,确实有不想去冒进一步做强做大风险的想法,去成立什么集团公司。但也决不会让公司垮掉或萎缩,起码要对得起自己和企业的广大员工。自己年龄大了会请一些能人来当总经理,自己把握公司的大方向和长远目标。
说不想再做大也并不是就什么都不干,会去总结过去那么多年的经验,每年都会找机会做一些较有把握的侧重于资本投资方面的生意,使企业继续发展下去。
【本刊点评】:
不知这算不算典型的小富即安,不过,这样的思想很普遍。创业多年,财富多了,产生该歇歇了的想法也可理解,但是不能忘记的是再好的行业也会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人一直在想挤垮你。停滞不前,总有一天后浪会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