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效课堂是初中物理教师孜孜追求的课堂模式。但高效课堂自身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且无明确的衡量指标,这就需要教师以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为导向,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探索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基于此,简要分析对新课改基本要求的理解,从中领悟高效课堂的内涵与外延,以此为依据探究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培育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且知识的应用面向真实生活与社会实际。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沿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式,将无法满足新课改要求。笔者粗浅地认为,新课改下高效课堂的内涵与外延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日清日结,当堂内化”,所传授的知识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成学生知识内化;二是“行为知始,知为行成”,即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其在探究体验中获得思维水平的提升;三是“合作互助,迁移应用”,即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使学生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下文将围绕自身对新课改及高效课堂的理解对其构建策略进行展开论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除学习兴趣外,激发学生学习动因的关键要素便是“问题”,即学生对于物理现象、物理原理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若想将“问题”打造成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驱动力,促成学生汲取、内化课堂知识,便需要将“问题”渗透至真实化、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
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密度”一课教学为例:
①展示同体积、同外观的一杯水、一杯酒精实物,请学生分辨两杯液体并说明分辨的依据。学生很容易通过味道分辨出两杯液体。笔者再次拿出两瓶液体,同样为水或酒精,在不依靠嗅觉、味觉的前提下分辨两瓶水。此时学生产生疑惑,并意识到依靠嗅觉及味觉分辨物体的局限性。
②播放微课视频:两块外形、颜色完全相同的正方体物块,将物块分别放置在天平两端。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分辨哪一个为铁块,哪一个为塑料块。学生理解质量是分辨物体的重要依据,与旧知识形成关联。
③播放实验演示视频:探究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质量与体积间的关系;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忆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并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间的关系、掌握这一比值的特性。
④请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即理解并掌握密度的定义。
上述教学案例将“密度的定义”这一问题融入生活物体分辨中,学生经历思考、假设、探究、观察等流程自主构建概念,可实现对物理概念的深度学习。
二、开展实践活动,鼓励自主创新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的学科,新课程改革也着重强调了培育学生的物理实践力。为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开展了实验教学活动。
首先,借助多媒体呈现“桂林山水”图片,学生感受桂林美景,體验物理现象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其次,引入“小魔术”:在树立的透明玻璃两侧对称放置两根蜡烛,朝向学生的一侧点燃,另一侧未点燃。在未点燃的蜡烛上浇水,学生透过另一侧所看见的蜡烛依然处于点燃状态。该“小魔术”中蕴含着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接下来提出问题:“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像一般能呈现在屏幕上,烛焰的像也可以吗?”笔者演示,学生观察并反馈实验现象:白纸上没有烛焰的像。此时顺势提出虚像的概念,请学生联系“小魔术”现象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这一物理原理。此外,请学生联系生活提出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假设。
最后,为学生提供平面镜、玻璃板、刻度尺、量角器、蜡烛等实验器材,请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实验现象与数据。
三、布置小组任务,促进知识应用
新课改强调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性。为此,笔者经常会在课堂上布置小组任务。如在教授“电磁波的海洋”一课知识后,笔者向学生简单介绍了微波炉应用的电磁波原理,并呈现一则报道,其指出“微波炉的微波会对人体产生辐射,威胁人体的安全。”笔者按照学生对该观点持有的态度将学生划分为两个小组,布置了资料收集、观点验证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组织研究活动。在课堂上,笔者请每小组三名代表进行汇报,指出微波炉的工作原理与正确使用微波炉的方法。此种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与生活联系紧密,而且赋予学生高度的学习自主权,可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迁移应用,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四、结语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及本质内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探究、思考、合作、实践需求为其提供支撑条件与多样化活动,进而有效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效。
参考文献:
[1]付绍雄.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高效教学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1(12):75-76.
[2]王志超.新课改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研究[J].家长,2021(9):120-121.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培育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且知识的应用面向真实生活与社会实际。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沿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式,将无法满足新课改要求。笔者粗浅地认为,新课改下高效课堂的内涵与外延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日清日结,当堂内化”,所传授的知识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成学生知识内化;二是“行为知始,知为行成”,即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其在探究体验中获得思维水平的提升;三是“合作互助,迁移应用”,即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使学生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下文将围绕自身对新课改及高效课堂的理解对其构建策略进行展开论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除学习兴趣外,激发学生学习动因的关键要素便是“问题”,即学生对于物理现象、物理原理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若想将“问题”打造成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驱动力,促成学生汲取、内化课堂知识,便需要将“问题”渗透至真实化、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
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密度”一课教学为例:
①展示同体积、同外观的一杯水、一杯酒精实物,请学生分辨两杯液体并说明分辨的依据。学生很容易通过味道分辨出两杯液体。笔者再次拿出两瓶液体,同样为水或酒精,在不依靠嗅觉、味觉的前提下分辨两瓶水。此时学生产生疑惑,并意识到依靠嗅觉及味觉分辨物体的局限性。
②播放微课视频:两块外形、颜色完全相同的正方体物块,将物块分别放置在天平两端。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分辨哪一个为铁块,哪一个为塑料块。学生理解质量是分辨物体的重要依据,与旧知识形成关联。
③播放实验演示视频:探究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质量与体积间的关系;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忆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并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间的关系、掌握这一比值的特性。
④请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即理解并掌握密度的定义。
上述教学案例将“密度的定义”这一问题融入生活物体分辨中,学生经历思考、假设、探究、观察等流程自主构建概念,可实现对物理概念的深度学习。
二、开展实践活动,鼓励自主创新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的学科,新课程改革也着重强调了培育学生的物理实践力。为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开展了实验教学活动。
首先,借助多媒体呈现“桂林山水”图片,学生感受桂林美景,體验物理现象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其次,引入“小魔术”:在树立的透明玻璃两侧对称放置两根蜡烛,朝向学生的一侧点燃,另一侧未点燃。在未点燃的蜡烛上浇水,学生透过另一侧所看见的蜡烛依然处于点燃状态。该“小魔术”中蕴含着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接下来提出问题:“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像一般能呈现在屏幕上,烛焰的像也可以吗?”笔者演示,学生观察并反馈实验现象:白纸上没有烛焰的像。此时顺势提出虚像的概念,请学生联系“小魔术”现象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这一物理原理。此外,请学生联系生活提出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假设。
最后,为学生提供平面镜、玻璃板、刻度尺、量角器、蜡烛等实验器材,请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实验现象与数据。
三、布置小组任务,促进知识应用
新课改强调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性。为此,笔者经常会在课堂上布置小组任务。如在教授“电磁波的海洋”一课知识后,笔者向学生简单介绍了微波炉应用的电磁波原理,并呈现一则报道,其指出“微波炉的微波会对人体产生辐射,威胁人体的安全。”笔者按照学生对该观点持有的态度将学生划分为两个小组,布置了资料收集、观点验证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组织研究活动。在课堂上,笔者请每小组三名代表进行汇报,指出微波炉的工作原理与正确使用微波炉的方法。此种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与生活联系紧密,而且赋予学生高度的学习自主权,可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迁移应用,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四、结语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及本质内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探究、思考、合作、实践需求为其提供支撑条件与多样化活动,进而有效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效。
参考文献:
[1]付绍雄.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高效教学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1(12):75-76.
[2]王志超.新课改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研究[J].家长,2021(9):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