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整合的误区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yi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說: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当前,将包括视听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运用与教学并与课程有机整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如何进行有效地整合?整合到什么程度?这是不得不引发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认为: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而对于余下的几个问题,如何进行解答操作,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有幸参加了昆山市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评比工作,对当前“整合”的状况,可谓窥斑见豹,对存在的现象及其深层次的原因,难免会产生一些思考和忧虑。
  时下的“整合”课,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蜻蜓点水式
  一位教师上英语课,要求学生进计算机房上课,明摆着是要进行“整合”。而实际教学环节中,用到电脑的地方仅是让学生用鼠标点一下选择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的答案信息,老师还不能够进行有效反馈,学生也不能判断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这样的“昙花一现”的整合过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对教学效果有多大意义呢?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因为需要整合才整合给听课老师看的“整合”。
  (二)包罗万象式
  为了显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全面整合,体现教师的整合理念、整合素质,信息技术包办一切,似“狗皮膏药”似的随处可贴。复习检查、介绍背景、分析文章、布置作业,教师导语……声音、图象、视频等一哄而上,课堂成了教师演练“教技”的“演兵场”。
  (三)画蛇添足式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望月》时,为了让学生体悟月下静谧的美丽景色,用屏幕投影文字,在关键的词句下加点,并用不同颜色显示以突出效果,甚至还加上了“铛”的金属声音。本来做的都比较到位,而那“铛铛”的金属声音,却一次次地把文中静谧之景象、学生领悟到的宁静的心境全部打破。
  (四)越俎代庖式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教师在上课时为了展示精美的课件,不“浪费”资源,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主体,用媒体的声音、图象、视频代替学生的思维想象,代替学生的听说读写,教师成了导演或播放师,学生则成了观众。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九课《狼和鹿》时,在理解“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时马上出示课件演示“鹿的王国”。而在理解“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又迫不及待地出示了“一根根枯木”的景象,容不得学生的思维、想象。而其实对“鹿的王国”的理解,学生应该有更生动、更生活化、童趣性的想象,“消退”、“蔓延”是一个渐趋的过程,并非一下子就“满目枯春”。这样的多媒体运用,不是辅助教学,简直是扼杀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与注入式教学无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五)故弄玄虚式
  一位教师在上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碧螺春》,为了让学生了解有关茶的知识,花了十多分钟的时间讲述如何上网、进入某某主页,然后点击某某内容某某栏目,而学生好不容易进入该页面时,检索到的信息仅是对茶文化的一般性介绍。对于学生关于课文《碧螺春》的感悟、理解和积累帮助不多。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化易为难,悖离于教学目标,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教学现象亦是
  如此,综上所述现象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更主要的是对整合所产生的误区而导致的必然性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
  误区一:把整合与教师素质等同起来,似乎信息技术不与学科整合就不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有的甚至在使用PowerPoint Authorware Flash方面相互比拼,认为用Authorware 做课件的老师比用PowerPoint做课件的老师素质高,而用Flash做课件的老师就领先其他老师一步。其实信息技术只是教师素质的一个方面,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如语言规范生动;举止亲切、自然、有感染力;板书规范;知识面广、应变力强等,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
  误区二:把整合与教育理念等同起来,认为不“整合”就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否定,就是落后于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就是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赶不上潮流。其实教育理念与应用层面的教育技术(当然包括信息技术)根本是两码事,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以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来呈现,但也可以用传统的教育技术来呈现,而先进的教育技术并不代表教育理念的先进。
  误区三:把整合与教育水平等同起来,把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高低、一位教师的执教水平优劣与整合的情况等同起来。其实整合课固然代表着将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并不一定所有的课都需要整合,整合仅代表教师水平的一个方面。
  如何走出误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呢?一是要加强培训,以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为重点,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积极组织参加教育技术和信息化设计的培训,使广大教师在具备先进的教育技术的同时具备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要更新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思想,真正认识到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本。三是要深入钻研教材,找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使学科与信息技术真正融合。四是要加强研究,不断学习,教、学、研相结合,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 作者单位:昆山市锦溪中心小学校 江苏】
其他文献
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一句名言“爱满天下”。热爱学生,爱满天下即“师爱”也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也可以说是“师魂”,这是陶行知在教师对待学生师德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爱满天下”这个“爱”字是作为一名老师所追求的教育境界和人生目标。但让师爱溢满天下,首先必须学会赏识学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深知陶行知“爱满天下”这四个字的份量,也深刻体会到学会“赏识学生”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性游戏作为一种实践的纽带,在教师实施指导的过程中,应加强师幼双方的互动,教师在游戏中的“教做合一”与幼儿的“学做合一”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正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一、在幼儿科学探究性游戏指导中,教师的“做”唯先,“教”为辅  在科学探究性游戏指导中从教师的层面来说不摒弃教师的作用,但要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是组成课文的基本元素。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低年级,由于学生识字不多,对词语的理解尤显乏力,如何因“词”施教,巧妙点拨,让孩子们学得轻松,记得深刻呢?下面,我就二年级的《孔繁森》一文,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联系生活理解  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抚养”就是养育的意思,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就太生硬,太肤浅,为了让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是实施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所以作业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又一种方式,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批改作业,评定成绩几乎由教师包办,呈现的评价方式,是填写单一的“优、良、好、中、差”等级,这样单一的等级评定,已成为广大学生的“家常便饭”,而学生对教师大量时间批改后的作业,只
一、体验教育中“创意”活动的基点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创意”是在了解少年儿童基础上的创新,为了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孩子的角度去开展活动,这就是……(?),那就需要以学年为阶段的调查与思考,近期,我们做了各种方式的调查问卷,访问人数近2000人,经过认真的统计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现在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应该的。不知道“报得三春晖”的道理。有68%的学生不知道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异常重要。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经济多元、价值多元、评价多元的情况下,部分青少年思想道德缺失,出现了信仰危机,导致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信仰教育,是个新的挑战和话题。只有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人们关于生命和财富
一般老师习作教学的流程是:出题(出示习作内容)——讲解(习作指导)——学生习作——作后讲评——学生修改习作。一般学生的作文课是这么上的:听老师指导——思考、交流、讨论——习作——听老师评讲——修改作文。一直以来,我和我的学生都是这样上作文课的。中、高年级的语文老师都能切身体会到,作文占去了教师好多的时间,改标点、圈别字、画病句、点优美词句、写眉批总批……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标点还是不会正确使用,别字
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那么,我们小学劳技教师应当如何在劳技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呢?  一、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实践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
幼儿园纲要指出:幼儿的数学活动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由于数学活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规范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教师灌输得多、演示得多、方式较死板,孩子理解得少,体会的机会少、操作材料单一乏味,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却能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