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一些幼儿园开始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途径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其目的在于为幼儿提供贴近生活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感知生活中的乐趣,积累生活经验,让幼儿热爱生活,在快乐中学习、成长,从而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些幼儿教师用枯燥的讲课方式来向幼儿介绍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不高,降低了幼儿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一定要以幼儿为主体,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幼儿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阻碍幼儿的全面發展,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知识点融入生活,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的知识点,让幼儿接受“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和教学中的科学实践相结合,已被许多教育工作者认可。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不一定能够很好地指导实践,从现阶段的教学过程和结果来看,“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问题。
例如,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不能把生活中的问题融入日常教学,导致幼儿无法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对生活中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传统的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基本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所教授的知识偏离生活的趋势较为明显,直接影响“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证“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效果。
(一)基于幼儿的实际生活需求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起点,进入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幼儿教师应对幼儿的日常生活需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根据幼儿的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教师可利用园内资源组织幼儿开展各种有趣的探究小实验,让幼儿在实验探究中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良性的互动,这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还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帮助幼儿获得更好发展。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因此,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游戏中,幼儿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
(二)创建科学教育活动情境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即教育”理论为幼儿创建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帮助幼儿理解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幼儿介绍相关知识,并让幼儿寻找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植物。教师通过介绍幼儿找到的植物来帮助幼儿认识不同的植物。教师也可让幼儿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并说出这些植物的特点,通过鼓励幼儿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来的,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围绕生活来展开教育活动。在我国,1990年施行的《幼儿园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幼儿教育必须以活动为导向,要在活动中促进幼儿的个人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求等方面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幼儿,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促进幼儿得到更好地发展。
幼儿对颜色丰富的事物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这一兴趣开展“会变色的花”教学活动,教师可准备两枝浅色带茎的花和两个相同的透明瓶以及蓝色墨水,并指导幼儿动手往两个透明瓶内注入同样多的水,其中一个滴入几滴蓝色墨水,将两支花分别放入透明瓶内,让幼儿几天后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幼儿通过实验知道了植物的茎能从下至上地将根吸收的水分和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花瓶中的花朵会变色正是因为茎输导蓝色墨水的原因。
(四)通过生活实例完善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幼儿园的教育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幼儿生活实例,尊重幼儿的成长需求。《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当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因此,教师们应将科学活动融入生活,将日常生活与科学学习有机结合,使幼儿可以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五)课后教学向生活延伸
幼儿园中,课后的延伸是巩固科学知识,提高幼儿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必要环节。在“生活即教育”理念下,教师更应注重课后的延伸环节。例如在“我从哪里来”一课的学习后,教师可利用视频,给幼儿播放母亲从怀孕到生产的过程,让幼儿知道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课后教师们可安排延伸活动,让幼儿回家后与父母交流,了解自己出生时母亲经历的苦难,让幼儿理解母亲的伟大,激起幼儿对妈妈的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幼儿心理上的变化,促进“生活即教育”理论与科学教育活动的结合。在“生活即教育”理论下,教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贴近实际生活,让教科书上的知识生动起来。比如,在进行“我的鸟类朋友”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幼儿带到户外观察各种鸟类,通过对鸟类的认识和了解,来激发幼儿保护鸟类和环境的意识。
综上所述,“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是必要的。通过“生活即教育”理论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结合,幼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知识,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但是,“生活即教育”理论广泛应用于幼儿园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广大幼儿园教师群体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出更适合的教学方法。幼儿教育的进步,还需要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
一、幼儿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些幼儿教师用枯燥的讲课方式来向幼儿介绍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不高,降低了幼儿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一定要以幼儿为主体,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幼儿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阻碍幼儿的全面發展,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知识点融入生活,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的知识点,让幼儿接受“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二、“生活即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和教学中的科学实践相结合,已被许多教育工作者认可。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不一定能够很好地指导实践,从现阶段的教学过程和结果来看,“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问题。
例如,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不能把生活中的问题融入日常教学,导致幼儿无法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对生活中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传统的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基本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所教授的知识偏离生活的趋势较为明显,直接影响“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证“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效果。
三、“生活即教育”理论引导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基于幼儿的实际生活需求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起点,进入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幼儿教师应对幼儿的日常生活需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根据幼儿的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教师可利用园内资源组织幼儿开展各种有趣的探究小实验,让幼儿在实验探究中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良性的互动,这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还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帮助幼儿获得更好发展。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因此,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游戏中,幼儿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
(二)创建科学教育活动情境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即教育”理论为幼儿创建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帮助幼儿理解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幼儿介绍相关知识,并让幼儿寻找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植物。教师通过介绍幼儿找到的植物来帮助幼儿认识不同的植物。教师也可让幼儿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并说出这些植物的特点,通过鼓励幼儿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来的,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围绕生活来展开教育活动。在我国,1990年施行的《幼儿园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幼儿教育必须以活动为导向,要在活动中促进幼儿的个人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求等方面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幼儿,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促进幼儿得到更好地发展。
幼儿对颜色丰富的事物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这一兴趣开展“会变色的花”教学活动,教师可准备两枝浅色带茎的花和两个相同的透明瓶以及蓝色墨水,并指导幼儿动手往两个透明瓶内注入同样多的水,其中一个滴入几滴蓝色墨水,将两支花分别放入透明瓶内,让幼儿几天后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幼儿通过实验知道了植物的茎能从下至上地将根吸收的水分和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花瓶中的花朵会变色正是因为茎输导蓝色墨水的原因。
(四)通过生活实例完善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幼儿园的教育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幼儿生活实例,尊重幼儿的成长需求。《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当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因此,教师们应将科学活动融入生活,将日常生活与科学学习有机结合,使幼儿可以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五)课后教学向生活延伸
幼儿园中,课后的延伸是巩固科学知识,提高幼儿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必要环节。在“生活即教育”理念下,教师更应注重课后的延伸环节。例如在“我从哪里来”一课的学习后,教师可利用视频,给幼儿播放母亲从怀孕到生产的过程,让幼儿知道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课后教师们可安排延伸活动,让幼儿回家后与父母交流,了解自己出生时母亲经历的苦难,让幼儿理解母亲的伟大,激起幼儿对妈妈的爱。
四、教师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幼儿心理上的变化,促进“生活即教育”理论与科学教育活动的结合。在“生活即教育”理论下,教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贴近实际生活,让教科书上的知识生动起来。比如,在进行“我的鸟类朋友”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幼儿带到户外观察各种鸟类,通过对鸟类的认识和了解,来激发幼儿保护鸟类和环境的意识。
综上所述,“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是必要的。通过“生活即教育”理论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结合,幼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知识,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但是,“生活即教育”理论广泛应用于幼儿园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广大幼儿园教师群体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出更适合的教学方法。幼儿教育的进步,还需要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