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与反思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l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主流模式。广大英语教师在学习课标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养成学生健康向上品格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相关的积极实践与探索。但在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很容易进入“流于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误区。笔者就此现象作了一些分析和归纳,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师生角色的错误定位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大班授课的影响,教师往往担心小组学习互动会影响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因此所设计的互动活动往往由教师设计成固定的互动模式和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问题和任务,小组互动成了学生实施教师意图的操练方式。部分教师在新授单元对话时,先和英语成绩好的学生作对话示范,然后布置两人或三人小组练习单元课文对话,甚至把已设计好的对话再呈现在黑板或投影上,每个小组成员只能完全照搬教师提供的对话,导致学生表演的内容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还有些教师往往把discussion的问题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但在小组交流互动之后,又把整个活动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手中,汇报方式就是师问生答,回答的内容往往是教师期盼和预料的,完全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模式。
  反思:教师首先要明确在小组学习互动中,学生是主角,既是活动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互动中去,当小组成员集体合作不足以完成目标时,给予点拨辅导,观察倾听,以确保他们的学习互动富有成效。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由原来的“权威——服从”逐渐变成“指导——参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有效的学习互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认识不足,应用失误
  
  在评课交流和教师访谈中,笔者了解到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存在着误区。
  1.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营造课堂热闹气氛和设计教学高潮,甚至就是为了吸引评委和听课教师眼球而作秀的。
  2.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在公开课、评比课不得不用,平时大可不用,因为耗时费神。
  3.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唯一标准,小组合作学习占用教师课堂讲解时间,学生成绩很难提高。
  反思:上述认识和想法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合作学习内涵把握不到位,仅仅把小组合作学习看做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或方法。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证明,小组学习互动为学生参与到语言交际中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口头交际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小组学习互动为学生创设了积极、友好、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活动中要巡视各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合理调控,这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教师轻视不得。
  
  三、准备不足,互动仓促
  
  许多教师把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渗透到小组互动学习中,在课堂有限时间内,让小组成员根据布置的内容进行互动活动。但由于学生事先缺乏信息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后对问题的想法和意见,反而增加了交流前的焦虑感。据笔者对这一方面的粗略统计,有85%以上的教师会提早结束原给学生互动的时间,马上进入汇报反馈的环节。学生刚刚从心理上做好与同学交流的准备,思维的火花就被老师匆忙的教学节奏毫不留情地扑灭了。草草收场的小组互动带来的另外负面影响是:学生的反馈仅仅是一些表层肤浅的问答,教师难以掌握学生互动合作的准确信息,小组互动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反思:教师可以把小组交流的活动内容作为预习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给予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根据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些与互动活动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词汇句式知识,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有一定的基础,探究知识的渴望随之而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从中得到培养。
  总之,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时,不要为了迎合教学理念而互动,不要为了烘托热闹气氛而合作,而应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习互动的实效性和高效性,让小组学习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高效。
其他文献
熟语考查题型是近十几年高考的热门题型之一,笔者对该题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攻克此类题型并非难事。那么如何提高“熟语运用”题型的解题能力呢?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不明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又可以为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误用。如:  在今年的“排队伍推动日”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大都能自觉排队。  “凤毛麟角”意为“
《春》语言朴素、清新,感情亲切、炽热,别具特色。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谈谈看法。  首先,《春》大量运用对称、排比的短句,语言充满春的旋律。  《春》全文仅有八十多句,但两、三个字组成的短句就有十三句之多,七个字以下的句子约占六十句。语句简短、活泼,适宜表现春的旋律和作者欢欣的情趣。简洁的短句,再加上整齐、匀称的结构,使全文的节奏也愈显轻盈、活泼,充满春天的活力。读《春》,耳边如闻春水淙淙流淌。  其次
近期笔者读了一些关于历史思维与历史思维能力的论文,感觉收获颇丰。其中十篇是:    从以上表格可知,这十篇文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层面的论文,对历史思维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含义进行探讨,主要是由师范大学(或教育研究所)从事历史学科教育研究的专家撰写的;另一类是实践层面的论文,对如何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探索,主要是由从事历史教学实践的一线中学老师写的。  总的来说,通过读这些学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作品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的具体细腻的描写。细节描写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方法一:锤炼词语。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做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例1.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但目前许多中学生的作文,要么内容大致雷同,枯燥单调;要么语言干涩,缺乏色彩,全无青春气息;要么所叙事情所引话语司空见惯,毫无新意。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必须注重对他们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作文创新意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一、从改变命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生活与学习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新课程从理论层次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入课程改革的目标,凸显了人的发展和时代发展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在实践层次上力图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体现现实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使学生学会处理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在高中英语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英语教师,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师应如何去应对这种改革背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呢?作为一个高中英语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一、较好的思想品德    要想成功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
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这里我想谈两点:    一、写随笔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相对于有固定格式和写作要求的命题作文,随笔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对于现在强调个性的中学生来说,随笔更能刺激他们的写作欲。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应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命题作文,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写一定数量的随笔。  写随笔,就是给学生命题、选材、文体、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长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境界,使他们能轻轻松松学好语文,快快乐乐获得知识。    一、精心准备,营造语文教学的导入美    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党中央将自主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从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到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做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创新”一词正日益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