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教学使语文课堂更有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激活积淀——在“接受”中实现语言的再积累
  
  [教学片段一]
  教学内容:揭题质疑后学生初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引导对有关课题的理解。
  师:读了课文以后谁再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像。像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
  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生动,像真的鱼游到了纸上。
  师:你能用学过的词语来说说青年的鱼画得有多像吗?
  生:逼真。
  生:栩栩如生。
  师:这个成语说得好,说明你是个平时很注意积累的同学。
  (教师把学生说的词语都写到黑板上)
  生:活灵活现。
  生:生动传神。
  生:出神入化。
  生:惟妙惟肖。
  (教室里没有人举手了)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知道这么多有关画得很像的词语。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些新的词语,如:呼之欲出、形神兼备、妙手丹青……(教师边说边板书词语)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
  (学生齐读词语)
  [一点通]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很多老师往往只满足于学生对课题的浅层次理解就进入新的教学环节,而笔者通过请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说说青年的鱼画得有多像”,激活了学生的语言积淀,随后又补充有关词语并请学生“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加深了对文中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的印象。并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这正是“接受式”学习给这一教学细节带来的精彩之处。其实不论哪一种方法,只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就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创设情境——在实际需求中寻求最佳的释义效果
  
  [教学片段二]
  教学内容:“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关词语“工笔”与“速写”的理解。
  师:知道工笔与速写是怎么回事吗?同学中有学国画的吗?
  生:我是学国画的,我知道“工笔”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它把事物细微的部分都画得很仔细。
  师:想看看工笔画吗?(出示工笔图)说说工笔画与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画得很细致,连头发、眼睫毛都画出来了。
  师:对,细致得连一根根头发都画出来了,这就是工笔细描。(又给学生欣赏几张工笔金鱼图)再说说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那位聋哑青年画得很仔细,跟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生:我体会到那位青年画金鱼画得一丝不苟,画得非常认真。
  师:做事很认真,我们就可以用成语“一丝不苟”来形容。知道“速写”是怎么回事吗?老师来学学青年“速写”一条金鱼怎样?
  (学生兴奋地齐声高喊“好”!)
  (教师拿起粉笔用简笔画“速写”了一条金鱼。下面传来学生“哇”声一片)
  师:(手指着“速写”的金鱼)像这样寥寥几笔就把事物的主要特征给迅速地画出来的画法就是“速写”。老师的鱼画得不够好。而那位青年却能“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青年画画的水平真高,他画的金鱼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了。
  生:我感受到那位聋哑青年的画技非常高超,令我非常敬佩。
  师:你能带着敬佩的心情来读好这两个句子吗?
  (学生带着敬佩的心情把句子读得有声有色。教师又请全体学生面带微笑齐读句子。仿佛自己就是青年笔下的游鱼)
  [一点通]
  教师以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恰当地运用学生中的教学资源及教学媒体,充分发挥自身擅长绘画的优势,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及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激活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凸显“画技高超”的青年形象,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在理解、推敲、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语言的智慧。教师上出了浓浓的“谙文味”。看来不管是多媒体还是简笔画,只要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就能体现它的价值。
  
  三、挖掘“空白”——在想象中丰盈学生的内心体验
  
  [教学片段三]
  教学内容:对句子“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的研读。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画(出示说话内容:我也试着赞叹一回)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老人不断点头称赞:“___________。”青年人啧啧称赞道:“___________。”小孩子惊奇地叫起来:“_____________。”
  生:老人不断点头称赞:“真是后生可畏啊,想不到这位年轻人画技如此高超!”
  生:青年人啧啧称赞道:“虽然我与他的年龄差不多。但画画的水平他却比我高多了。”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个句子作者又是通过什么办法写出青年画技高超的?
  生:作者通过周围观看人的赞叹、议论来显示出青年画技高超。
  师:这个句子不是直接写青年的画画水平高,而是通过围观人的反应来说明他画技的高超。这种写法我们称为“侧面描写”,以后还将不断地学到这种写法。
  [一点通]
  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丰富文本的内涵。巧妙地挖掘了“大家赞叹着”这一“空白点”。设计成“语言训练点”,引导孩子们通过相应的解读训练把这个抽象化的“大家赞叹着”,细化成学生发散思维下的一个个特别的人。在兴趣盎然的赞叹中,学生其实早已把自己幻化为文中的“老人、青年、小孩”,从而进一步感受到青年的“画技高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写作方法,做到得“意”而不忘“言”。依托文本学语文,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征在独特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科学有效地交融。充分地彰显语文本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示范朗读——在范读中催化文本的品读与理解
  
  [教学片段四]
  教学内容:对句子“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的朗读指导。
  师:看来青年作画真的已经到了痴迷、忘我的境界了。谁也能忘我地来读一读?
  (第一个学生的朗读强调了“越来越多、赞叹、议论”)
  (第二个学生的朗读故意突出“融为一体”且语速较快)
  师:下面听听老师的朗读好吗?请仔细听并说说老师的朗读与你们的朗读有什么不一样,想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
  (教师用舒缓的语气、缓慢的语速声情并茂地范读句子,尤其把“融为一体”读得又轻又慢)
  (学生听后豁然开朗,纷纷举手)
  生:我们都读得太快了。我发现老师读得很有味道,不仅读出了作者对青年的赞叹,而且感觉好像老师就是一条游鱼。
  生:因为那位青年画得很专心,他眼睛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笔下所画的都是鱼。他已经分不清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了。所以读得慢一些才更能显示出“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生:老师的朗读让我觉得聋哑青年画鱼时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他爱鱼真的到了“忘我的境界了”。
  师:看来我们要把课文读得有感情,读得有韵味,必须要先读懂课文,仔细推敲课文的语言文字。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读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相信你比老师读得更好!
  (学生非常投入地试读句子)
  [一点通]
  这一朗读细节的处理可谓恰到好处。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朗读出现的“瓶颈”无法突破时,恰当地运用教师的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不仅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且在倾听中进一步阐释了“融为一体”的内涵,实现了课文语言的内化,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理解。在这里,教师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使学生明白“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读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教师的范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实现了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不但决定了教学的走向,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更具有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功能。那么,教师该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课堂评价语呢?    一、鼓励性评价——自然、真诚    只有发自肺腑的表扬,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诸如“不错”、“很好”、“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的这首《池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孩子们读过两遍之后,基本上就能理解诗意。那么,作为教师应该讲什么。又应该怎样引导呢?以下是我教学《池上》的部分记录及体会。    一、以字带句,初步理解诗意    这首诗有4个生字,分别是“撑”、“艇”、“浮”、“萍”,还有一个多音字“解”。既然小诗学生一读就懂,能不能把字词教学和对诗句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写出真实体验。我曾布置一篇作文,题为《一件有趣的事》,其中廖必顺同学的一篇作文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  一件有趣的事──青蛙“解剖”  今天是周末,我和妈妈一起到菜市场买菜。妈妈说,今天是我生日,中午饭桌上的菜由我做主。我走过一个个摊位,突然看见前面有一群人围成一圈,好像在看什么。哇塞,原来是一位叔叔在活剥青蛙呢!旁边还放着一大网兜活蹦乱跳的大青蛙。只见
今年由于自学考试的缘故,我认真研读了司马迁所著的《报任安书》一文,司马迁在此文中述说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受奇耻大辱的始末,发泄了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述说了自己受辱之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明了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了解这些以后,我认为我很有必要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把这些资料呈现给学生,这些材料对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非常有必要。于是一节崭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课堂实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考试,是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日益受到关注的热门话题。考试的基本属性是一种教学评价。作为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其根本目的是让教师更加有效的教,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让语文课程更为有效的发展。这里,让我们试着审视当前如火如荼的语文考试改革,点击语文考试命题中出现的若干关键词,拨云见日,触摸课程改革的脉搏,看清有效教学的方向。    关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忽视语文命题导教导学的功能。如何让语文命题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何让语文检测与课堂教学和谐统一呢?坚持依据《标准》,紧扣课本,应是语文命题始终不渝的追求。    依标——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各样的示范课、研究课精彩纷呈。这些课一会儿不用多媒体就不算精彩,一会儿没有小组教学就不算好课。我们一线教师有时有点无所适从。时下的语文课该怎么上?笔者有幸听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顿时豁然开朗,这才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    一、以读为主线    于老师在上课伊始,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遍,用笔留下思考的痕迹;请默读完课文的同学朗读课文,要求读得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十册第17课《月光启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散文,写了作者回忆起在童年夏夜的月光下,母亲搂着自己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是精神成长的根基,是生命历程中不可缺的宝贵精神财富。全文语言在质朴中带着柔美,字里行间渗透着母亲的关爱,无形中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爱的摇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第十一册),为读者展现了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神奇”在哪里?一是生长环境恶劣,二是在恶劣环境中却生长得奇高奇大、奇坚奇硬、奇绿奇深。它令“我”“生畏”的是什么?是精神和品格。我认为本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怀着敬畏的心情,去领略这株奇柳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品格,从中感悟到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一品奇柳寻常的外貌  1.这段
教材分析  《识字6》是一篇用“词串”组成的识字课文。课文写在夏天的夜晚,小丁丁和爷爷、奶奶一起在庭院里纳凉,巧妙地将一组词语组成韵语,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配以相应的插图,要求学生在图文对照中识字、诵读,极富生活气息和童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图上所描绘的事物,并与所学词语联系起来。  3.学会本课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美观地书写。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