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激活积淀——在“接受”中实现语言的再积累
[教学片段一]
教学内容:揭题质疑后学生初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引导对有关课题的理解。
师:读了课文以后谁再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像。像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
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生动,像真的鱼游到了纸上。
师:你能用学过的词语来说说青年的鱼画得有多像吗?
生:逼真。
生:栩栩如生。
师:这个成语说得好,说明你是个平时很注意积累的同学。
(教师把学生说的词语都写到黑板上)
生:活灵活现。
生:生动传神。
生:出神入化。
生:惟妙惟肖。
(教室里没有人举手了)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知道这么多有关画得很像的词语。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些新的词语,如:呼之欲出、形神兼备、妙手丹青……(教师边说边板书词语)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
(学生齐读词语)
[一点通]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很多老师往往只满足于学生对课题的浅层次理解就进入新的教学环节,而笔者通过请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说说青年的鱼画得有多像”,激活了学生的语言积淀,随后又补充有关词语并请学生“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加深了对文中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的印象。并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这正是“接受式”学习给这一教学细节带来的精彩之处。其实不论哪一种方法,只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就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创设情境——在实际需求中寻求最佳的释义效果
[教学片段二]
教学内容:“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关词语“工笔”与“速写”的理解。
师:知道工笔与速写是怎么回事吗?同学中有学国画的吗?
生:我是学国画的,我知道“工笔”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它把事物细微的部分都画得很仔细。
师:想看看工笔画吗?(出示工笔图)说说工笔画与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画得很细致,连头发、眼睫毛都画出来了。
师:对,细致得连一根根头发都画出来了,这就是工笔细描。(又给学生欣赏几张工笔金鱼图)再说说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那位聋哑青年画得很仔细,跟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生:我体会到那位青年画金鱼画得一丝不苟,画得非常认真。
师:做事很认真,我们就可以用成语“一丝不苟”来形容。知道“速写”是怎么回事吗?老师来学学青年“速写”一条金鱼怎样?
(学生兴奋地齐声高喊“好”!)
(教师拿起粉笔用简笔画“速写”了一条金鱼。下面传来学生“哇”声一片)
师:(手指着“速写”的金鱼)像这样寥寥几笔就把事物的主要特征给迅速地画出来的画法就是“速写”。老师的鱼画得不够好。而那位青年却能“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青年画画的水平真高,他画的金鱼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了。
生:我感受到那位聋哑青年的画技非常高超,令我非常敬佩。
师:你能带着敬佩的心情来读好这两个句子吗?
(学生带着敬佩的心情把句子读得有声有色。教师又请全体学生面带微笑齐读句子。仿佛自己就是青年笔下的游鱼)
[一点通]
教师以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恰当地运用学生中的教学资源及教学媒体,充分发挥自身擅长绘画的优势,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及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激活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凸显“画技高超”的青年形象,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在理解、推敲、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语言的智慧。教师上出了浓浓的“谙文味”。看来不管是多媒体还是简笔画,只要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就能体现它的价值。
三、挖掘“空白”——在想象中丰盈学生的内心体验
[教学片段三]
教学内容:对句子“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的研读。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画(出示说话内容:我也试着赞叹一回)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老人不断点头称赞:“___________。”青年人啧啧称赞道:“___________。”小孩子惊奇地叫起来:“_____________。”
生:老人不断点头称赞:“真是后生可畏啊,想不到这位年轻人画技如此高超!”
生:青年人啧啧称赞道:“虽然我与他的年龄差不多。但画画的水平他却比我高多了。”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个句子作者又是通过什么办法写出青年画技高超的?
生:作者通过周围观看人的赞叹、议论来显示出青年画技高超。
师:这个句子不是直接写青年的画画水平高,而是通过围观人的反应来说明他画技的高超。这种写法我们称为“侧面描写”,以后还将不断地学到这种写法。
[一点通]
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丰富文本的内涵。巧妙地挖掘了“大家赞叹着”这一“空白点”。设计成“语言训练点”,引导孩子们通过相应的解读训练把这个抽象化的“大家赞叹着”,细化成学生发散思维下的一个个特别的人。在兴趣盎然的赞叹中,学生其实早已把自己幻化为文中的“老人、青年、小孩”,从而进一步感受到青年的“画技高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写作方法,做到得“意”而不忘“言”。依托文本学语文,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征在独特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科学有效地交融。充分地彰显语文本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示范朗读——在范读中催化文本的品读与理解
[教学片段四]
教学内容:对句子“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的朗读指导。
师:看来青年作画真的已经到了痴迷、忘我的境界了。谁也能忘我地来读一读?
(第一个学生的朗读强调了“越来越多、赞叹、议论”)
(第二个学生的朗读故意突出“融为一体”且语速较快)
师:下面听听老师的朗读好吗?请仔细听并说说老师的朗读与你们的朗读有什么不一样,想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
(教师用舒缓的语气、缓慢的语速声情并茂地范读句子,尤其把“融为一体”读得又轻又慢)
(学生听后豁然开朗,纷纷举手)
生:我们都读得太快了。我发现老师读得很有味道,不仅读出了作者对青年的赞叹,而且感觉好像老师就是一条游鱼。
生:因为那位青年画得很专心,他眼睛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笔下所画的都是鱼。他已经分不清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了。所以读得慢一些才更能显示出“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生:老师的朗读让我觉得聋哑青年画鱼时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他爱鱼真的到了“忘我的境界了”。
师:看来我们要把课文读得有感情,读得有韵味,必须要先读懂课文,仔细推敲课文的语言文字。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读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相信你比老师读得更好!
(学生非常投入地试读句子)
[一点通]
这一朗读细节的处理可谓恰到好处。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朗读出现的“瓶颈”无法突破时,恰当地运用教师的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不仅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且在倾听中进一步阐释了“融为一体”的内涵,实现了课文语言的内化,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理解。在这里,教师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使学生明白“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读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教师的范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实现了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教学片段一]
教学内容:揭题质疑后学生初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引导对有关课题的理解。
师:读了课文以后谁再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像。像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
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生动,像真的鱼游到了纸上。
师:你能用学过的词语来说说青年的鱼画得有多像吗?
生:逼真。
生:栩栩如生。
师:这个成语说得好,说明你是个平时很注意积累的同学。
(教师把学生说的词语都写到黑板上)
生:活灵活现。
生:生动传神。
生:出神入化。
生:惟妙惟肖。
(教室里没有人举手了)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知道这么多有关画得很像的词语。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些新的词语,如:呼之欲出、形神兼备、妙手丹青……(教师边说边板书词语)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
(学生齐读词语)
[一点通]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很多老师往往只满足于学生对课题的浅层次理解就进入新的教学环节,而笔者通过请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说说青年的鱼画得有多像”,激活了学生的语言积淀,随后又补充有关词语并请学生“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加深了对文中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的印象。并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这正是“接受式”学习给这一教学细节带来的精彩之处。其实不论哪一种方法,只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就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创设情境——在实际需求中寻求最佳的释义效果
[教学片段二]
教学内容:“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关词语“工笔”与“速写”的理解。
师:知道工笔与速写是怎么回事吗?同学中有学国画的吗?
生:我是学国画的,我知道“工笔”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它把事物细微的部分都画得很仔细。
师:想看看工笔画吗?(出示工笔图)说说工笔画与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画得很细致,连头发、眼睫毛都画出来了。
师:对,细致得连一根根头发都画出来了,这就是工笔细描。(又给学生欣赏几张工笔金鱼图)再说说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那位聋哑青年画得很仔细,跟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生:我体会到那位青年画金鱼画得一丝不苟,画得非常认真。
师:做事很认真,我们就可以用成语“一丝不苟”来形容。知道“速写”是怎么回事吗?老师来学学青年“速写”一条金鱼怎样?
(学生兴奋地齐声高喊“好”!)
(教师拿起粉笔用简笔画“速写”了一条金鱼。下面传来学生“哇”声一片)
师:(手指着“速写”的金鱼)像这样寥寥几笔就把事物的主要特征给迅速地画出来的画法就是“速写”。老师的鱼画得不够好。而那位青年却能“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青年画画的水平真高,他画的金鱼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了。
生:我感受到那位聋哑青年的画技非常高超,令我非常敬佩。
师:你能带着敬佩的心情来读好这两个句子吗?
(学生带着敬佩的心情把句子读得有声有色。教师又请全体学生面带微笑齐读句子。仿佛自己就是青年笔下的游鱼)
[一点通]
教师以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恰当地运用学生中的教学资源及教学媒体,充分发挥自身擅长绘画的优势,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及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激活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凸显“画技高超”的青年形象,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在理解、推敲、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语言的智慧。教师上出了浓浓的“谙文味”。看来不管是多媒体还是简笔画,只要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就能体现它的价值。
三、挖掘“空白”——在想象中丰盈学生的内心体验
[教学片段三]
教学内容:对句子“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的研读。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画(出示说话内容:我也试着赞叹一回)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老人不断点头称赞:“___________。”青年人啧啧称赞道:“___________。”小孩子惊奇地叫起来:“_____________。”
生:老人不断点头称赞:“真是后生可畏啊,想不到这位年轻人画技如此高超!”
生:青年人啧啧称赞道:“虽然我与他的年龄差不多。但画画的水平他却比我高多了。”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个句子作者又是通过什么办法写出青年画技高超的?
生:作者通过周围观看人的赞叹、议论来显示出青年画技高超。
师:这个句子不是直接写青年的画画水平高,而是通过围观人的反应来说明他画技的高超。这种写法我们称为“侧面描写”,以后还将不断地学到这种写法。
[一点通]
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丰富文本的内涵。巧妙地挖掘了“大家赞叹着”这一“空白点”。设计成“语言训练点”,引导孩子们通过相应的解读训练把这个抽象化的“大家赞叹着”,细化成学生发散思维下的一个个特别的人。在兴趣盎然的赞叹中,学生其实早已把自己幻化为文中的“老人、青年、小孩”,从而进一步感受到青年的“画技高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写作方法,做到得“意”而不忘“言”。依托文本学语文,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征在独特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科学有效地交融。充分地彰显语文本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示范朗读——在范读中催化文本的品读与理解
[教学片段四]
教学内容:对句子“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的朗读指导。
师:看来青年作画真的已经到了痴迷、忘我的境界了。谁也能忘我地来读一读?
(第一个学生的朗读强调了“越来越多、赞叹、议论”)
(第二个学生的朗读故意突出“融为一体”且语速较快)
师:下面听听老师的朗读好吗?请仔细听并说说老师的朗读与你们的朗读有什么不一样,想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
(教师用舒缓的语气、缓慢的语速声情并茂地范读句子,尤其把“融为一体”读得又轻又慢)
(学生听后豁然开朗,纷纷举手)
生:我们都读得太快了。我发现老师读得很有味道,不仅读出了作者对青年的赞叹,而且感觉好像老师就是一条游鱼。
生:因为那位青年画得很专心,他眼睛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笔下所画的都是鱼。他已经分不清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了。所以读得慢一些才更能显示出“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生:老师的朗读让我觉得聋哑青年画鱼时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他爱鱼真的到了“忘我的境界了”。
师:看来我们要把课文读得有感情,读得有韵味,必须要先读懂课文,仔细推敲课文的语言文字。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读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相信你比老师读得更好!
(学生非常投入地试读句子)
[一点通]
这一朗读细节的处理可谓恰到好处。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朗读出现的“瓶颈”无法突破时,恰当地运用教师的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不仅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且在倾听中进一步阐释了“融为一体”的内涵,实现了课文语言的内化,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理解。在这里,教师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使学生明白“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读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教师的范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实现了朗读指导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