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今中外,礼尚往来一直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日本无论是重大的节日庆典,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赠答礼物的习惯,日本人通过赠答礼物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也是报恩的义理等等,有着各种各样的意味,这种赠答习俗并形成了日本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
关键词:赠答习俗;文化背景;礼品;义理
中日两国都喜欢送礼,但是在和日本人接触之后,发现日本人更频繁一些,最典型的事情是,日本人外出归来基本上都要带一些 “お土産”(土特产、礼品)回来赠送家人、朋友、同事等。日本人的赠答习俗可以说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一种国民性行为;成为日本社会交际中一种非常繁琐复杂的应酬艺术。日本人很注重“礼节”上的“不欠账”,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街坊邻居;无论是上司老师还是同事客户,都需要通过赠答来培养和维护感情,稳定自己在家庭、学校、公室和社会中的地位。赠答习俗在日本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日本文化,通过本稿浅析日本的赠答习俗有利于我们了解更多的日本文化。
一、日本赠答习俗的含义
所谓“赠答”《广辞苑》释义为「物を送ったり、そのお返しをしたりすること」(送出物品并得到返还)《新明解》解译为「詩歌、手紙、物などのやりとりをすること」(诗(诗歌、信件、礼物等的交换)而在《日本国语大辞典》中则为「詩歌、手紙、物などを送ったり、送り返したりすること」(诗歌、信件或物品的赠与及回赠)
二、赠答习俗的文化背景
赠答在古代日本人为了感谢祖先及神灵会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子孙幸福美满,因此在正月要供奉祖先及神灵,献上供品,祈求愿望的实现,另一方面祭祀结束后,人们便把供奉给祖先及神灵的供品共享,这也可以说是返礼的起源。后来名俗学者和歌森太郎继承和发展了柳田国男的理论,他认为赠答的礼物其有“分食同一锅里煮的食物”的含义。日本人惯于把用于盛大节日的食物作为赠答的礼物。比如正月赠送“糯米饼”中元节赠送“乌冬面”或是冷面等。这些东西常常是送给那些没能参加祭祀的人们,所以赠答行为中也具有维持人际关系的内涵,这样为了“人神共食”的目的而产生的赠答,同时体现出日本的“おすそ分け”文化(把别人的东西分赠与他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赠答习惯逐渐盛行起来现代日本社会就形成了三种形态的赠答:一个是近代以前传承的中元与岁暮等的连续型赠答;一个是近代以后从欧美传递过来的家族生日、结婚纪念日、圣诞节等的受容型赠答;另一个就是1970年以后特定企业创出的情人节和白色情人节的创出型赠答。连续型赠答、受容型赠答和创出型赠答这三种形态,直接地反应了日本文化的三大属性:连续性、可变性和创造性。
三、日本赠答习俗相关知识
1、赠答对象
在日本,每年的中元和岁暮,赠答是成全国规模的。此外还有生日、结婚、葬礼、生病、地震、转居、新房等的赠答。赠答的对象包括:家乡和义理的亲人、亲族类和本家,个人交往中特别有恩义的人,有来往的近邻,商店的客户,幼儿园和学校的老师,丈夫和子女工作的上司,结婚介绍人,去年受到特别关照的人。这里,除了作为“恩”的社会规范之外,“关照”这个“无形的赠与”也成了赠答的关键。1970年代以后,欧美风的情人节(2月14日)、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父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等新的赠与,也相继导入日本。
2、赠答时的用语
日本人喜欢以心传心的交往方式,说话时往往不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使用大量的客套话,特别是赠送礼品和进行答谢时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化的表达方式。在赠送礼品时,人们一般会说「つまらないものですが、どうぞ」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请收下)或者「お粗末なものですが·どうぞ受け取ってください」(不是什么好东西请收下)而受到礼品的人一般会说「うれしいですが、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我很开心,十分感谢)并会在之后见面或电话中表达谢意。
3、赠答时礼品
一般送什么礼物呢?据2006年伊势丹新宿本店的统计数据:中元送礼第一位是啤酒,再依次是西式糕点、挂面、和式糕点、海产品等;岁暮送礼第一位的是西式糕点,再依次是海产品、啤酒、火腿、和式糕点等;情人節2月14日女性送男性巧克力,而3月14日男性回赠女性饼干、甜点、糖果等礼物;母情节子女送母亲红色康乃馨等;父亲节子女送父亲领带、钱包、腰带、公文包等礼物以表谢恩;搬迁问候时赠品一般是洗洁用品等家中必须品或是奉上乔迁喜面请左右邻舍品尝;圣诞节向配偶、恋人、孩子礼物,例如:送恋人花束、首饰等,送孩子玩具、书等;庆祝结婚送酒具、拖鞋、围巾、礼金等。赠答时送现金的情况还是很多,灾情问候、压岁钱、丧失一般多送现金。总之赠答中礼品选择是一个重要环节,赠送礼物基本要迎合对方的喜好,要怀有真诚的祝贺和感谢的心情,所以礼品的种类也是各种各样。
4、赠答时的禁忌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因此在与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交往中必须注意礼节与禁忌,在日本赠答习俗中也是如此。
日本人送礼时,送成双成对的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很受欢迎,但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和2的倍数,日本民间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 万、5万、7万日元,刀具之物在结婚时也是禁忌礼品,使人联想到斩夫妻断缘分之意。乔迁、开业的祝贺时和易燃物如打火机是忌讳礼品,使人联想到火灾等不好的灾事。送上司礼品时注意鞋类、袜子,尤为忌讳,是踩在脚下之物,暗示轻视、藐视、欺辱之意。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是有讲究的,黑白色代表丧失,绿色为不详,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日本人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也很少用紫色的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在探望病人时忌讳送荷花、带有根部植物盆栽,荷花认为是丧花,带有根部植物盆栽寓意很难除去病痛之意。还有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四、日本人赠答习俗中蕴藏的日本文化
1、日本人具有明确的义理观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将日本民族的义理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种就是对社会的义理,主要是指报答别人恩情的义务,如法律上由近亲关系产生的道德上的义务,以及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风俗习惯而理应遵循的规则,当然也包括对别人施予善意的道德行为及履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类的义理观主要强调的是对恩情的回报。日本人有恩必报,这种恩即有父母之恩、亲友之恩,当然也包括被他们视为最至高无上的“皇”恩。因此日本人在收到礼物还需要进行还礼,如果收了对方的礼物而不进行还礼的话,日本人会认为这是一种不符合“义理”的行为。
2、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
人们说日本是个“集团社会” 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从日本社会赠答习俗这一点也能体现出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
赠答习俗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交往,反映日本人的求和意识,这一种求和的心理意识主要表现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着集团主义,日本人热衷于双方赠答礼物并创造出这种模式放置于社会的循环系统之中,赠答就是一种促进自己与集团和谐相处的有效手段。在日本农村有一种叫“村八分”的惩罚制度,也就是说,在这个共同体中,如果有人违反村里的规定,或不按规矩办事,这个人就会受到“村八分”制度的惩罚。人们为了与村里和睦相处,就采取了赠答礼物这个有效手段。
3、日本人注重外表忽视内在价值
日本人赠答时礼品包装精致,但是工于包装而轻视内涵,坊间曾流传甚广的关于日本包装笑话一例。据说某人得到日本友人惠赠的礼品,包装的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而第一层包装纸打开后,里面还有第二层,再打开还有第三层,以此类推,一直打开到第十层后,才发现是个精致的小木盒,再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根牙签,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除了反映日本人在礼品注重外表忽视内在价值以外还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日本人送礼不介礼品的贵贱,送礼则是出于感恩,办事在先,谢礼在后,情意重于礼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可能就是日本人为何重视礼品外表的原因吧。
4、赠答与多神的关系
日本人相信万物有灵论的泛神论,一些对现世有益的流行的诸神,在日本民众生活中扎下了根。如财神、稻荷神,作为受益的神为日本民众所信仰这里体现的互酬性原理:人们为了期待利益,向特定的小神供物并祈愿,人与小神之间的直接互酬性得以成立。最初的祈愿如果产生了利益,人们就会返还小神供物并继续祈愿;但如果没有得到利益,人们与小神的直接互酬性就渐渐变弱。期待利益的人们会转向其他小神,供物并祈愿,就会与其他的小神发生直接互酬性。同理,如果这尊小神也没有带来利益的话,人们就又會转向其他的小神。
总之赠答习俗是贯穿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国民性行为,具有鲜明特点和巨大作用,日本人随时随地都为送礼来表达个人及团体的感情,实现人际交往的目的。赠答习俗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种微观文化,在这种微观文化中体现出日本人的求和意识。
参考文献
[1] 和歌森太郎.1982.“日本人的交际”日本人的交际,和歌森太郎著作集第十二卷【D】
[2] 刘晓蓉.《日本微观文化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
[3] 张雪.从赠答习俗解析日本文化.2017.7
[4] 鲁思.《菊与刀》本尼迪克特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8.8
[5] 赖东明.《日本文化精神》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5
作者简介:孙智红(1981),女,土家族,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
关键词:赠答习俗;文化背景;礼品;义理
中日两国都喜欢送礼,但是在和日本人接触之后,发现日本人更频繁一些,最典型的事情是,日本人外出归来基本上都要带一些 “お土産”(土特产、礼品)回来赠送家人、朋友、同事等。日本人的赠答习俗可以说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一种国民性行为;成为日本社会交际中一种非常繁琐复杂的应酬艺术。日本人很注重“礼节”上的“不欠账”,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街坊邻居;无论是上司老师还是同事客户,都需要通过赠答来培养和维护感情,稳定自己在家庭、学校、公室和社会中的地位。赠答习俗在日本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日本文化,通过本稿浅析日本的赠答习俗有利于我们了解更多的日本文化。
一、日本赠答习俗的含义
所谓“赠答”《广辞苑》释义为「物を送ったり、そのお返しをしたりすること」(送出物品并得到返还)《新明解》解译为「詩歌、手紙、物などのやりとりをすること」(诗(诗歌、信件、礼物等的交换)而在《日本国语大辞典》中则为「詩歌、手紙、物などを送ったり、送り返したりすること」(诗歌、信件或物品的赠与及回赠)
二、赠答习俗的文化背景
赠答在古代日本人为了感谢祖先及神灵会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子孙幸福美满,因此在正月要供奉祖先及神灵,献上供品,祈求愿望的实现,另一方面祭祀结束后,人们便把供奉给祖先及神灵的供品共享,这也可以说是返礼的起源。后来名俗学者和歌森太郎继承和发展了柳田国男的理论,他认为赠答的礼物其有“分食同一锅里煮的食物”的含义。日本人惯于把用于盛大节日的食物作为赠答的礼物。比如正月赠送“糯米饼”中元节赠送“乌冬面”或是冷面等。这些东西常常是送给那些没能参加祭祀的人们,所以赠答行为中也具有维持人际关系的内涵,这样为了“人神共食”的目的而产生的赠答,同时体现出日本的“おすそ分け”文化(把别人的东西分赠与他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赠答习惯逐渐盛行起来现代日本社会就形成了三种形态的赠答:一个是近代以前传承的中元与岁暮等的连续型赠答;一个是近代以后从欧美传递过来的家族生日、结婚纪念日、圣诞节等的受容型赠答;另一个就是1970年以后特定企业创出的情人节和白色情人节的创出型赠答。连续型赠答、受容型赠答和创出型赠答这三种形态,直接地反应了日本文化的三大属性:连续性、可变性和创造性。
三、日本赠答习俗相关知识
1、赠答对象
在日本,每年的中元和岁暮,赠答是成全国规模的。此外还有生日、结婚、葬礼、生病、地震、转居、新房等的赠答。赠答的对象包括:家乡和义理的亲人、亲族类和本家,个人交往中特别有恩义的人,有来往的近邻,商店的客户,幼儿园和学校的老师,丈夫和子女工作的上司,结婚介绍人,去年受到特别关照的人。这里,除了作为“恩”的社会规范之外,“关照”这个“无形的赠与”也成了赠答的关键。1970年代以后,欧美风的情人节(2月14日)、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父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等新的赠与,也相继导入日本。
2、赠答时的用语
日本人喜欢以心传心的交往方式,说话时往往不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使用大量的客套话,特别是赠送礼品和进行答谢时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化的表达方式。在赠送礼品时,人们一般会说「つまらないものですが、どうぞ」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请收下)或者「お粗末なものですが·どうぞ受け取ってください」(不是什么好东西请收下)而受到礼品的人一般会说「うれしいですが、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我很开心,十分感谢)并会在之后见面或电话中表达谢意。
3、赠答时礼品
一般送什么礼物呢?据2006年伊势丹新宿本店的统计数据:中元送礼第一位是啤酒,再依次是西式糕点、挂面、和式糕点、海产品等;岁暮送礼第一位的是西式糕点,再依次是海产品、啤酒、火腿、和式糕点等;情人節2月14日女性送男性巧克力,而3月14日男性回赠女性饼干、甜点、糖果等礼物;母情节子女送母亲红色康乃馨等;父亲节子女送父亲领带、钱包、腰带、公文包等礼物以表谢恩;搬迁问候时赠品一般是洗洁用品等家中必须品或是奉上乔迁喜面请左右邻舍品尝;圣诞节向配偶、恋人、孩子礼物,例如:送恋人花束、首饰等,送孩子玩具、书等;庆祝结婚送酒具、拖鞋、围巾、礼金等。赠答时送现金的情况还是很多,灾情问候、压岁钱、丧失一般多送现金。总之赠答中礼品选择是一个重要环节,赠送礼物基本要迎合对方的喜好,要怀有真诚的祝贺和感谢的心情,所以礼品的种类也是各种各样。
4、赠答时的禁忌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因此在与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交往中必须注意礼节与禁忌,在日本赠答习俗中也是如此。
日本人送礼时,送成双成对的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很受欢迎,但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和2的倍数,日本民间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 万、5万、7万日元,刀具之物在结婚时也是禁忌礼品,使人联想到斩夫妻断缘分之意。乔迁、开业的祝贺时和易燃物如打火机是忌讳礼品,使人联想到火灾等不好的灾事。送上司礼品时注意鞋类、袜子,尤为忌讳,是踩在脚下之物,暗示轻视、藐视、欺辱之意。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是有讲究的,黑白色代表丧失,绿色为不详,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日本人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也很少用紫色的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在探望病人时忌讳送荷花、带有根部植物盆栽,荷花认为是丧花,带有根部植物盆栽寓意很难除去病痛之意。还有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四、日本人赠答习俗中蕴藏的日本文化
1、日本人具有明确的义理观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将日本民族的义理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种就是对社会的义理,主要是指报答别人恩情的义务,如法律上由近亲关系产生的道德上的义务,以及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风俗习惯而理应遵循的规则,当然也包括对别人施予善意的道德行为及履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类的义理观主要强调的是对恩情的回报。日本人有恩必报,这种恩即有父母之恩、亲友之恩,当然也包括被他们视为最至高无上的“皇”恩。因此日本人在收到礼物还需要进行还礼,如果收了对方的礼物而不进行还礼的话,日本人会认为这是一种不符合“义理”的行为。
2、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
人们说日本是个“集团社会” 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从日本社会赠答习俗这一点也能体现出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
赠答习俗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交往,反映日本人的求和意识,这一种求和的心理意识主要表现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着集团主义,日本人热衷于双方赠答礼物并创造出这种模式放置于社会的循环系统之中,赠答就是一种促进自己与集团和谐相处的有效手段。在日本农村有一种叫“村八分”的惩罚制度,也就是说,在这个共同体中,如果有人违反村里的规定,或不按规矩办事,这个人就会受到“村八分”制度的惩罚。人们为了与村里和睦相处,就采取了赠答礼物这个有效手段。
3、日本人注重外表忽视内在价值
日本人赠答时礼品包装精致,但是工于包装而轻视内涵,坊间曾流传甚广的关于日本包装笑话一例。据说某人得到日本友人惠赠的礼品,包装的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而第一层包装纸打开后,里面还有第二层,再打开还有第三层,以此类推,一直打开到第十层后,才发现是个精致的小木盒,再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根牙签,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除了反映日本人在礼品注重外表忽视内在价值以外还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日本人送礼不介礼品的贵贱,送礼则是出于感恩,办事在先,谢礼在后,情意重于礼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可能就是日本人为何重视礼品外表的原因吧。
4、赠答与多神的关系
日本人相信万物有灵论的泛神论,一些对现世有益的流行的诸神,在日本民众生活中扎下了根。如财神、稻荷神,作为受益的神为日本民众所信仰这里体现的互酬性原理:人们为了期待利益,向特定的小神供物并祈愿,人与小神之间的直接互酬性得以成立。最初的祈愿如果产生了利益,人们就会返还小神供物并继续祈愿;但如果没有得到利益,人们与小神的直接互酬性就渐渐变弱。期待利益的人们会转向其他小神,供物并祈愿,就会与其他的小神发生直接互酬性。同理,如果这尊小神也没有带来利益的话,人们就又會转向其他的小神。
总之赠答习俗是贯穿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国民性行为,具有鲜明特点和巨大作用,日本人随时随地都为送礼来表达个人及团体的感情,实现人际交往的目的。赠答习俗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种微观文化,在这种微观文化中体现出日本人的求和意识。
参考文献
[1] 和歌森太郎.1982.“日本人的交际”日本人的交际,和歌森太郎著作集第十二卷【D】
[2] 刘晓蓉.《日本微观文化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
[3] 张雪.从赠答习俗解析日本文化.2017.7
[4] 鲁思.《菊与刀》本尼迪克特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8.8
[5] 赖东明.《日本文化精神》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5
作者简介:孙智红(1981),女,土家族,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