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成语、诗词运用到高中哲学教学中,让学生在通俗易懂的知识中真正理解哲学、运用哲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对社会、人生的辨别能力、驾驭能力。
【关键词】成语;诗词; 哲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208-01
1 高中哲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从事高中政治教学几年来,我个人认为在四个必修模块中,对学生影响最深最久的应该是《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其对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对这一模块的学习意义重大,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是老师教的腰酸背痛、学生学的手忙脚乱,可最后还是事与愿违、收效甚微。为此,我深深地反思并对我校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在新学期开始,喜欢哲学课和不喜欢哲学课的学生各占一半,可半学期后喜欢哲学课的学生只有百分之十了,学生普遍反映的原因主要是哲学的内容抽象难懂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陈旧。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哲学、热爱哲学、运用哲学就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当前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2 对策分析——教学中运用成语、诗词的意义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知识的传授者、思想的启发者、兴趣的调动者。如何让学生对一门课感兴趣,关键在教师。在几年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尝试、探索,略有心得体会,特别是深深体会到了成语、诗词在哲学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列宁曾说过:“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出相当复杂现象的本质”。借助于学生熟知的成语、诗词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其作用如下:
(1)用已有知识解释新知识,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成语、诗词,已能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用于解释晦涩、难懂的哲学原理可以起到“难易转化、通俗易懂”的作用。例如:在讲授辩证法发展的观点时,可引用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学生在“一岁一枯荣”中明白“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在“春风吹又生”中体会到“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在讲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时,可巧用成语出题(例题:“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体现的哲学原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在“明”和“暗”的转化中轻松掌握矛盾的转化。
(2)用成语故事讲解哲学原理,生动有趣,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成语都有对应的故事,在讲解哲学原理时,我们可以先讲述成语故事,再让学生参与讨论,从中概况出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学生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例如:在讲解联系的观点时,可引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典故(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紧接着提出问题: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自然会把鱼的死亡和大火联系起来,从而明白任何事物和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3)用直观的感性思维代替抽象的理性思考,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高中生的心理任处于不成熟阶段,他们任习惯于用感性的表象去理解理性的内容。这就要求老师把抽象原理具体化、形象化,而诗词、成语的运用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例如:在讲解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时可引用诗词“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学生自然明白梅与雪在“白”和“香”上各有特点。 在讲解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时,我们可引用“杯弓蛇影”打比方: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就像没有墙上的“弓”自然就不会有杯中的“蛇影”一样,所以,物质决定的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可墙上的明明是“弓”,人看见的却是“蛇影”,为什么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死板的。课后可结合此成语出题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例题如下:(成语“杯弓蛇影”表明: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复制;B.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经过改造、加工的;C. “弓”存在于现实之中,“蛇影”来源于人的主观意识;D. 只存在人尚未认识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3 充分运用成语、诗词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通过对最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可发现近几年高考倾向于学科的综合,特别是语文和政治,呈现出“语文政治化、政治语文化”的特点。例如:2010年的语文作文以“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为材料,带有很强的政治学科性;2010年的政治选择题11题考查名言名句蕴含的哲学原理,语文气息浓厚。为了适应新形势,作为政治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熟悉、精通本学科知识点。从自身教学实际来说,这点相当重要,它是我们对各种材料进行分析、认识的基础。特别是新教师,如果在从教前期不花大量时间潜心钻研教材,就会失去发展的根基。甚至有“站不稳”讲台的危险。从运用成语、诗词教学的角度说,如果本学科知识点不精通,很难准确地分析出成语、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2)扩大课外阅读量,丰富用于教学的材料知识。政治课本的内容简练、枯燥、理论性较强,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能用本学科以外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加以解释。因此,只有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量才能适应高中政治教学的需要,高中政治老师应该是个知识大熔炉,把语、数、地、历等各科知识加以熔炼,提出能用于政治教学的信息。从运用成语、诗词教学的角度说,政治教师应必备《成语大全》和《诗词精选》等书籍。
(3)善于发现、分析、总结。教师应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在平时课外阅读时要有目的性、针对性。阅读中发现好的材料要及时运用政治知识对其分析、总结、记录,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从运用成语、诗词教学的角度说,高中政治教师应花时间认真研究、分析成语、诗词的产生、意义、演变及运用。
以上是我对平常教学中的一个方面的反思、总结,不足之处请指正。
【关键词】成语;诗词; 哲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208-01
1 高中哲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从事高中政治教学几年来,我个人认为在四个必修模块中,对学生影响最深最久的应该是《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其对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对这一模块的学习意义重大,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是老师教的腰酸背痛、学生学的手忙脚乱,可最后还是事与愿违、收效甚微。为此,我深深地反思并对我校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在新学期开始,喜欢哲学课和不喜欢哲学课的学生各占一半,可半学期后喜欢哲学课的学生只有百分之十了,学生普遍反映的原因主要是哲学的内容抽象难懂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陈旧。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哲学、热爱哲学、运用哲学就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当前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2 对策分析——教学中运用成语、诗词的意义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知识的传授者、思想的启发者、兴趣的调动者。如何让学生对一门课感兴趣,关键在教师。在几年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尝试、探索,略有心得体会,特别是深深体会到了成语、诗词在哲学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列宁曾说过:“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出相当复杂现象的本质”。借助于学生熟知的成语、诗词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其作用如下:
(1)用已有知识解释新知识,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成语、诗词,已能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用于解释晦涩、难懂的哲学原理可以起到“难易转化、通俗易懂”的作用。例如:在讲授辩证法发展的观点时,可引用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学生在“一岁一枯荣”中明白“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在“春风吹又生”中体会到“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在讲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时,可巧用成语出题(例题:“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体现的哲学原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在“明”和“暗”的转化中轻松掌握矛盾的转化。
(2)用成语故事讲解哲学原理,生动有趣,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成语都有对应的故事,在讲解哲学原理时,我们可以先讲述成语故事,再让学生参与讨论,从中概况出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学生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例如:在讲解联系的观点时,可引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典故(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紧接着提出问题: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自然会把鱼的死亡和大火联系起来,从而明白任何事物和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3)用直观的感性思维代替抽象的理性思考,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高中生的心理任处于不成熟阶段,他们任习惯于用感性的表象去理解理性的内容。这就要求老师把抽象原理具体化、形象化,而诗词、成语的运用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例如:在讲解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时可引用诗词“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学生自然明白梅与雪在“白”和“香”上各有特点。 在讲解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时,我们可引用“杯弓蛇影”打比方: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就像没有墙上的“弓”自然就不会有杯中的“蛇影”一样,所以,物质决定的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可墙上的明明是“弓”,人看见的却是“蛇影”,为什么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死板的。课后可结合此成语出题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例题如下:(成语“杯弓蛇影”表明: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复制;B.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经过改造、加工的;C. “弓”存在于现实之中,“蛇影”来源于人的主观意识;D. 只存在人尚未认识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3 充分运用成语、诗词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通过对最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可发现近几年高考倾向于学科的综合,特别是语文和政治,呈现出“语文政治化、政治语文化”的特点。例如:2010年的语文作文以“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为材料,带有很强的政治学科性;2010年的政治选择题11题考查名言名句蕴含的哲学原理,语文气息浓厚。为了适应新形势,作为政治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熟悉、精通本学科知识点。从自身教学实际来说,这点相当重要,它是我们对各种材料进行分析、认识的基础。特别是新教师,如果在从教前期不花大量时间潜心钻研教材,就会失去发展的根基。甚至有“站不稳”讲台的危险。从运用成语、诗词教学的角度说,如果本学科知识点不精通,很难准确地分析出成语、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2)扩大课外阅读量,丰富用于教学的材料知识。政治课本的内容简练、枯燥、理论性较强,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能用本学科以外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加以解释。因此,只有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量才能适应高中政治教学的需要,高中政治老师应该是个知识大熔炉,把语、数、地、历等各科知识加以熔炼,提出能用于政治教学的信息。从运用成语、诗词教学的角度说,政治教师应必备《成语大全》和《诗词精选》等书籍。
(3)善于发现、分析、总结。教师应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在平时课外阅读时要有目的性、针对性。阅读中发现好的材料要及时运用政治知识对其分析、总结、记录,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从运用成语、诗词教学的角度说,高中政治教师应花时间认真研究、分析成语、诗词的产生、意义、演变及运用。
以上是我对平常教学中的一个方面的反思、总结,不足之处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