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谋稻粱于高校已近30年,有朋友问:你喜欢的大学是怎样的?我毫不犹豫地说:希望它是真正安静的。
是的,我喜欢大学是安静的。校园不要那么庞大,招生也不要太多。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学生人数较少,老师不必被教学任务追着屁股跑,上课就会成为他释放性情、显示学术见解的场所,教学会无意中成为艺术,学生可以多学真东西;学生太多,老师一天的时间都被捆绑在教材与课堂里,自由支配的时间少,对所阐述的问题不能深思熟虑,上课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教学就像沦为匠人的手艺,只能了无新意地重复。
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它不仅要让人有一技之长,更要让人学会爱,懂得责任与担当。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是安静的,他们应该挚爱教育、潜心向学,以品德与知识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教师与教师比的,只能是师德的纯粹、学问的精进、教育艺术的圆熟,而不能是谁拿了多少课题、评了个什么职称、当了个怎样的官。如果大学老师只知道不择手段地获取个人的物质利益,如果一个社会良莠不分,让投机取巧的人如鱼得水,大学的创新精神就会变成秋雨中萎落的梧桐叶,大学就不可能起到创造知识、引领文明的作用。
面对围墙外的种种诱惑,大学也应该是安静的。它不应该企求官员超乎政策、法规的关照,不应该盼望富人高高在上的施舍。大学需要教室,需要图书馆、实验室、足球场,没有起码的物质条件,大学就不可能称其为大学。大学也可以接受来自权力或社会的帮助,但追求一定的物质条件也好,接受各种各样的帮助也罢,都必须建立在保持大学尊严的基础上,不可以用大学自身拥有的学术资源作为交换。如果官员批一笔经费,大学就要降分录取他们的子弟;富人捐一笔资金,大学就要授予其硕士、博士学位,大学就会沦为精神的乞丐。大学的安静最需要的是管理者内心的淡泊。
现在的大学太喜欢“作”,今天聘请一个领导做兼职教授,明天邀请一个什么明星当艺术学院院长,后天发布“课堂规范五十条”,大后天又要搞“教授工程”、“院士工程”……大学之所以“作”,是因为一些校领导不甘寂寞,希望出政绩出声响,期盼上级领导经常关注自己,由学而仕,由仕而飞黄腾达。假若大学的领导们淡泊些,将心思放在办一所好大学而不是做一个大官上,大学一定会更有学术气,一定会与世俗的功利保持应有的距离。
大学不是速生鸡,它的成长有着内在规律,好大学应该是安静的,才有机会耸立成人类灵魂的高地。
(摘自《北京日报》 本文作者:游宇明)
是的,我喜欢大学是安静的。校园不要那么庞大,招生也不要太多。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学生人数较少,老师不必被教学任务追着屁股跑,上课就会成为他释放性情、显示学术见解的场所,教学会无意中成为艺术,学生可以多学真东西;学生太多,老师一天的时间都被捆绑在教材与课堂里,自由支配的时间少,对所阐述的问题不能深思熟虑,上课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教学就像沦为匠人的手艺,只能了无新意地重复。
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它不仅要让人有一技之长,更要让人学会爱,懂得责任与担当。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是安静的,他们应该挚爱教育、潜心向学,以品德与知识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教师与教师比的,只能是师德的纯粹、学问的精进、教育艺术的圆熟,而不能是谁拿了多少课题、评了个什么职称、当了个怎样的官。如果大学老师只知道不择手段地获取个人的物质利益,如果一个社会良莠不分,让投机取巧的人如鱼得水,大学的创新精神就会变成秋雨中萎落的梧桐叶,大学就不可能起到创造知识、引领文明的作用。
面对围墙外的种种诱惑,大学也应该是安静的。它不应该企求官员超乎政策、法规的关照,不应该盼望富人高高在上的施舍。大学需要教室,需要图书馆、实验室、足球场,没有起码的物质条件,大学就不可能称其为大学。大学也可以接受来自权力或社会的帮助,但追求一定的物质条件也好,接受各种各样的帮助也罢,都必须建立在保持大学尊严的基础上,不可以用大学自身拥有的学术资源作为交换。如果官员批一笔经费,大学就要降分录取他们的子弟;富人捐一笔资金,大学就要授予其硕士、博士学位,大学就会沦为精神的乞丐。大学的安静最需要的是管理者内心的淡泊。
现在的大学太喜欢“作”,今天聘请一个领导做兼职教授,明天邀请一个什么明星当艺术学院院长,后天发布“课堂规范五十条”,大后天又要搞“教授工程”、“院士工程”……大学之所以“作”,是因为一些校领导不甘寂寞,希望出政绩出声响,期盼上级领导经常关注自己,由学而仕,由仕而飞黄腾达。假若大学的领导们淡泊些,将心思放在办一所好大学而不是做一个大官上,大学一定会更有学术气,一定会与世俗的功利保持应有的距离。
大学不是速生鸡,它的成长有着内在规律,好大学应该是安静的,才有机会耸立成人类灵魂的高地。
(摘自《北京日报》 本文作者:游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