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动手操作,体会控制变量法和实验推理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学模式:合作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投影、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棉布等。
一、创设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好铺垫。
学生活动
硬币魔术:按照要求击打竖直叠放的硬币(图1)。
要求:先猜想击打后叠放的硬币会发生怎样的状况?再击打验证,思考其原因。
教师活动
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探讨,发表见解。
(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一)历史回顾
通过看书学习,让学生了解力学发展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二)协作探究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明确猜想方向。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看书自学以及和组内成员讨论,归纳关于力与运动关系历史上曾有过的观点。
代表人物观点方法教师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展示。
学生活动1.铺垫:学生初步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以下问题:(1)小车是否马上停下?(2)使小车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3)小车滑行距离的大小有何不同?(4)为什么滑行的距离不一样?实验要求:让小车在不同情况下从斜面多次滑下,并对实验方法新颖的学生予以表扬。
2.学生猜想:你认为影响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距离的因素是什么?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请各小组代表回答(要求说出猜想的依据)。
因素依 据123…教师活动(1)渗透科学思维方法;(2)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并归纳猜想影响小车前进距离的因素: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速度、接触面的阻力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的猜想能力。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
(2)实验方法:
(3) 实验中如何控制小车质量?如何控制小车的初始状态?
(4)实验中,如何改变阻力?
(5)实验中应观察哪些现象?比较哪些量?你能设计一个记录表格吗?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及时强调: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相同的速度。利用投影,对表格进行修正。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完善表格。
实验次数表面材料前进距离受阻力大小速度变化快慢1毛巾2棉布3木板实验分析:
(1)小车在平面上为什么会很快就静止下来了?阻力对小车速度大小有何影响?
(2)小车在三种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阻力越小说明速度变化的是快还是慢?
(4)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怎样?前进距离呢?速度减小的程度呢?
教师活动教师就学生实验时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并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实验,进行探究,教师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纵深分析,共同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
学生活动学生对实验进行合理的推理并得出结论(速度不变,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将实验理想化,若表面光滑到摩擦力f=0,小车的运动会怎样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用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依托,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学生组内进行讨论:
(1)牛顿第一定律适用范围;
(2)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
(3)对牛顿第一定律中“总保持”和“或”的认识;
(4)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直接从实验中获得?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定律,客观地认识世界。强调:(1)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受日常经验的影响,片面的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对组内讨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建立正确的观点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师生互助突破难点。
三、课堂反馈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附页练习,组内交流知识点,组间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投影对学生的反馈进行点评,查漏补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强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
四、知识梳理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组间讨论本节课知识点,在白板上进行梳理。
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白板内容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课外探究
学生活动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我们知道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师活动根据情况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为第二课时铺垫。
【板书】牛顿第一定律
一、历史回顾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课堂反馈】
1.一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外力在某一时刻突然全部消失,则该物体将
A。速度会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B。仍然做圆周运动,但速度比原来小
C。仍然以原来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
D。不做匀速圆周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 ,物体就一定运动
C。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慢慢停下来
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3.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如图3所示,同一小车从同样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使它在三种不同表面的水平轨道上继续运动。
(1)为什么要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
(2)小车在三种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说明了:。
(3)对这个实验作进一步推想,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动手操作,体会控制变量法和实验推理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学模式:合作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投影、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棉布等。
一、创设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好铺垫。
学生活动
硬币魔术:按照要求击打竖直叠放的硬币(图1)。
要求:先猜想击打后叠放的硬币会发生怎样的状况?再击打验证,思考其原因。
教师活动
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探讨,发表见解。
(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一)历史回顾
通过看书学习,让学生了解力学发展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二)协作探究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明确猜想方向。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看书自学以及和组内成员讨论,归纳关于力与运动关系历史上曾有过的观点。
代表人物观点方法教师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展示。
学生活动1.铺垫:学生初步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以下问题:(1)小车是否马上停下?(2)使小车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3)小车滑行距离的大小有何不同?(4)为什么滑行的距离不一样?实验要求:让小车在不同情况下从斜面多次滑下,并对实验方法新颖的学生予以表扬。
2.学生猜想:你认为影响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距离的因素是什么?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请各小组代表回答(要求说出猜想的依据)。
因素依 据123…教师活动(1)渗透科学思维方法;(2)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并归纳猜想影响小车前进距离的因素: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速度、接触面的阻力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的猜想能力。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
(2)实验方法:
(3) 实验中如何控制小车质量?如何控制小车的初始状态?
(4)实验中,如何改变阻力?
(5)实验中应观察哪些现象?比较哪些量?你能设计一个记录表格吗?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及时强调: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相同的速度。利用投影,对表格进行修正。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完善表格。
实验次数表面材料前进距离受阻力大小速度变化快慢1毛巾2棉布3木板实验分析:
(1)小车在平面上为什么会很快就静止下来了?阻力对小车速度大小有何影响?
(2)小车在三种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阻力越小说明速度变化的是快还是慢?
(4)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怎样?前进距离呢?速度减小的程度呢?
教师活动教师就学生实验时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并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实验,进行探究,教师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纵深分析,共同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
学生活动学生对实验进行合理的推理并得出结论(速度不变,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将实验理想化,若表面光滑到摩擦力f=0,小车的运动会怎样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用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依托,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学生组内进行讨论:
(1)牛顿第一定律适用范围;
(2)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
(3)对牛顿第一定律中“总保持”和“或”的认识;
(4)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直接从实验中获得?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定律,客观地认识世界。强调:(1)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受日常经验的影响,片面的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对组内讨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建立正确的观点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师生互助突破难点。
三、课堂反馈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附页练习,组内交流知识点,组间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投影对学生的反馈进行点评,查漏补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强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
四、知识梳理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组间讨论本节课知识点,在白板上进行梳理。
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白板内容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课外探究
学生活动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我们知道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师活动根据情况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为第二课时铺垫。
【板书】牛顿第一定律
一、历史回顾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课堂反馈】
1.一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外力在某一时刻突然全部消失,则该物体将
A。速度会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B。仍然做圆周运动,但速度比原来小
C。仍然以原来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
D。不做匀速圆周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 ,物体就一定运动
C。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慢慢停下来
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3.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如图3所示,同一小车从同样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使它在三种不同表面的水平轨道上继续运动。
(1)为什么要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
(2)小车在三种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说明了:。
(3)对这个实验作进一步推想,可以得出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