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高考地理十项能力要求之一中就要求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出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关键词:初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阶段,学生不仅要接触按区域划分的世界地图或局部地图,而且要接触各种复杂的自然地图、人文地图等,不仅要学会在地图上了解地理学概念,而且必须具备提炼知识点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可以说,学生的读图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对于特定区域内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的掌握,进而影响地理学习的整体表现。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一、加强地理基础知识的讲解
读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由基础的地理知识作为支持,如果对基础知识不了解,那么读图自然会遇到困难。而基础知识可以分为读图基础知识和非读图基础知识。读图基础知识,就是和读图直接相关的知识,比如图例、比例尺、指向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对这些基本的读图知识予以细化讲解。如针对图例,在地图中有很多不同的图例,这些图例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在交通图中,有公路、铁路、火车站、飞机场等图例;在水利水电图中,有河流、湖泊、水库、水电站等不同的图例;在地形图中,有山地、高原、丘陵等不同的图例。在课堂上,教师就要针对各种图例对学生展开精细化讲解,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图例,并且让学生临摹绘制,对各种图例烂熟于胸。而对于非读图的基础知识,也要依托书本细化讲解。比如对于地貌方面的知识,对于风化、褶皱等不同地貌做好解析,让学生形成认识,这样在读图的时候,学生才能基于这些理论知识,快速辨析图中的地貌特点,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注重地图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读图技巧
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但前提条件是教师首先应当注重地图教学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读图的方式和技巧,运用更加直观和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将不同地理知识相连接,从而在脑海中形成连贯的地理思维,也能加强学生对地图的认识。首先,教师在训练读图时要先指出地图的名称,因为名称中包含很多的地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地图进行概括,如果能掌握地图名称,那就相当于掌握了整张地图的三分之一,也为之后的学生的练习有较大的帮助。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地图的比例,也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地图。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会辨别地图的方向,并帮助学生学会对地图进行标记,之后可以依据标记尽快找到其中的地理知识点,也不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树立,从而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学生再经过长期的练习,则会有效提升读图能力。
例如,在教授“中国的疆域”这节课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所占的领土范围,并了解我们被哪些海洋所包围,周围有哪些国家,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地图有最基本的了解,也帮助学生记住中国地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安排学生整理相关图片,并在课上进行讲解,逐步引导学生对中国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读图能力。
三、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加强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于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不仅要专注课本上的内容,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地理知识的搜集与整理,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够快速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敏感度,能够有效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比如,关于地理学中的五种复杂的基本地形:高原,平原,山脉,丘陵和盆地,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这五种地形的分布情况,让学生总结我国地形的特点,学生也可以在课下看一些有关地理的纪录片,补充关于地理知识的空白。
四、把控读图规律
在一幅地图中会蕴含较多的信息,并且很多信息之间也会具有一定的联系。如果学生没有把控地图中信息的潜在规律,那么在读图时就会比较混乱,自身的读图能力也无法提高。所以在日常训练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规范学生读图顺序,让学生在多次练习的过程中,把控读图的规律,从而逐步深化自己的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在我国有很多民族也有很多省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省份,或者自己曾经去过的城市。然后要求其以读图的方式找到从自己所处的位置到达这一省份城市的最佳路线。在学生选定好路线后,教师也可要求学生观察这条路线上的其他地理信息。例如会经历哪些城市,会经过哪些河流,在合理处理每一个地图信息的过程中形成读图逻辑,潜移默化的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五、关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能够在生活知识理解过程中认识地理知识的学习魅力。因此,在乡土资源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地理概念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例如在教学“降水的连续变化概念及特点”这一课程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引入。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在教室里展示两幅不同传统民居的图片,其分别为西北的内陆民居和江南水乡民居。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两幅民居,说明其不同之处。学生通过逐渐观察,能够了解到这两个房屋在屋顶以及走向方面有所不同,他们非常疑惑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况。接着,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让学生结合屋顶形式的不同与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分析能够理解到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降水量有关——江南地区的降水量较多,所以该地区的房屋大多为斜顶。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较少,其房顶为平顶。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降水变化规律,使学生明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地区,其降水量是逐渐递减的。在讲完本节课程之后,教师可以继续要求学生展开一次调研活动。以本地的地理气候作为切入点,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对地理的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加强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将地理作为日常学习的一部分,才能实现学生的图形转换能力。地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注重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进伟.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08):61-62
[2]田雨.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8(07):81-81
[3]裴永刚.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探索[J].中国新通信,2020,22(03):180.
四川省大竹縣第二中学 635100
关键词:初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阶段,学生不仅要接触按区域划分的世界地图或局部地图,而且要接触各种复杂的自然地图、人文地图等,不仅要学会在地图上了解地理学概念,而且必须具备提炼知识点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可以说,学生的读图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对于特定区域内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的掌握,进而影响地理学习的整体表现。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一、加强地理基础知识的讲解
读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由基础的地理知识作为支持,如果对基础知识不了解,那么读图自然会遇到困难。而基础知识可以分为读图基础知识和非读图基础知识。读图基础知识,就是和读图直接相关的知识,比如图例、比例尺、指向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对这些基本的读图知识予以细化讲解。如针对图例,在地图中有很多不同的图例,这些图例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在交通图中,有公路、铁路、火车站、飞机场等图例;在水利水电图中,有河流、湖泊、水库、水电站等不同的图例;在地形图中,有山地、高原、丘陵等不同的图例。在课堂上,教师就要针对各种图例对学生展开精细化讲解,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图例,并且让学生临摹绘制,对各种图例烂熟于胸。而对于非读图的基础知识,也要依托书本细化讲解。比如对于地貌方面的知识,对于风化、褶皱等不同地貌做好解析,让学生形成认识,这样在读图的时候,学生才能基于这些理论知识,快速辨析图中的地貌特点,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注重地图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读图技巧
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但前提条件是教师首先应当注重地图教学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读图的方式和技巧,运用更加直观和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将不同地理知识相连接,从而在脑海中形成连贯的地理思维,也能加强学生对地图的认识。首先,教师在训练读图时要先指出地图的名称,因为名称中包含很多的地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地图进行概括,如果能掌握地图名称,那就相当于掌握了整张地图的三分之一,也为之后的学生的练习有较大的帮助。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地图的比例,也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地图。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会辨别地图的方向,并帮助学生学会对地图进行标记,之后可以依据标记尽快找到其中的地理知识点,也不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树立,从而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学生再经过长期的练习,则会有效提升读图能力。
例如,在教授“中国的疆域”这节课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所占的领土范围,并了解我们被哪些海洋所包围,周围有哪些国家,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地图有最基本的了解,也帮助学生记住中国地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安排学生整理相关图片,并在课上进行讲解,逐步引导学生对中国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读图能力。
三、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加强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于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不仅要专注课本上的内容,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地理知识的搜集与整理,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够快速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敏感度,能够有效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比如,关于地理学中的五种复杂的基本地形:高原,平原,山脉,丘陵和盆地,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这五种地形的分布情况,让学生总结我国地形的特点,学生也可以在课下看一些有关地理的纪录片,补充关于地理知识的空白。
四、把控读图规律
在一幅地图中会蕴含较多的信息,并且很多信息之间也会具有一定的联系。如果学生没有把控地图中信息的潜在规律,那么在读图时就会比较混乱,自身的读图能力也无法提高。所以在日常训练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规范学生读图顺序,让学生在多次练习的过程中,把控读图的规律,从而逐步深化自己的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在我国有很多民族也有很多省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省份,或者自己曾经去过的城市。然后要求其以读图的方式找到从自己所处的位置到达这一省份城市的最佳路线。在学生选定好路线后,教师也可要求学生观察这条路线上的其他地理信息。例如会经历哪些城市,会经过哪些河流,在合理处理每一个地图信息的过程中形成读图逻辑,潜移默化的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五、关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能够在生活知识理解过程中认识地理知识的学习魅力。因此,在乡土资源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地理概念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例如在教学“降水的连续变化概念及特点”这一课程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引入。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在教室里展示两幅不同传统民居的图片,其分别为西北的内陆民居和江南水乡民居。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两幅民居,说明其不同之处。学生通过逐渐观察,能够了解到这两个房屋在屋顶以及走向方面有所不同,他们非常疑惑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况。接着,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让学生结合屋顶形式的不同与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分析能够理解到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降水量有关——江南地区的降水量较多,所以该地区的房屋大多为斜顶。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较少,其房顶为平顶。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降水变化规律,使学生明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地区,其降水量是逐渐递减的。在讲完本节课程之后,教师可以继续要求学生展开一次调研活动。以本地的地理气候作为切入点,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对地理的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加强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将地理作为日常学习的一部分,才能实现学生的图形转换能力。地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注重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进伟.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08):61-62
[2]田雨.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8(07):81-81
[3]裴永刚.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探索[J].中国新通信,2020,22(03):180.
四川省大竹縣第二中学 635100